英特尔40年主要技术创新成果及产业影响
(2008-10-24 14:12:25)
标签:
英特尔it |
分类: 新媒评点(解析媒体潮起潮落) |
•集成电路:由英特尔共同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发明,是英特尔和整个IT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石。
•摩尔定律:由英特尔共同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是指导半导体行业和IT产业进行技术革新的金科玉律。
英特尔主要的技术创新成果
•微处理器:从1971年全球首款微处理器4004,到今天的酷睿2双核和四核处理器。英特尔微处理器时钟频率增长已超过3万倍,性能提升超过1百万倍,为应用种类和模式的革新奠定坚实基础。
•芯片制造:从采用10微米制程、只有2300个晶体管的4004,到基于45纳米制程,集成20亿晶体管的四核安腾,英特尔微处理器晶体管集成度增长超过80万倍,让芯片拥有更高能效、更多功能。
•半导体存储:从用于缓存的SRAM、断电也可保存信息的EPROM、用于内存的DRAM,到今日普通用于手机、优盘、便携音乐和视频播放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的闪存,都融入了英特尔的智慧结晶。
•软件开发:从1973年PC史上革命性的微处理程序设计语言PL/M,到今天用于开发高性能并行化软件的Parallel Studio工具包,英特尔的软件开发工具一直是软件厂商发掘硬件潜能的得力助手。
•总线与接口:通过主导或参与PCI/PCI-E、PCMCIA、即插即用、USB、SATA等多种计算机总线和接口技术,英特尔让PC成功从功能单一的计算设备演变成为互联网时代个人数字生活的中枢。
•网络与通信:从参与开发以太网技术,发布网络处理器、网卡、集线器、交换机及路由器,到大力推广Wi-Fi和WiMAX技术,英特尔让各种计算设备真正拥有了永远在线的能力。
驱动产业创新 革新用户体验
在人们今天普遍使用的许多计算设备,不论是固定不动的台式机、服务器、工作站、超级计算机,还是轻巧便携的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设备,它们之所以能在计算性能、应用功能、网络连接方面获得不断的革新,都离不开英特尔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
•1975年,全球首款PC——牛郎星8800诞生,它开创了计算从政府和企业机构走向普通个人和家庭的时代。而它的核心,就是英特尔首款通用处理器8080。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为这款PC开发出了Basic编译器,两人于1976年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微软公司。
•1981年,IBM正式发布其首款PC——5150,它奠定了全球PC工业的标准,也决定了今日PC机的基本形态。其中央处理器采用了英特尔的16位微处理器8088,与早期PC配备的8位微处理器相比,它速度更快、性能更强。
•1990年,微软首款大受欢迎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Windows 3.0发布,借助英特尔386处理器的出色性能,它在界面、人性化、内存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巨大改进。它和它的后续版本,如Windows 3.1和3.2的成功让微软步及了高速发展阶段,也让PC用户初步体验到了方便易用的图形用户界面的巨大魅力。
•1992年,高性能且完全开放的PCI标准问世,它很快就成为服务器扩展总线的不二选择,并逐渐在个人电脑中成为业界标准。该标准由英特尔开发,免费供所有业内合作厂商使用,这些厂商很快就推出了基于PCI标准的显卡、声卡、网卡等各种板卡,为PC用户创造了更好的视听和联网体验,而今,由英特尔和业界伙伴的PCI-Express标准已成为新一代高性能板卡,尤其是3D显卡通用的接口标准。
•1994年,最早的USB标准亮相。两年后,这个由英特尔、康柏、IBM和微软联合提出的PC接口标准开始进入实用期,凭借即插即用和高速数据传输特性,它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迅速成为了所有PC、PC外设及多种消费电子产品上必不可少的,也是人们使用程度最高的接口标准。而今,英特尔正与合作伙伴着手制订USB 3.0标准,理论上它只需1分钟左右即可传完一部27GB的高清电影。
•1996年,全球市场上开始涌现大量多媒体PC产品,它们不同于以往主要用于工作的PC,可以更加流畅地运行游戏、及对音频和视频文件进行软解压。这些PC产品均基于英特尔融入了多媒体增强指令集技术的奔腾MMX处理器。这些指令集的导入,开辟了微处理器和PC着重强化多媒体性能的先河,开始让PC真正走向家庭娱乐应用领域。
•1996年,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成功构建了全球首台浮点运算能力达到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ASIC Red”,用于处理当时最具挑战性的科学计算任务。而这部计算机性能之源,就是1万颗主频为200MHz的英特尔奔腾Pro处理器。
•2003年,大批甩开网线也可以上网、无须接电也能长时间工作,而且还轻薄便携的神奇笔记本电脑产品开始出现,为消费者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移动计算体验。而这些产品全部采用了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这项技术让电脑厂商和大众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对于电脑来说,开发新颖的功能和应用模式和提升它的性能同样重要。
•2006年,曾被人们追捧了二十多年的MHz或GHz已经不再吃香,人们购买电脑时最关注的指标已不再是速度,而是它的微处理器有几个核。而是否使用英特尔的酷睿2双核和四核处理器开始渐渐成为人们甄别PC是否能轻松应付高清视频、高逼真3D游戏等新应用的标准,而今,人们又在这个标准上附加了微处理器是否采用45纳米工艺制造,因为它意味着自己的电脑既能跑得快,又能少费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