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重组 三足何以鼎立?
(2008-10-21 11:06:34)
标签:
电信it |
分类: 新媒评点(解析媒体潮起潮落) |
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简称《通告》),正式宣布我国六大电信运营商整合为三家。自此,纷纷扰扰两年之久的电信重组方案终于尘埃落定。人们猜测已久的3G牌照发放时间表和发放方式也在《通告》中得到了初步明确:电信重组的目标是发放三张3G牌照,改革重组与发放3G牌照相结合,重组完成后发放3G牌照。
近年来,由于移动通信发展迅速,固定通信相对迟缓,我国几大运营商的发展差距逐步扩大,竞争结构严重失衡。“为形成相对均衡的电信竞争格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电信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行业协调健康发展,应充分利用现有三张覆盖全国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和固网资产,深化电信体制改革。”从《通告》中可以看出,改变不平衡的电信市场结构是此番重组的主要目的之一。
然而,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并非一朝一夕间形成,相对均衡的竞争格局也并非仅靠一纸通告即可促成。“再好的重组方案也都不可能是解决电信市场失衡的根本手段。”电信专家史炜表示。要打破目前的局面,管制机构需要出台配套的政策倾斜措施,运营商也需要做好融合工作,并在把握全业务运营机遇上下足功夫。
三足并非鼎立
随着移动业务对固网业务的替代明显,中国移动近几年迅速壮大,在净增用户市场份额及增量收入市场份额上均超过其它三家运营商总和的两倍。在拆分之前,中国电信行业呈现出竞争失衡的格局。从财务报表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即使进行了重组,新移动无论是资产规模、移动用户数还是业务收入、净利润仍将在三大运营商中遥遥领先。
从资产规模来看,2007年中国移动的总资产为5635亿元(人民币,下同),中国电信的总资产为4188亿元,中国网通的总资产为1864亿元,中国联通的总资产为1494亿元,中国移动在四家之和中比重高达42.8%。
从移动用户数来看,以2008年4月份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合并后,新移动将拥有3.995亿GSM用户,新电信将拥有4309.8万CDMA用户,新联通将拥有1.254亿GSM用户。其中,新移动的市场份额在70%以上,并且新移动对高端用户的保有量超过40%。
从运营收入来看,不计中国铁通收入,2007年中国移动总收入为3570亿元,不计中国卫通收入,新电信2007年的总收入为2062亿元,新联通2007年的总收入为1476亿,前者的收入与后两者的收入之和持平。而在全年利润上,2007年中国移动净利润为870.62亿元,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三家净利润之和仅有450.97亿元,差距之大更是显而易见。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舒华英分析,从业务专长来看,新移动擅长于移动领域的话音业务,这是发展稳定、收入丰厚的业务;新电信擅长固定通信领域的数据业务,该业务仍处在成长期,目前并未对收入形成较大的贡献;而新联通相比较而言则没有突出的优势领域。
由上述分析可见,新的合并方案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市场格局。“重组对竞争格局的变化不会有太大影响。”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剑秋表示。而如果监管部门不出台倾斜政策,运营商不确立竞争和发展的规划,不有效提升其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那么市场格局未来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格局仍将继续存在。电信专家李进良认为,3G牌照的发放也是一个转机。“最终能否打破一家独大的格局,关键看以后怎么做,在最初的一到两年肯定无法打破,三部委通告明确指出,要以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为契机,因此,在五年之后才能得出结论。”他表示。
新移动需克服短板
新移动在重组之后具有无可比拟的领先优势,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新移动要发扬光大已有的优势,同时寻找新业务的突破口,并做好与铁通公司的融合工作。
前述的收入、用户、利润方面的遥遥领先只是结果,从竞争力分析,新移动在基站建设、管理体系、网络扩容以及3G等方面都具备优势。
在管理体系上,中国移动各省分公司都是独立法人,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中国联通则一直沿用“仅总公司为独立法人、各省公司皆为地方分公司”的体制,运作上缺乏自主性,而为了和中国联通的管理体制对接,今年2月,中国电信将原来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20家省公司全部改为省级分公司,不再以独立公司继续存在。
众所周知,中国移动在基站数量、站址资源上拥有着绝对优势。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拥有30.7万座基站,而中国联通的G网基站只有15万左右。此外,为持续保持移动网络资源上的领先优势,中国移动仍不断地对其网络进行扩展和优化。一方面,中国移动的基站数量以每年10%~20%的速度激增,这使另外两大运营商较长时间内难以跟上其步伐;另一方面,中国移动加大EDGE网络覆盖,骨干网的IP化进程也相当顺利。
对于中国移动而言,重组后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增强固网业务的提供能力。在固话业务方面,中国铁通显然不具备竞争实力,其固网加宽带百万级的用户规模显然不能和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上亿的用户规模相比。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铁通公网形成了以几个大的铁路局所在城市为核心的本地网资源,并不断向三、四线城市渗透,铁通还建成了五大骨干网络,构成覆盖全国31个省的技术较为超前的骨干传输网,并建成了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宽带多业务数据骨干网。这些都是新移动可利用的资源,收购铁通后,中国移动虽然不一定将发展固定电话业务视为战略重点,但是可以利用固网资源,并且将自己的移动业务与铁通的公网业务进行有机融合,创新个人产品,积极拓展家庭市场,同时在企业市场积极出击,实现市场战略的突破。
此外,在进行了资产合并以及资源协同后,要将中国铁通真正变成中国移动大家庭的一员,双方还需要在管理、文化的融合上进行探索,而这是企业合并最困难的问题。
C网是新电信成败关键
在重组计划宣布之前,中国电信就已经为重组和全业务运营做了筹划,在品牌规划和业务转型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准备,这使其在全业务运营上棋先一着。
电信资深人士付亮表示,中国电信转型的我的e家、号码百事通、商务领航三大业务在设计开发之初就考虑到未来3G的业务发展需要,这三项业务与移动业务的捆绑、融合是比较明确的。尤其是我的e家,其中原本包含了小灵通,在未来融合移动业务时只需用移动业务替代小灵通,或在保留小灵通的同时加入移动业务即可。当然,这些业务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电信需要在全业务时代继续将它们做细做精。除此之外,中国电信在政企客户资源方面极具优势,其各地数百个信息化门户更让其发展融合业务如虎添翼。
在本次重组中,新电信通过重组获得了移动网络资源,可以弥补目前固网用户与业务增长乏力的局面,从而被视为本次重组“最大的赢家”。从收入来看,4000万左右的CDMA用户每年将带来至少24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对于中国电信来说也是“大便宜”。为此,中国电信在CDMA上投入血本,先是斥资1100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国联通的C网,然后是集采CDMA手机500万部,主要用于小灵通用户的转网。
然而,中国电信发展CDMA并非一帆风顺。首先,出于种种原因,一些CDMA阵营的设备厂商和运营商纷纷表示将不再支持CDMA技术,转而向其他通信技术发展,CDMA在全球萎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次,目前,CDMA网络用户为4000万左右,而该网的最大容量为7000万户,尽管仍有较大剩余空间,但考虑到将来部分小灵通用户的迁移问题,新电信未来仍面临较大的网络扩容压力。“中国联通已经两年没有在C网上投资,电信必须花费大量资金用于C网的优化和扩容。而且它的投资并不能比照联通以前的做法,而应该比照中国移动的水平。这样的话,电信每年可能需要花费至少500亿元在网络优化上。”付亮表示。
要在高速发展的移动通信领域分得一杯羹,CDMA是新电信惟一的机会。为此,如何在保持自身固网业务竞争优势的同时整合CDMA资产,如何与产业链各方扩大协作关系,都将决定新电信在新一轮竞争中能否改变现在的局面。
新联通需发挥互补优势
新联通的前景如何,目前尚存争议。从融合的主体来看,中国网通与中国联通的G网合并,在新的三大运营商中无论收入还是资产规模都名列第三,被视为“弱弱联合”。从GSM网络来看,新联通拥有近1.3亿G网用户,虽然自2006年起,原中国联通逐渐加大了对该网的投资,但GSM网络的发展一直落后于CDMA网络,直到去年底,中国联通才基本实现全国主要城市的2.5G网络覆盖,但同期中国移动EDGE网络已可成熟运营数据业务。此外,员工及文化的融合也是个难题,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C网并入中国电信,可以说都有一个相对强大的主体,弱势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相对容易操作;然而中国网通并入剥离了C网的中国联通,却没有一个强势的主体,这为两者的平滑结合带来了难题。而由于近年来电信重组议而不决,处于重组漩涡中的中国联通、中国网通受到极大困扰,因为未来发展机会不明晰,一定程度上有消极等待的心态,重组后的新联通也必须解决这一问题。
不过,看好新联通的也不在少数。首先,合并之后的新联通具备了开展全网业务的能力,这使中国网通寻找到了突破口。其次,重组不仅能让新联通消除经营两张移动网络的压力,而且通过卖掉C网获得大量现金流,可以集中精力做好GSM网。再次,若不出意外,新联通未来可以发展WCDMA业务,WCDMA是目前世界上运营最为成熟、演进方向最为明确、产业链最为强大和完善的3G标准。
为此,新联通在重组之后首先要着力解决组织架构融合、人员安排以及企业文化融合等问题。同时要完善网络覆盖,并充分发挥中国联通在移动业务以及中国网通在固定业务尤其是宽带业务上的优势,开发相适应的业务,积极改变原来在全业务领域的弱势状态。对于相对弱势的南方地区,新联通暂时无法与新电信直接竞争,故可有重点地突破,而切忌全面开花。
非对称监管亟待引入
根据前述《通告》,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形成3家拥有全国性网络资源、实力与规模相对接近、具有全业务经营能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然而这样的目标仅通过分拆组合恐难实现。
首先,从现有的规模来看,新移动在各个方面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其次,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新电信和新联通短期内超越新移动都不大可能。“在以移动互联网为标志的3G准备上,2007年中国移动已经历了阵痛期,2008年中国移动在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上肯定会有重大突破。”史炜表示,“重组后刚刚获得移动许可的固网运营商,若希望在移动通信领域与中国移动竞争,特别是在语音业务上与中国移动竞争,基本没有可能;若希望在移动互联网上开展竞争,固网运营商的技术准备和资金投入也很难撼动中国移动。”
史炜认为,在监管体制上如果没有必需的非对称管制手段,重组后要消除中国移动的一家独大及在新业务发展上的寡头垄断是没有可能的。
在国外,监管机构为促进有效竞争局面形成而推出非对称管制措施的现象较为常见。例如在韩国,信息通信部推行了号码携带措施,在推行的最初几年,只允许用户从SK电讯向其它运营商的单方向流动。此外,为了改变SK电讯市场份额过高的局面,韩国信息通信部还对SK电讯的市场份额进行强制性的上限规定,如果超过50%就会处以巨额罚款。在这样的政策下,SK电讯缩减了在国内的战略布局,将触角更多地延伸到了海外市场,开辟了另外一片更广阔的“蓝海”。
对于重组后推行不对称管制的必要性,我国相关机构也给予了考虑。9月初,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表示,监管部门会分阶段推出针对电信行业的不对称管制政策,但政策详细情况仍在讨论当中。此后不久,有消息传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天津、深圳两地展开“号码可携带”试点工作,除TD-SCDMA专属号段157外,其它号段的用户均可实现跨网的携号转网。
而要打破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同时保证另外两家运营商在获得全业务牌照之后能在发展宽带、数据业务和增值业务的领域建立新的能力,专家建议,限制市场份额限制、分时段发放全业务牌照、资费结算政策和频谱分配上进行倾斜和扶植等措施也可以适当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