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半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业似乎进入了寒冬,房价和成交量双双萎缩,均呈现下跌态势,加之前有王石的“拐点论”,后有潘石屹的“百日剧变”等言论“煽风点火”,使得广大购房者也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买与不买不知如何是好?
综观目前的市场情况,博主认为购房者首先要分辨清楚房价是真跌还是假摔,不要被开发商的“伎俩”和一时的市场波动所迷惑。房价下跌可能存在以下几种类型的“假象”,请各位看官对号入座吧!
类型一:房源不同、推盘顺序先后引发的“降价”
有的楼盘前面推出了一栋中心景观区的楼,位置比较好,面向高端客户,装修标准也比较高。此后开发商又推出了一栋位置最差、位于马路边的楼,全部是小户型,面向年轻客户,装修标准也低了不少,这栋楼的价格明显比前面那栋楼价格便宜不少,因此被指认为“降价”。
类型二:促销手段,引发购房者关注
周边楼盘都在卖7000元/平方米,突然有个楼盘发布消息,我卖5000元/平方米起,这个价格确实是挺吸引人的。但是到现场一看,5000元/平方米的房源可能只有一两套,其他房源实际上还是正常的价格。
类型三:尾盘、大户型等“困难房”促销
一些楼盘由于已经处于尾盘,剩下的房源都是销售比较困难的了,比如底层或者顶层的房子,户型比较大,价格确实比以往降了一些,但买房人要挑到自己中意的房子,那难度可就大了。
类型四:开发商资金压力大,降价快跑
今年上半年,央行已经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继续从紧的金融政策环境下,开发商的资金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市场观望气氛浓郁,房子销售速度较慢,个别资金压力比较大的开发商于是采取降价方式促销,尽快回笼资金。
类型五:核价就比别的楼盘低
去年5月出台的南京“一房一价”核价新政,使得楼盘价格不再完全由开发商说了算,物价局要按“土地成本、建安成本、相关税费”等严格审核后确定。同一片区的楼盘可能拿地的成本差距很大,地价便宜的楼盘最后核定的价格会比周边楼盘低一截,不了解内情的人还以为是这个楼盘在降价销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