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全人类的小小姐弟俩
他们自己是未成年人,还是中学生,却用爱心与诚心挽救了一位心里空虚、打扮另类、沉迷网络的陌生的初二女生,让她自觉地重返课堂,重新找回了自信。
他们父母离异、父亲病重,生活来源全靠自己捡废品赚的钱和社会捐赠,但他们却舍不得改善自己的生活,眼镜断了都不买,而是用不干胶纸缠了又缠,用502胶水粘了又粘。他们说,自己的生活能省就省,东西能用就用。
他们课余时间捡废品、卖报纸赚到钱后,就从报纸、电视等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去寻找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他们说,帮助别人更有价值,也收获了很多快乐。
他们为了同龄的中学生们有一个共同的交流空间,利用课余时间赚来的血汗钱,在家里自费建立了一个家庭图书馆,藏书已经上万册。而他们对外借还的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好借好还”。他们相信,人心都是善良的。
他们一日三餐以粗粮、咸菜为主,一年到头难得添置一件新衣裳,却乐善好施,利用课余时间捡废品、卖报纸的积蓄,几年间捐资近两万元,扶危济困、助人为乐。
他们经常在父亲精神病发作时遭受暴打,却至诚至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周末去福利院、精神病院等地献爱心,3年行程6000公里。
他们家事沉重、学业繁忙,却心系同龄人的快乐成长,在家自办公益性学生沙龙,3年累计接待青少年300余人;并想尽办法,先后令6名辍学少年重返课堂。
…… …… ……
他们就是3月4日中午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节目播出的《小姐弟的苦乐年华》的主人公——王昱人、王昱权姐弟俩。他们俩曾被评为“吉林市感动江城十大人物”和“吉林市道德模范”。
看完王昱人、王昱权这对“90后”小姐弟的爱心事迹,我的心里感到很沉重。
他们小小年纪,生活都很艰苦,却帮助了很多人解决了很多问题。而且他们学习优秀,多才多艺,成熟稳重。他们开朗乐观,与同龄人也相处融洽,深得同学们好评。
这让我不禁想起我曾经资助过多次的两个人,就是2007年5月16日中央电视台相同节目报道的重庆市綦江县打通镇云华村的姐弟俩——李梦英(13岁)、李梦(8岁)。这两个孩子让他周围的大人都非常地揪心,因为他们正在承受着他们这个年龄不应该承受的磨难。早上,小梦英先起床生火,她的动作很轻,可还是惊醒了弟弟李梦。弟弟很麻利地穿起衣服,帮着姐姐生火。除了两个孩子,破败的房子里再没有其他人……
我觉得,王昱人、王昱权姐弟俩不仅仅是“吉林市感动江城十大人物”和“吉林市道德模范”,将他们评为“感动世界、感动人类”的“道德模范”也不为过。
献爱心、做善事,并非一定要有权、有钱,关键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相关链接】视频《小姐弟的苦乐年华》(网址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67683457497888)
【相关报道】
(一)
王昱人、王昱权这对“90后”小姐弟的爱心传奇,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读者誉为当代“兼相爱”的生动演绎。赞赏、尊敬、感动的同时,大家也不禁惊讶:在那样一个不幸的家庭,这么好的两个孩子,到底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播撒爱心种子的导师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一条经验,那就是‘成长导师规律’。我们认为,对于青少年而言,成长导师很重要。”王昱人笑着说,“我和小弟就有很多成长导师,特别是当我们身处困境时,很多叔叔阿姨关心、帮助过我们,他们大多在物质生活上也并不富裕。”
王昱人爱心之旅的启蒙恩师,是她小学时的副校长卢敏秋。在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中,第一个给王昱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卢校长。
“小学一二年级和四年级时(因成绩优异,王昱人直接从二年级跳级到四年级——记者注),卢校长每学期都资助我50元钱,还多次带我回家吃饭、给我买东西,与她的女儿共度节日。”王昱人说,“我现在还感觉得到那些餐饮的香甜,情景细节记忆犹新,特别是卢校长母女俩的那份亲情友爱。当时我的心境与处境,特别需要他人的关心与帮助,因此,我觉得关心与帮助,对于和我一样的人来说,同样重要。”
那时,王昱人常去邻居韩恒鹏家玩,听韩恒鹏的奶奶讲故事。韩恒鹏与王昱人年龄相仿,看到韩家也很困难,王昱人毫不犹豫地把卢校长每学期给她的资助,分给韩恒鹏一半。
卢校长曾经送给王昱人两件毛衣,一件黄色的,腰前绣着五只小鹿,还有一件蓝色的,上嵌白色和黄色花纹。这两件毛衣虽然已经穿旧了,但王昱人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着。
“它们已成为我人生档案中的重要宝贝。在我心目中,它们既是毛衣,更是卢校长对我的关爱与殷切期望。回过头看时,感到很温馨,感到产生奔前程的力量、帮助别人的力量、好好活的力量。”王昱人说。
爱的种子,就这样在一颗纯净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了。紧接着促使它向上生长的,是一位“不肯透露名字,只听说是在社会保险公司工作”的邵阿姨。
“小学五年级时,邵阿姨又开始每学期资助我150元钱。这位神秘的邵阿姨,我从来没有见过,到现在都不知道她是谁。”王昱人决心“把这份爱接过来,传下去”。她把所得资助又拿出一半,转助同班特困生张莹,直至其小学毕业。
在成长阶段,王昱人姐弟俩庆幸自己遇到了很多古道热肠的好心人,特别是吉林市民间慈善组织“辛文助学会”的叔叔阿姨们。
“助学会的叔叔阿姨,有不少是父亲的朋友,他们时常接济我们,对我俩言传身教。这些叔叔阿姨都来自工薪阶层,平时省吃俭用,24年来默默无闻地捐资助学,迄今已资助了6000多名学生。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姐弟俩说。
姐弟眼中的父母
更让两个孩子发自内心感谢的,是他们的母亲。虽然他们同父异母、自幼随父亲生活,但两位母亲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的生母,为人善良,诚实守信,常常教导我要关爱他人,懂得感恩,拿自己的财物或成果与他人分享。而在我成长过程中,和继母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她更好比是我的心灵之灯、行动指南、力量之源。”王昱人说。
王昱人的继母是一位中学老师,她对王昱人视若己出。她当班主任时,每届都会在班上选出两个特困生,每学期分别资助每人200元钱,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而且从没用过真实姓名;她每次带班,都会给全班每个同学赠送一部《现代汉语词典》,一部《英汉双解词典》,署名“老师”;每当在报纸上看到有关贫困生的报道,她都会慷慨解囊,给予资助。与此同时,她自己却过得很节俭,用过的废纸、信封全部收集起来,卖给废品收购站。
“继母的本分、善良、正直,敬业精神,都不一般。她的一言一行,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尤其是她对父亲的关爱与负责,让我们特别敬佩,特别感动。”王昱人眼角湿润。
在王昱人眼中,“两位母亲,都很伟大”。“她们虽然均已与爸爸离婚,但当父亲因病丧失自理能力、失去工作时,是她们挺身而出,毅然担负起了我们一家3口的全部生活费用,在困难面前对我们不离不弃。尽管两位母亲赚钱不易,但这些年来,我们用拾荒卖报挣来的钱做好事,而不是补贴家用,她们从来没有反对过,还经常表扬、鼓励我们。”王昱人说,“如果大家认为我和小弟在某些方面出类拔萃的话,她们的功劳最大。”
姐弟俩的父亲,病情严重时常常不认人,打得两个孩子血流如注。1996年年末的一天,他突然发癫,差点儿把两个孩子掐死。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姐弟二人的成长道路上,他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们自幼随父亲生活,跟他感情很深。其实,父亲不发病时,对我俩特别温和,眼神里都流淌着对我俩的关爱与希望。他还经常拥抱我们,大多是同时抱着我俩,抱得紧紧的,很温暖。我俩也经常围在他身边,在他身上爬,和他打闹,感觉很快乐、很惬意。”
“在我们心里,爸爸的生命与存在,比我们的生命与存在都重要。在这么多年照顾父亲的过程中,我们也摸索出一套经验,包括经常和他交流思想感情,告诉他我们取得的成绩,让他看到希望。父亲心情平静时,知道我们在助人为乐,特别高兴,他非常喜欢我们这样做。说实话,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坚定不移做好事的原因之一。”姐弟俩坦诚地说。
姐弟俩的“贫富论”
“自己那么困难,平时连个鸡蛋都舍不得吃,还四处捐款帮助别人?”看完姐弟俩的故事,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
实际上,姐弟俩并不觉得自己日子过得艰难,相反,他们认为自己比较富有——
“我们吃得饱,穿得暖,论物质生活,这就够了。在我们看来,对物质追求没有止境的人,不明智,不会活。其实,家庭不和睦,没有向心力、凝聚力,没有奋斗目标,没有人生希望,这才算真正的艰难。而我们,被人关心,心中充满希望,富有求知欲、进取心、责任感,又因为做了一些好事而受人认可、人缘好,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感觉自己比较富有。”
姐弟俩总结出来的“贫富论”,源自他们对生活的切身感悟,源自从小到大,身边那些“成长导师”的影响。
(二)
贫寒小姐弟坚持十多年靠拾荒卖报钱捐资助学
“卖报、卖报,××晚报!”每天清晨五六点钟,在吉林省吉林市珲春街早市,常常可以听到一男一女两个格外清脆的童音。卖报的是姐弟俩:王昱人、王昱权。
姐姐出生于1991年,弟弟出生于1994年;目前,他们均就读于当地重点中学,一个高三,一个初三。
提起这对姐弟,熟悉的人大多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他们的邻居钱大姐说:“同样是课余时间,别的孩子,要么在家长陪同下穿梭于辅导班、补习班,要么看电视、打游戏,王家姐弟却忙着用拾荒、卖报挣来的钱做好事,而且已经坚持了十多年。”
每周去“两院一站”献爱心,三年行程6000公里
“来了,来了!”一声轻呼,紧跟着一阵脚步声。周日下午,当王家姐弟带着几位同伴走进吉林精心康复医院时,等候已久的患者们立即涌到走廊,面对面站成两排,“啪啪”地鼓起掌来。这阵势,把悄悄跟随在后的记者吓了一跳。
“知道姐弟俩周日准来,每次患者们都自发地列队夹道欢迎。”院长张跃霞说。
2006年,一位被家人用铁链拴了4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被“解救”出来送到该院。在报上看到消息后,王家姐弟第二天给该患者送去部分生活用品,并资助他100元钱。
过了一个星期,瘦小的姐弟俩又送来了象棋、军旗和羽毛球等,并说要给患者们赠送一张乒乓球台。张跃霞有些怀疑:“那起码也得1000多块钱呢!”可不久,崭新的“邓亚萍牌”乒乓球台就运到了。
一周后,姐弟俩再次“光临”,这回是送报纸、送节目、送欢乐。他们给患者讲故事,拉二胡,和大家玩“丢手绢”,手拉手地翩翩起舞……很多患者开心地又唱又跳,围在姐弟俩身边舍不得离去。
自此后,每周日下午,王家姐弟都会前来探望。听姐弟俩读报纸,吃他们带来的水果,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下棋打球,成为患者们住院期间最快乐的时光。小姐弟来之前,许多患者会认真整理床铺,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
自2002年暑假起,王昱人、王昱权便常去吉林市福利院给孤儿们辅导功课,与孩子们联欢。2004年正月初二,他俩又筹划了一项“读去读来读书工程”,每周为孤儿们送去10本书(特殊情况除外),同时将上次送去的取回来。这项“工程”一直持续到2007年5月——姐弟俩用攒下的4800元钱,加上民间助学组织“辛文”的资助,买来价值7000元的图书,为福利院成立了“(泉源)展开图书馆福利院分馆”。
第二松花江长白岛义务护鸟站,是姐弟俩周末另一处必去之地。护鸟站主人任建国驻守岛上,义务看护江中水禽。为排遣任建国的寂寞,支持他的志愿护鸟行为,姐弟俩为他送去象棋和军棋,而且每周都送去报纸,陪任建国聊天、下棋,帮他照料受伤水鸟。
如今,精心康复医院、福利院、义务护鸟站早已成为王家姐弟的爱心基地。据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7月至今,仅去这3个地方献爱心,姐弟俩就已经行走了大约6000公里。
竭尽所能捐资助学,为贫困生打开求学通道
“是他们的出现,改变了我的命运。”提起王家姐弟,吉林省桦甸市公吉乡店房村的邵明静充满感激。
邵明静与王家姐弟素昧平生。2008年暑期,当这两个“比自己还小”的孩子主动找到她时,邵明静因家境不好,已辍学在家务农5年,“每次看见同学们背着书包从门前走过,都会趴到床上哭,到后来,连自己都麻木了。”
“只要你愿意上学,我们一定帮你到底。”姐弟俩竟是为此而来。打量着他们瘦小的身形、不起眼的穿着,邵家人根本没当回事,甚至一度怀疑碰到了“骗子”。
可姐弟俩坚持不懈,一次次登门劝说,允诺由他们“解决学费”。2008年国庆节期间,姐弟俩带着9名志愿者去帮邵家秋收,干了三天半的农活后,邵母过意不去,发话了:“既然两个娃娃这么诚心,就跟着试试吧。”
人小胆大的姐弟俩,连夜“冒昧”地给吉林市十三中时任校长张世平写了一封“陈情书”,加上“辛文助学会”的帮助,几天后,邵明静免费“落户”该校。随后,经姐弟俩积极沟通,邵明静又得以免费进入盖伦英语、朗朗教学辅导中心等补习班。
从此,邵明静与王家姐弟成为“莫逆之交”。每逢周末,邵明静就上王家住,与姐弟俩一起学习,一起从事公益活动。经过1年多努力,在期中考试中,邵明静成绩名列全年级第105名,比复学之初前进了200多名。
和邵明静类似,在王家姐弟的真诚开导和竭力帮助下,辍学之后重返校园的,还有吉林市漂洋实验学校的寇美玲、桦甸市横道河子乡中学的刘娜和桦甸市公吉乡丰桦村大黄泥一社的张忠利。
北华大学数学学院学生郭婷,与姐弟俩有着又一段特殊渊源。2008年高考结束后,因家境贫困,拿不出大学学费,郭婷一筹莫展。姐弟俩闻讯将郭婷邀请至家中,一面鼓励、开导她,带她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一面通过各种渠道,在社会上为郭婷筹措学费4700元。
当年8月12日,姐弟俩还在郭婷家乡为她组织了一次别具一格的升学宴。宴会上,他们用自带的影碟机为乡亲们播放了“辛文助学会”的相关资料,强调“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希望乡亲们不畏困难,全力支持孩子上学。他们还代表助学会当场捐助郭婷1000元。
自办学生沙龙,为同龄人搭建快乐成长驿站
王家姐弟的住所很特别:一套租来的民宅,面积80平方米。三居室中,一间为休息室;一间为图书室,里面7个简易书架贴墙而立,上面分门别类地放着近7000册图书;另一间为活动室,内设12张课桌,墙上贴着剪报,角落里堆着各种棋具、乐器和体育用品。
王家姐弟并没有跟父母住在一起。2006年7月1日,他俩拿出积攒的3000余元钱,加上一位老师和“辛文助学会”的资助,购买了书、棋、二胡和电子琴等,在自己的租所开办了一间“(泉源)展开学生沙龙”,希望为同龄人提供一处共同学习、互相交流的场所,于是便有了眼前这种居室布局。
“(泉源)展开学生沙龙”对外挂牌后,吸引了不少人。15岁的张淳杰,一年前无意中看见挂在居民楼外的“沙龙”牌子,好奇地走了进去,从此与姐弟俩结下不解之缘。除到沙龙看书、下棋外,他还常在周末跟姐弟俩一同从事公益活动,去精心康复院、福利院等地献爱心。
“以前休息日就是看看电视,上上辅导班,特没意思。现在跟着姐弟俩四处走走,接触到了我从未接触过的世界,更多地了解了社会,而且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感觉真好。”张淳杰说。
今年1月,寒假期间,张忠利慕名来到这家学生沙龙,火爆的场景令他大为惊讶:“20多个不同年龄的孩子一起吃住,晚上打地铺,被褥不够用,只好从旅店租。”
清理道路两侧的野广告,到义务护鸟站给野鸭喂食,一起去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听牙齿保健讲座和法制讲座,参加消防知识与自救知识培训……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张忠利对这个学生沙龙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今年整整一个暑假,他也是在这里度过的。
“姐弟俩还请来二中计算机教师郝志敏教我们电脑操作,并自掏腰包让我参加了世纪东方外语特训。”张忠利告诉记者,王家姐弟还为他找到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