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缘与健康

(2009-12-01 14:26:49)
标签:

生活

保健

保养

养生

饮食

饮料

茶叶

普洱茶

绿茶

品茶

喝茶

茶缘

文山日报

分类: ★慢活人生

茶 缘

★茶缘与健康

拙作发表于盛产普洱茶的云南省文山州的《文山日报》(2009年07月18日)

    本人酷爱喝茶,从小喝到大,喝白开水就是不习惯,硬是觉得有一股“泥腥味”,即使没有“泥腥味”,喝起来就是感到不爽口。也许是因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缘故吧。

  在老家山区的农村,不管男女老少,好像都不喜欢喝白开水,总会放点东西在里面泡,比如夏枯草、鱼腥草之类,尤其在炎热的夏天,这两种东西更是少不了,农忙季节更是如此。平时家乡农民喝茶,一般喝绿茶居多。当时也不知道喝茶到底有什么好处,只是一种习惯而已。

  这种喝茶的习惯,一直伴随我成长。即使在经济拮据的求学时期,虽然没钱买茶叶,但不时会从家里的茶叶罐偷点回去学校喝,用报纸包着,用餐后就拈点出来泡,哪怕淡淡的茶味也好。这样也算勉强缓解了寄宿读书无茶喝的痛苦。

  到广州工作后,知道广州人喜欢喝普洱茶。广州人说,普洱茶具有“消腻和胃”的功效。哇塞,原来茶叶还有此等功效!这在无形之中就促使我极想明白我们老家山区农民为什么喜欢喝绿茶的原因。经查,据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研究成果显示,绿茶是没有经过发酵的茶,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能保留鲜叶的85%以上。绿茶中的成分,对于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确实有效果,是其他茶叶无法比拟的。但是,也正是这些天然成分,如果在空腹状态下饮用,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空腹时,茶叶中的部分活性物质会与胃中的蛋白结合,对胃形成刺激,容易伤胃。

  我想,除了习惯使然,也许正是由于绿茶的“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功效,才使我们山区农民吃苦耐劳尚能健康长寿。也许正是由于山区农民的吃苦耐劳,挥汗如雨,才使绿茶“容易伤胃”的不良影响在他们身上显得黯然失色。

  说实话,绿茶伤胃的事情,酷爱喝绿茶的我,2006年以前我从来不相信,我还不分餐前饭后随时想喝就喝呢!2006年夏天的一天上午,我在广州一朋友的茶叶店里,品尝了各种绿茶、铁观音,喝得舒服,聊得开心。正想告辞了,发现自己心慌、头昏、手脚无力。老婆还以为我突然生病了呢。幸亏朋友是善于喝铁观音的潮汕人,一眼就看出我是“醉茶”了,于是,赶紧吩咐其母亲煮了一碗馄饨给我吃。吃了一会儿就没事了。他们告诉我说,“醉茶”是因为空腹喝绿茶、铁观音太多所致。因为我喝“早茶”时吃的东西太少,已经消化成空腹了,茶里的一些物质容易被过量吸收,比如咖啡碱。咖啡碱会使部分人群出现心慌、头昏、手脚无力、心神恍惚等症状,医学上称之为“醉茶”现象。

  打那“醉茶”事件以后,我再也不敢对绿茶情有独钟了。既要有茶喝,更要保健康,这是我此后自己对喝茶的要求。于是,我开始了解接触尝试各种各样的茶,红茶、铁观音、黑茶、藏茶、茉莉花、菊花茶、普洱茶……平均每隔两三天,我就要和朋友或家人去茶楼喝茶一次,每次喝不同的茶,一喝就是两三个小时,有时长达五个小时。家里也常备了不同品种的茶,每种喝几天就更换另一种。喝每一种茶时,不管在单位上班,还是下班回家,都是喝同一种。

  经过一两年的不断体验,我发现喝茶有益健康的一个诀窍:在不同季节,喝不同的茶;如身体有变,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喝;有些茶,用热水和用凉水冲泡,效果完全不同,甚至相反。当然,茶的功效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总之,一成不变固守一种茶,有时甚至有百害而无一利。

  根据我自身喝茶的经验,综而观之,我认为还是普洱茶更适合一年四季常年喝,喝了不仅没有不良反应,还能消积、除腻、助消化。有人说还可以补充维生素C和果蔬营养。

 

【相关链接】

    云南省文山州有7县47个乡镇被列入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文山州获得文山三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再次获得的一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截至2008年底,全州有8家获证生产企业符合条件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专用标志。
    2008年6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国家标准, 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普洱茶是云南省具有显著原产地域特色的传统历史名茶,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既是产地标志,也是质量标志,更是一种知识产权,地理标志保护的名优特产品,具有统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志,执行统一的国家标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