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育新苗——广州市劳动模范雷晓晖记事
(2009-06-27 17:41:23)
标签:
荣誉称号五一广州市劳动模范2006-2008雷晓晖事迹科学教师教育 |
分类: ★懒猫天地 |
三尺讲台育新苗
——记广州市劳动模范、德兴小学教导处副主任雷晓晖
爱岗敬业
雷晓晖善于创新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思维,强调课堂的交流和互动。她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国家等各级奖项50多项,在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在她指导下,学生发明的作品“空调工作状态控制开闭窗连动装置”获“第五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大赛”一等奖。学生的发明作品通过宋庆龄基金会送到台湾展览,吸引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台湾教育访问团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带领下指名访问德兴小学。
雷晓晖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锐意改革,连续3届受聘为广州市特约教研员。她善于利用科学思想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她主持的课题以实用性、科学性、创新性强,在区“科技攻关项目”和市“十一五”规划中立项,并受到好评。
凭着对事实的尊重,雷晓晖大胆研发《小学科学“生理与健康”探究性学习网站》。当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SCE)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博士导师李克东教授和谢幼如教授看到这个“古怪”的网站后,要求她本人详细演示。“这就是我一直要求你们做的探究性学习网站!”他们对随行的研究生说。这是自雷晓晖提出“实验操作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以来首次获得专家的肯定。很快,这种模式作为教材向全国推广,就连当初否定这种模式的专家在不同的场合都重新肯定并且推荐这种模式。
据统计,雷晓晖在各级专业刊物发表论文和教学设计10多篇,科研论文、课题和课例等获得一系列奖励。
帮带传授
雷晓晖注意培养青年教师,乐于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别人。她鼓励年轻老师大胆尝试,参加区优秀课评比。在全国、市、区的竞赛课中,她常常耐心指导,对执教老师提出既体现个性特色又符合教学规律的意见,是广州市不少青年教师的“知心人”。
雷晓晖还积极到农村扶贫支教,2005~2006年,由于她在指导学生开展发明创新方面有突出成绩,应广东发明协会的邀请,到东源县船塘镇龙江小学对学生进行发明创新教育。2007年4月至2009年3月,她承担广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工程的结对培训任务,结对对象是番禺区榄核镇中心小学钟善彬老师。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使钟老师在教学水平上有很大的提高。2008年,她还承担了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对口支援广西农村教师专项培训任务。
行政工作
雷晓晖在行政管理工作上,帮助学校建立“学校-科组-教师”三级科研管理体系,落实“人人参与,层层负责”的管理方法,完善了学校的科研机制,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学校原有区教育学会会员少,她认真翻阅了全校60多名老师历年的论文,一篇一篇地提出书面修改意见。使德兴小学成为番禺区教育学会会员比例最高的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德兴小学开展的《心意文化》课题得到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认同,成为番禺区第一个立项的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的重点课题。(《番禺日报》2009-06-27;记者: 袁辉,简锦仪)
【相关链接】
在思考中执着探索
——记广州市优秀科学教师雷晓晖
个人简介
雷晓晖,一位执着的青年科学教师,1998年广州师范学院生物教育本科毕业,现在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德兴小学任教。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热爱科学教育工作,教学理念先进,知识能力结构较强,具有现代小学科学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创新能力。为人乐观、风趣,教学风格轻松、自然,深受同学们的爱戴。
2000年至今连续3届被广州市教育局聘为特约教研员,并被评为首届“广州市小学优秀科学教师”, 是广州市科学教学研究会的副秘书长。
提起罗丹,我们就会迅速想起他那尊著名的雕塑《思想者》;提起雷晓晖,广州的科学教师们就会连连称赞这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优秀教师。
专家说的并不都对
从执教的第一天开始,雷晓晖老师就开始不断地思考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她坚持不唯书、不唯专家,深信只有科研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
2002年,雷老师提出了实验与网络学习整合的学习模式。在听完她的实验课后,一位省里的网络学习专家婉转地否定了这种模式,认为实验操作也应该运用网络虚拟。雷老师与之探讨,始终坚持不能“为网络而网络”,信息技术只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学习内容,实验操作比虚拟实验更直观真实,更符合科学精神。为了这番争论,雷老师失去了在省里上示范课的机会。她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为此,她开展了广州市特约教研员课题《在自然教学中适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型研究》和番禺区科技攻关项目《科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实验操作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明显的提高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
当时,正流行做专题学习网站。雷老师却认为专题学习网站以知识性内容为主,不符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凭着对事实的尊重、对真理的执着,雷老师再度大胆研发《小学科学“生理与健康”探究性学习网站》,融探究过程于其中。在开发过程中,技术人员无法理解他们从未见过的要求,这个网站就在不断的争执、沟通、修改中完成了。当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SCE)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博士导师李克东教授和谢幼如教授看到这个“古怪”的网站后,他们对随行的研究生说:“这就是我一直要求你们做的探究性学习网站!”这是自从雷老师提出“实验操作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以来首次获得专家的肯定。很快,教学课例和探究性学习网站被两位“伯乐”放进光盘作为教材向全国推广。巧合的是,当时否定这种模式的专家在不同的场合都重新肯定并且推荐这种模式。
教学要调动学生的思维
“同学们,我们来观察蜗牛壳上的螺旋,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蜗牛壳是右旋的。”
“一般来说蜗牛壳是右旋的,那有没有左旋的蜗牛呢?”
“不知道。”
“那我们要怎样才能断定呢?”
“要经过观察。”
“那我们自己去捉蜗牛来进行观察,好吗?”
这是雷老师的一堂科学课:观察蜗牛(三年级《蜗牛》)。在老师的一声令下,学生们开始非常积极地四处寻找蜗牛的踪迹,不时可听到他们兴奋的叫声:“我捉到了!”不一会儿,一个细心的同学有了新发现,他迫不及待地跑过来告诉老师:“这只蜗牛的外壳是左旋的,原来蜗牛也有左旋的。”接下来,学生们三五成群围起来仔细观察蜗牛,有的几乎把头都贴到地上去了。对于这群在城里长大的孩子来说,看着蜗牛从壳中伸出头来是件非常新奇的事情。
一节40分钟的课飞快就过去了,给人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雷老师在课堂上很注重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广州经济发达,近年来,一些学校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大批旧电脑被淘汰。“废旧电脑到哪去了?”雷老师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行探索,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看到后纷纷提出问题:这些废旧电脑会送到什么地方去呢?它们能不能循环再用?它们对环境会不会有危害呢?……思维的触角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科学延伸到人文,视野开阔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增强。
思考是科学教师前进的动力
“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科学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比如说,基因技术不仅能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还可以为根治人类遗传病提供有效的方法,促进医学的发展,但同时,近年来关于基因改良作物可能对人体及环境造成潜在危险的观点,已频频见诸报端。再比如克隆羊‘多利’,无疑是人类科学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突破,透射了人类智慧又一次撼动人心的光芒,但它也明白无误地向世界提出了科学技术的重大伦理问题,使人们愈来愈明显地感到克隆技术引来的困扰以及对科学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公众心理的压力。”这是雷老师在一次教研活动上的发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位优秀科学教师的思想轨迹。
实施新课标后,科学课多了,有很多课要其他老师兼任。兼职老师学科知识欠缺,对教材和实验材料不熟悉,对课程标准更没有研究。像专职老师一样要求她们是不现实的,怎样让兼职老师上好课?在自己学校,在区里,雷老师一边随堂听课,一边思考兼职老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她常常向大家介绍优秀科学课例,介绍相关的课件、实验学具的使用特点和方法,消除兼职教师的畏难情绪;通过校内和校际的教研活动,互相听课、评课,引导教师分析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
自1998年从广州师范学院毕业后,雷晓晖老师就一直担任专职科学教师。虽然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的时间不长,但从2000年至今,她已连续3届被广州市教育局聘为特约教研员,并被评为首届“广州市小学优秀科学教师”,是广州市科学教学研究会的副秘书长,她所在的广州市番禺区德兴小学的科学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校和区里的一个品牌。这种进步在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界是少见的,这份成绩的取得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衷心祝愿在科学教学上已经小有成就的雷晓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广州市番禺区首届名校长和名教师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