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少年中国说”,并非出自梁任公启超先生笔下,而是一位我还不知道其姓甚名谁的真正少年,唯一可以确定的,TA是我的学生。这篇措辞严厉的“说说”,我在QQ空间里第一眼看到,就被深深触动了。——
“学校跑操成为学生们的习惯,不得不说这是个锻炼身体的好方法。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有学生不理解这一说法!要么偷懒不去,要么去了不跑等等。学校就以扣分制管理学生,那么,学生会就是大家偷懒不跑操的欢乐天地了!干事做事不好,干部说,干部做事不到位,主席团说,那么主席团呢?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每每早操,服装工艺美术系的主席都是姗姗来迟,要么全班未到都未扣分,这让我们这些老百姓非常气愤,只可惜官官相互,我们这些没关系的平民经常被扣分!老师说:做干部就要起带头作用,做榜样。德育老师说:干部干部先干一步!我们不和别人比,毕竟为自己身体!可是,作为一个系里的主席,一个领导者,都不能让我们扣分扣的心服口服,反而让我们愤愤不平,人说没关系你就低调点,要么拉关系,我们没有人际关系,但我们有自己的实力,我们心有不服,虽力不足,唯有言语倾诉,若你们有和我一样的心情,请带走我的陈词,即使不能推翻,但是至少能让我们知道,在她们戴着多大光环的表面下,做了多少比我们还不守纪的事,我们坏学生至少坏的光明磊落。”
——@爱情过后 没什么留恋的!
实话实说,这个昵称,让我转发(当然也包括引用)的时候颇为犹疑。
但其内容的犀利尖锐,容不得我有丝毫苟且。如果看到了这样的批评还左顾右盼,除了辜负,我还能干什么呢?
先是知会作者同学,表示我要以「德育随笔」正式回应并且要引用这篇“说说”;然后转给同事一阅,希望大家都认真思考一下。
首先必须欣慰,一个未设世事的孩子,不仅懂得批评,而且敢于行使批评的权利,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甚至是欣喜的事情啊!
创立于1853年的法国《费加罗报》有一个传统,在报名的底下,每天都有一行字,表明报纸的座右铭:“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费加罗报》的报名源自法国剧作家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名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主人公费加罗,这句经典的精辟之语也是出自这一剧作。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概括了批评与赞美互为参照、体现价值的因果关系。这个同学愿意批评(尽管只是在私人空间里),并且言辞犀利,说明TA对自己的学生生涯自然也包括对自己的学校,依然抱有期待。这正是我们求之不得不可错失的起点和基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同学一开始就充分肯定了学校施行"跑操"制度的正面价值。正因为其意见发表在私人空间,我才敢于确认,TA用不着客套,这真是在赞美。
接下来可能有些沉重了。一件好事情,怎么把它办好,TA的看法(代表了多少人的共同看法,究竟还有多少不同看法呢?)与我们的做法存在分歧。可惜,由于重点并不在此,我们未能看到其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结尾那句“我们坏学生至少坏的光明磊落”,令我既心疼又痛心。
谁说TA是“坏学生”?TA是说气话还是真的自认是“坏学生”?
最近,在论及“如何当好班主任”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很赞同美国著名教育家雷夫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分享的两条经验,他觉得班主任责任重大,但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同时,不应该对学生分等级,不认同三好学生的评选。http://www.toutiao.com/i/group/article/2859985848/?iid=0&app=news_article&tt_from=copy
建议大家将雷夫老师的书找来一读,他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仍处弱势的职业教育,格外具有启发性意义。在一个学生大多来自贫民社区、母语不是英语、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打架斗殴非常普遍、秩序混乱成为常态的学校,雷夫一呆就是25年,毫无倦怠,并让这些顽劣的孩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为人处事,拥有了良好的心灵品格与人生态度。雷夫和他的孩子们生活在第56号教室,在这个小天地里,他们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他所带的五年级学生在美国标准考试(SAT)中成绩一直位居前5%-10%的位置;即便在节假日,孩子们也来到学校,跟随雷夫老师一起阅读、做算术、表演莎士比亚戏剧,一起去旅行。
与此同时,对顾教授的建议不必求全责备。“三好学生”该不该评,我们说了也不算,所以尽可姑妄听之。但对学生分等级绝对是弊大于利,魏书生老师说:当你把学生看成天使,那你天天生活在天堂里;当你把学生看成魔鬼,那你天天生活在地狱里。
我希望,我们的校园里,孩子们只有“男女”之别,没有"好坏"之分。正如在知识面前我们都是学习者一样,在至善面前,我们都是进步者。
然后,我要对干部同学说,大家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对于这个同学不留情面的批评,我认为首先是对我的批评,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批评,因为你们的不足,绝不可能与生俱来,一定是后天影响的,其中,来自我们的影响最为关键。在我看来,无论是干部同学,还是其他同学,你们的问题并不比我们多,而且你们的问题大多因我们而起。所以,不必纠结,我们一起来面对,一起来改变。学生干部,与其说是管理者,不如说是服务者。我们手上拥有的那些管理权,是同学们让度给大家的,目的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服务。我们要充分珍惜这份信任,如果把服务的职责蜕变为为所欲为的特权,不但辜负了同学们,最终只能成为自说自话的孤家寡人,也违背自己的初衷,前功尽弃。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对同学们的批评心存感激。不应忘记,无奈选择了职业教育的你们,曾经都是基础教育的失败者,想必对以“三六九等”损坏教育公平的等级制深恶痛绝。那么,为什么在获得了服务大家的机会之后,又自觉不自觉的安享起“特权”来呢?不错,学生干部这个团队担负了大量的社会工作,比其他同学辛苦很多,理应得到大家的理解和爱护,为什么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呢?问题可能就在这个“特权”上。也许,大家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特权”,只是因为职责所在有些特殊罢了,比如同学们跑操的时候你姗姗来迟,其实可能是履行某项职责去了。。。同学,我抱歉的告诉你,这,也是特权。而且更可怕的是,今后走上社会,你所拥有的任何特权,无论是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还是给社会造成的危害,都比现在大得多。所以,必须感谢愿意批评我们的同学,我们因此而得以重视这个问题。如果任其发展,这个问题很可能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大的隐患和危机。难道不值得感谢吗?
我是通过谭炎喜书记的转发而看到这条“说说”的,他是整个学生干部队伍的总管,其开放与欢迎的态度,使我可以毫无顾虑的与同事们打开天窗说亮话。
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鼓励孩子们学会批评敢于批评善于批评。征求“@爱情过后 没什么留恋的!”同学意见之后,未及回复,我就开始了撰写。大约三个小时后,TA终于回复我:“谢谢校长的关注,我也只是对自己看到的现象有所抱不平,能得到校长的关注非常荣幸!您觉得可以的话 我是同意的 谢谢校长重视![/微笑]”一改犀利文风,温文尔雅,非常可爱。
请务必记住,当我们不再听到同学们批评的声音,绝非我们的工作完美到无可挑剔,只可能是我们失去了学生,或者学生失去了对我们的信心。
我们要以更加谦逊的态度,诚心诚意的做好服务完善管理。务必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
最后,我要衷心的感谢批评我们的同学,你不但指出了我们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殷切的期盼,它正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之源。你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的信念:永远不要对年轻人悲观不要对未来悲观。相信人性,相信时间!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http://s6/original/001cmbzAzy6E97UXm61d5&690
http://s9/original/001cmbzAzy6E97VsHEc78&690

“学校跑操成为学生们的习惯,不得不说这是个锻炼身体的好方法。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有学生不理解这一说法!要么偷懒不去,要么去了不跑等等。学校就以扣分制管理学生,那么,学生会就是大家偷懒不跑操的欢乐天地了!干事做事不好,干部说,干部做事不到位,主席团说,那么主席团呢?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每每早操,服装工艺美术系的主席都是姗姗来迟,要么全班未到都未扣分,这让我们这些老百姓非常气愤,只可惜官官相互,我们这些没关系的平民经常被扣分!老师说:做干部就要起带头作用,做榜样。德育老师说:干部干部先干一步!我们不和别人比,毕竟为自己身体!可是,作为一个系里的主席,一个领导者,都不能让我们扣分扣的心服口服,反而让我们愤愤不平,人说没关系你就低调点,要么拉关系,我们没有人际关系,但我们有自己的实力,我们心有不服,虽力不足,唯有言语倾诉,若你们有和我一样的心情,请带走我的陈词,即使不能推翻,但是至少能让我们知道,在她们戴着多大光环的表面下,做了多少比我们还不守纪的事,我们坏学生至少坏的光明磊落。”
——@爱情过后 没什么留恋的!
实话实说,这个昵称,让我转发(当然也包括引用)的时候颇为犹疑。
但其内容的犀利尖锐,容不得我有丝毫苟且。如果看到了这样的批评还左顾右盼,除了辜负,我还能干什么呢?
先是知会作者同学,表示我要以「德育随笔」正式回应并且要引用这篇“说说”;然后转给同事一阅,希望大家都认真思考一下。
首先必须欣慰,一个未设世事的孩子,不仅懂得批评,而且敢于行使批评的权利,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甚至是欣喜的事情啊!
创立于1853年的法国《费加罗报》有一个传统,在报名的底下,每天都有一行字,表明报纸的座右铭:“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费加罗报》的报名源自法国剧作家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名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主人公费加罗,这句经典的精辟之语也是出自这一剧作。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概括了批评与赞美互为参照、体现价值的因果关系。这个同学愿意批评(尽管只是在私人空间里),并且言辞犀利,说明TA对自己的学生生涯自然也包括对自己的学校,依然抱有期待。这正是我们求之不得不可错失的起点和基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同学一开始就充分肯定了学校施行"跑操"制度的正面价值。正因为其意见发表在私人空间,我才敢于确认,TA用不着客套,这真是在赞美。
接下来可能有些沉重了。一件好事情,怎么把它办好,TA的看法(代表了多少人的共同看法,究竟还有多少不同看法呢?)与我们的做法存在分歧。可惜,由于重点并不在此,我们未能看到其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结尾那句“我们坏学生至少坏的光明磊落”,令我既心疼又痛心。
谁说TA是“坏学生”?TA是说气话还是真的自认是“坏学生”?
最近,在论及“如何当好班主任”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很赞同美国著名教育家雷夫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分享的两条经验,他觉得班主任责任重大,但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同时,不应该对学生分等级,不认同三好学生的评选。http://www.toutiao.com/i/group/article/2859985848/?iid=0&app=news_article&tt_from=copy
建议大家将雷夫老师的书找来一读,他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仍处弱势的职业教育,格外具有启发性意义。在一个学生大多来自贫民社区、母语不是英语、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打架斗殴非常普遍、秩序混乱成为常态的学校,雷夫一呆就是25年,毫无倦怠,并让这些顽劣的孩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为人处事,拥有了良好的心灵品格与人生态度。雷夫和他的孩子们生活在第56号教室,在这个小天地里,他们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他所带的五年级学生在美国标准考试(SAT)中成绩一直位居前5%-10%的位置;即便在节假日,孩子们也来到学校,跟随雷夫老师一起阅读、做算术、表演莎士比亚戏剧,一起去旅行。
与此同时,对顾教授的建议不必求全责备。“三好学生”该不该评,我们说了也不算,所以尽可姑妄听之。但对学生分等级绝对是弊大于利,魏书生老师说:当你把学生看成天使,那你天天生活在天堂里;当你把学生看成魔鬼,那你天天生活在地狱里。
我希望,我们的校园里,孩子们只有“男女”之别,没有"好坏"之分。正如在知识面前我们都是学习者一样,在至善面前,我们都是进步者。
然后,我要对干部同学说,大家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对于这个同学不留情面的批评,我认为首先是对我的批评,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批评,因为你们的不足,绝不可能与生俱来,一定是后天影响的,其中,来自我们的影响最为关键。在我看来,无论是干部同学,还是其他同学,你们的问题并不比我们多,而且你们的问题大多因我们而起。所以,不必纠结,我们一起来面对,一起来改变。学生干部,与其说是管理者,不如说是服务者。我们手上拥有的那些管理权,是同学们让度给大家的,目的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服务。我们要充分珍惜这份信任,如果把服务的职责蜕变为为所欲为的特权,不但辜负了同学们,最终只能成为自说自话的孤家寡人,也违背自己的初衷,前功尽弃。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对同学们的批评心存感激。不应忘记,无奈选择了职业教育的你们,曾经都是基础教育的失败者,想必对以“三六九等”损坏教育公平的等级制深恶痛绝。那么,为什么在获得了服务大家的机会之后,又自觉不自觉的安享起“特权”来呢?不错,学生干部这个团队担负了大量的社会工作,比其他同学辛苦很多,理应得到大家的理解和爱护,为什么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呢?问题可能就在这个“特权”上。也许,大家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特权”,只是因为职责所在有些特殊罢了,比如同学们跑操的时候你姗姗来迟,其实可能是履行某项职责去了。。。同学,我抱歉的告诉你,这,也是特权。而且更可怕的是,今后走上社会,你所拥有的任何特权,无论是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还是给社会造成的危害,都比现在大得多。所以,必须感谢愿意批评我们的同学,我们因此而得以重视这个问题。如果任其发展,这个问题很可能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大的隐患和危机。难道不值得感谢吗?
我是通过谭炎喜书记的转发而看到这条“说说”的,他是整个学生干部队伍的总管,其开放与欢迎的态度,使我可以毫无顾虑的与同事们打开天窗说亮话。
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鼓励孩子们学会批评敢于批评善于批评。征求“@爱情过后 没什么留恋的!”同学意见之后,未及回复,我就开始了撰写。大约三个小时后,TA终于回复我:“谢谢校长的关注,我也只是对自己看到的现象有所抱不平,能得到校长的关注非常荣幸!您觉得可以的话 我是同意的 谢谢校长重视![/微笑]”一改犀利文风,温文尔雅,非常可爱。
请务必记住,当我们不再听到同学们批评的声音,绝非我们的工作完美到无可挑剔,只可能是我们失去了学生,或者学生失去了对我们的信心。
我们要以更加谦逊的态度,诚心诚意的做好服务完善管理。务必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
最后,我要衷心的感谢批评我们的同学,你不但指出了我们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殷切的期盼,它正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之源。你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的信念:永远不要对年轻人悲观不要对未来悲观。相信人性,相信时间!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http://s6/original/001cmbzAzy6E97UXm61d5&690
http://s9/original/001cmbzAzy6E97VsHEc78&690

前一篇:[转载]十年教改,一地鸡毛
后一篇:[转载]学校不是无限责任主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