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集体备课落在实处
(2013-08-05 23:49:06)
标签:
教学艺术集体备课超前课碰撞交流探究反思校园 |
分类: 教育科研 |
如何让集体备课落在实处
教学是一门厚重的艺术,备课是一种高深的学问,集体备课更是一项值得探索的课题。
在当下的教学中,集体备课已成为一项常规性的教学活动,在新课标推行的今天尤其重要,因为我们深知“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但是不无遗憾的是,实际中的集体备课在内容上往往流于程式化,缺少“集体”对话,使得集体备课这种教研活动,变成了流水账式的集体会议。碰撞、交流、探讨、争论、启发……这些集体备课真正该有的成果却收效甚微。
具体地说,集体备课的无效现状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集体备课“备老师”多“备学生”少
传统的集体备课主要是老师解读文本,阅读教参,借鉴网上教案,然后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几个探讨问题。整个过程对学生学情的准备与讨论极为不充分,比如这样导入是否会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这样设计问题学生是否会感兴趣;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是否在学生的认知能力当中;我们又该在学生难于解决的问题上如何具体引导启发?课堂上学生还会生成哪些想法?这方方面面的问题似乎只有等上完了课才会一一浮出水面,但等到那时似乎为时晚矣!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新课改的精神,可我们的集体备课却明显偏离了重心。有时即使想到了要研究学情,可又苦于不能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通”,毕竟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呈动态变化的,那么如何在集体备课中,把“备学生”做得更充分些呢?
二、集体备课“照搬”多“反思”少
集体备课的内容一经格式化,老师们就分头去“复制”了。用集体备课代替教师个人备课,照搬集体备课的内容,忽视自身教学特点、学生实际,不深入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和设计,让“二次个人备课”流于轻描淡写,久而久之,助长了老师“等”“抄”的消极思想。课后反思也就势必成了走形式,走过场,写些无关痛痒的大空话。这样就如“温水中的青蛙”一般,不仅不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
怎样才能让老师有动力,有热情地备好上好每节课呢?
三、集体备课“沉默”多“交流”少
传统的集体备课形式是全组老师围坐一起,听教案思路。这种教案思路的讲解大都是粗线条、大轮廓,缺少细节化的具体处理,因而老师在听了之后,无从下口进行讨论,集体备课最终到了“一人主讲,无人讨论”的地步。再有听备课抽象、模糊,很难让老师产生有针对性的思考,因而也就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那种讨论探究的教研气氛也就很难形成。
如何让我们的集体备课呈现出“一人主讲,人人讨论”的探究氛围呢?
以上集体备课的现状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才能让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超前课”的做法。它在某些方面确实让我们的集体备课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让集体备课落在实处。
一、备课思路直观化
集体备课的地点改在了教室,参与备课的人员增加了学生。主讲老师把他们小组的备课思路不是说出来,念出来,而是在他的课堂上,在真实的情境中面对学生讲出来。目标、导语、整体思路一一呈现,甚至具体问题的引导启发,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衔接,学生的理解程度……我们听课者都直观地接收到了。相比较传统的集体备课,作为听者的老师们接收到了更丰富的信息,这就必然会在内心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有来自讲课老师的,也有来自课堂的主体——学生的。这样老师们再坐到办公室里来研讨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时,自然就会有话可说,有疑可问。在评评议议的过程中,集体备课的研讨气氛就营造出来了。这种听完课,再进行集体备课讨论的方式使得集体备课变得更加具体化、清晰化、细致化。
二、预设生成密切化
这种“超前课”改变了老师仅是一个“听客”的弊端,还让听课老师成了“看客”,成了“思者”。老师们看到了课堂上授课人预设的每一个环节的实践效果,也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一些内容。
在一次超前课《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师在引领学生分析小说的结尾时,问道:“小说最后才点明那是贝尔曼画的,似乎在意料之外,可是在前文作者已经埋下了多处伏笔,找一找?”当老师分析伏笔的效果时,点到这样会使小说的故事发展合情合理,更显真实。而这时一位学生提出了疑问,小说要是显得真实,那么为什么不让苏艾去画?贝尔曼年纪又大身体又不好。这个突然的问题不但让讲课老师愣了一下,其实当时听课的每位老师心里也是一震。问题来得突然,讲课老师当时只是含糊而过,建议同学们课下探讨。然后接着按照原有思路继续下一环节。紧接着,在练笔环节,“这是一片多么不平凡的叶子呀!但遗憾的是,整篇作品对贝尔曼的描写并不多,甚至连最感人的画叶子的镜头都没有写,同学们,你能发挥你的想像来填补这段情节的空白吗?”这时又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疑问,当时正在下雨,那颜料能留在墙上吗?贝尔曼是怎么把叶子画上的?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预设能促进生成,生成离不开周密的预设。在课堂上生成的这两个问题都是我们备课过程中没有预设到的,但是确实也是有新意有价值的问题。从这节超前课上,就暴露出了我们在备课中的两个问题:1、备课时挖掘文本不透,有疏忽之处。课堂生成了问题,却成了一个“哑炮”,没能让它成为课堂上的催化剂,助燃剂。2、也说明老师在处理“小说主人公是谁”的问题上,没能引导学生理解到位。所以在回去的集体备课中,这两个生成问题自然成了我们探讨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样其他老师再去讲这篇小说时,借助学生的这两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把“小说的主角是谁?”“主人公贝尔曼身上闪现的人性美”的问题理解得更深入。
所以这种超前课使得预设与生成联系得更加紧密,我们的课堂也因预设而变得更充分、更饱满、更有实效。
三、课堂质量升格化
在集体备课中,大家说出各自的听课感受,大到整体思路,问题设计,小到教学目标的表述,知识点的讲解与落实,问题的引导与挖掘……这时的讨论是具体的,是全面的。这其实也是“一课三摩”的开始,在评课反思的过程中,大家互相启发,深入探讨,让这一节课在交流讨论中升格。
比如在一次超前课上老师讲的是《套中人》,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别理科夫这个人物,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了一份表格,让学生从衣、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等方面来认识别理科夫。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主动阅读文本的意识不强。本来别理科夫的外貌是很具有喜剧色彩的,可是课堂效果没出来。在集体备课时,老师就针对这个环节的设置提出了看法,说出了大家共同的感受。那换种什么方式来调动学生主动读文本来认识别理科夫呢?有的老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四组,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角色比如别里科夫、柯瓦连科、瓦连科分配给三个组,剩下一组来当城镇居民代表,负责点评、补充。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相关人物信息,经过组织整理来进行一番“自我介绍”。这下学生的兴趣有了,读小说的热情也就被点燃了。
其实老师在准备这节课时,也设计了表格这一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可是却没能想到学生对事物的兴奋程度。这样其他老师再去上课时就有了借鉴,有了改进,课堂质量在超前课的基础上就肯定会有提升。
四、专业成长自觉化
有压力就会有动力,每位老师每半个学期就要领一篇课文准备上超前课,并且这种超前课比起公开课的压力一点不小。因为公开课不管上的效果如何,只要上完就能松口气了。可超前课不行,因为这个课要拿到集体备课中分环节分小组地进行细致研讨,并且我们借鉴了“同课异构”的评课方式,拿优秀案例来比较评议,让我们的评课质量也在不断的增值创益。因而老师们为了让自己的课上得更精彩,能成为每位老师的样本课,在备课过程中也是多方请教,多方查找资料,有的老师甚至还要试讲一下才会让全组老师再去听。这个讲、评课的过程让许多老师受到了磨练,得到了成长。
在集体评课中,有的老师会在此课基础上提出一些更新、更活、更有效的文本处理方法,这样又会激起上超前课老师以及他们主备小组成员的听课欲望,也很想再去听听其他老师是如何改进这一节课的。这样在下次集体备课时,就再请主备小组来给大家谈他们听课后的感受。如此循环下去,老师们的听课次数大大增加,课后的反思也变得更真实,更生动。
如何让集体备课备得实在,备出实效?这将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探讨的问题。虽然“超前课”带动集体备课收到了一些实效,但是紧跟着评课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谁来评?怎么评?提出的问题不能马上得出解决方案怎么办?怎样把评课做得更有成效?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努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