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学生回答作出有效评价?
(2013-07-31 23:23:03)
标签:
安徽援藏干部山南贡嘎听课反思有效评价父子同行 |
分类: 教育科研 |
奚家福
当你把精心设计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时,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如人意,不是回答得不够全面就是回答得不够正确,甚至有的学生一无所知,面对这种局面,你会怎么处理呢?
有效教学的提出者鲍里奇认为:“行为和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行为和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在尽可能非评价性的氛围中引发学生回答,这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冒险式地回答,对于这些回答他们可能不大肯定,但他们能以它们为起点,开始构建正确的答案。任何回答,不管多么粗糙或错误,只要给以恰当的反馈和纠正,都能够成为学习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回答要即时准确地反馈,对于学生不甚全面或错误的回答都不能持有不置可否的态度,更不能简单粗暴,妄加批评。有效的“倾听与反馈”应该具有实质性的评价,鲍里奇认为“不要使用程序化的、毫无意义的反应,而要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
那么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该如何进行评价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指明方向,接通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知所措,主要原因是理解跟不上,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指明思考方向,接通学生的思路。接通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就能够按教师指引的方向进行思考,对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比如对《孔乙己》结尾的提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一般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使用‘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语?两者是否矛盾?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较难回答,因为它必须要联系到全文的内容才能理解。有的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可能会茫然,这时教师就应当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来接通思路。可以让学生解释“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的一般意思,即“大约”表推测,“的确”表肯定,然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小说中作者关于别人对孔乙己的态度的描写以及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情形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由于社会上无人关心孔乙己的遭遇,因此“我”得不到确切的消息,只能估计;从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情形来看,他被打折了腿,身无分文,衣不遮寒,食不果腹,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两个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世态炎凉、人心冷漠。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广泛联想,拓展思路
教师提出某个问题,有时学生理解得不够全面,虽答对了一部分,但不完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广泛联想,拓展学生的思路。这样,学生对问题就可能有较全面地理解,经过充分思考,作出较全面的解答。比如在教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时,针对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我提问学生:“如果把开头两段压缩成‘清晨,母亲来到车站候车室,坐在门口易被看见的地方等着’似乎也能把有关的记叙要素交代清楚,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只能回答不能这样改,因为这两段是环境描写,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贫穷落后的社会现实,从而衬托出沙皇统治的腐朽。这样的回答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这时教师就要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联系其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明确环境描写对渲染环境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刻划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等起着重要的作用,然后再联系本文的人物性格以及小说后面的情节去思考。这样学生就能补充出以下几方面答案:通过描写车站候车室各色人物以及杂乱不堪的景象,表明在此处接头比较保险,这就突出了母亲遇见暗探的突然性,为她后来心情异常紧张甚至产生瞬间的动摇作了一定铺垫;作者特意把地点安排在三等候车室,并且指明候车室的人大都是下层劳动人民,这与后文写母亲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时,描写众人的反应有所呼应,也突出了母亲以生命为代价作革命宣传的价值所在;母亲是冒着严寒一大早就来从事革命活动的,这体现出她对革命事业的自觉、热情,像“她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这些句子都很好地衬托出母亲内心的欢欣与自豪;另外还写了母亲注意着周围的一切动静:车站各种人的活动,开门、关门的声响等,这充分表现出母亲异常谨慎的性格。
3.追问探究,深度挖掘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浮于文字的表面,不够深刻时,教师就应该通过延伸思路的方法加以指导。经过教师延伸学生的思路,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就会达到应有的深度。例如我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曾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黛玉回答宝玉的‘妹妹可曾读书’的询问,为什么跟回答贾母的问话截然不同?”学生回答为“回答贾母的是实话,回答宝玉的是假话。”显然学生的回答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不够深刻。这时教师就应该追问一句为什么林黛玉后来要说假话,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言行与人物的思想性格有着紧密的联系,要求学生从林黛玉进贾府前的思想准备(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并联系贾母对林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的问话的回答(“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去深入思考,这样学生就不难找出林黛玉后来改口的深层原因。
教师往往满足于学生找到了相关语段,概括了教师需要的“要点”,却忽略了从语段到“要点”的解读过程。如有老师讲《雷雨》,让学生辩论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有正方同学找到周朴园为鲁侍萍修坟证明他们有爱。教师表示赞同,然后一掠而过。其实这时候教师应该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修坟就表示爱呢?那么学生可能会说修坟是为了纪念鲁侍萍,所以表明他爱鲁侍萍。而老师可以再引导反方同学驳,修坟就表示爱吗?学生可能会说修坟可能是修给别人看,表示自己有情有义,然后引导学生深入辩论。这样一来,“修坟”的含义便大大丰富,而经过这番探讨,学生对周朴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正如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所说:“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要在学生忽略掉的,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精彩,而且揪住不放。”
4.独辟蹊径,发现精彩
有的学生的回答和教师预先准备的或估计的大相径庭,出人意料,但又有它合理的地方,这时我们就要肯定他的思路,应该加以褒扬和鼓励。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小二黑结婚》的公开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准备提问学生:通过预习,你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这位老师估计学生都会回答喜欢小芹、二黑,便问一名同学,只见他毫不含糊地答道:喜欢二诸葛。举座皆惊。但这位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在片刻惊愕后,耐心地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的老头在农村常见到,他就像我的一个邻居,作者把他写活了,所以我喜欢他。”他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问题,思维独辟蹊径,回答有独到见解,结果这位老师对他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相反,如果这位老师一开始就简单粗暴地否定了学生的思维成果,甚至对那位学生奚落一番,那挫伤的不只是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渐渐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的尴尬局面。
当学生的答案有瑕疵时,教师如果可以巧妙引导,也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归纳黛玉的性格特征时,用到“懂礼节”一词,老师予以肯定并写在黑板上,然后在“节”后面加上括号,写了一个“法”,然后让学生思考用哪个词更能表现黛玉性格?学生一讨论便发现,礼法比礼节多了一层社会意义,只这一个字,就把学生引到了对封建礼法的思考上,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更巧妙。
有位老师解读《林黛玉进贾府》时,在探讨黛玉的动作描写时,老师引导学生找到黛玉和三姐妹见面、和王熙凤见面、听贾赦带话三处动作描写时用到的同一个字——“忙”:“忙起身迎上来见礼”,“忙陪笑见礼”,“忙站起来”。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个“忙”字有怎样的含义?我认为这个点抓得非常好,“忙”字的确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学生通过这个“忙”字,探究出黛玉知书识礼、小心谨慎的性格特征。破解了这一“文字密码”,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黛玉初进贾府时微妙的心理活动,让人物更直观更立体,所以这一处探究就显得很到位。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回答也是一门艺术。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加以分析并作出正确引导,指点迷津,交给学生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决不能简单地把正确答案一说了之,更不能对学生加以冷嘲热讽。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