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w690/417cbb7etdd73f9f53cc2&690
会善寺位于嵩山南麓的积翠峰下,其元代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筒瓦顶,出檐深远。其斗拱、角梁、乳袱、剳牵、丁袱、桔头、丁华抹颏拱等典型做法,均反映了元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特征,故在建筑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http://s7/mw690/417cbb7etdd73fa0964d6&690
斗拱硕大,造型朴实。外跳五铺作重拱双下昂,模仿宋代做法,昂首下垂,昂的后尾是卡接的假昂尾,没有宋代通昂的实用价值高。
http://s5/mw690/417cbb7etdd73fa0fd3b4&690
殿内作减柱造,即当心间减前金柱两根,次间减后金柱两根。梁架为四椽袱搭牵,结构严谨,保存完整。
http://s5/mw690/417cbb7etdd73fa167b74&690
角梁的后尾嵌入殿角下的垂柱上面,而不是和相邻的斗拱后尾互相交叉。
http://s9/mw690/417cbb7etdd73fa22e918&690
梁架带有宋代月梁的做法,但表面雕饰粗糙;檩、柱也有同样特点。
http://s3/mw690/417cbb7etdd73fa358692&690
会善寺中收藏有不少古代石刻中,除东魏、北齐造像碑及宋至清碑碣外,唐碑多而精。图为“天中山”题记,楷书,字径约53厘米,为唐代颜真卿书法,体现了“雄浑刚健”的特点。
http://s4/mw690/417cbb7etdd73fa6dd7a3&690
会善寺外还有唐代的净藏禅师塔,以及清代的琉璃塔和楼阁式砖塔,但都在军事管理区内。只能用长焦镜头扫到净藏禅师塔的顶部。这是中国最早的八角式砖塔,可惜无法近观。
http://s10/mw690/417cbb7etdd73fa853869&690
离开会善寺后,在路上等不到出租车。不过会善寺里出来的车很多,拦了一辆,里面是一对小夫妻,他们爽快地让我上车,把我带到市内。我在嵩阳书院下车,再包车游览两塔。
先到法王寺塔。法王寺塔位于嵩山玉柱峰下法王寺北侧。约建于唐代盛期即公元八世纪前半叶。塔呈方形,底层面宽约7米,密檐式,第一层塔身比例特高,正面有圆券门可通入塔心,以上密檐15层,各层四面各开一小圆券,通高34.187米。法王寺塔的轮廓线中部微微臌出,上下收小,上部收小更多,整体呈梭形,檐端连成极柔和的弧线,是唐代甚至中国最优美的古塔。
http://s8/mw690/417cbb7etdd73fa7e77e7&690
然后到嵩岳寺塔,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密檐式砖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4年)。塔高约40米,平面呈十二角形,周长33米,外部以密檐分为十五层,内部以内檐分为十层。塔基高0.85米,造型十分古朴。
塔顶是硕壮的砖雕覆莲宝刹,高3.5米,以仰莲承接相轮,全部用砖石雕刻而成。整个塔身呈抛物线型,线条清晰流畅,雄伟秀丽,
http://s16/mw690/417cbb7etdd73fa93103f&690
塔身四壁开辟有券门,门洞宽敞高大,门额呈尖拱状,上面装饰有“山”字形莲花纹。塔身中部以叠涩砖砌腰檐一周,将塔身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素壁,质朴自然;上部的装饰十分丰富,变化多样。辟门四壁以外的八面墙壁各雕砌有单层方塔式壁龛一座,突出于墙壁之外,通过尖拱状龛门,就可进入壁龛的内室,室内尚保存有彩绘的佛像壁画。
http://s9/mw690/417cbb7etdd73faa05988&690
塔身每层各面都砌出拱形门和破子棂窗,这些门窗多为装饰性的,总共有500多个。
http://s3/mw690/417cbb7etdd73fa9fd642&690
看完两塔,让司机送到了嵩阳书院。书院是清代建筑,比较平淡。好看的是里面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此碑唐天宝三年(744年)刻立,由基座、碑身、碑额、云盘、碑首五层雕石组成。通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
碑座四周,分别有石龛,雕武士图,动作各异,握蛇、执蟾、提鱼斗武十分生动。
http://s12/mw690/417cbb7etdd73fab12f3b&690
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额文两侧浮雕双龙、麒麟;徐浩书丹。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
http://s16/mw690/417cbb7etdd73fac23f2f&690
这是“中岳嵩阳寺伦统碑”。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刻立。是中岳嵩山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石碑。此碑于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被移到3公里外的会善寺,20005年河南登封市文物部门将这一“国宝”移回嵩阳书院,并修建了碑亭加以保护。
此碑高3.05米,宽1.10米,厚0.26米。碑首雕有六条盘龙和佛像,碑阳上半部雕有一尊大佛像,内做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下半部为铭文,隶书、39行,流利雅致,记述嵩阳寺生禅师造像之事。
http://s8/mw690/417cbb7etdd73facae007&690
碑阴雕刻佛像12层,共94佛。
http://s1/mw690/417cbb7etdd73fadf74a0&690
第一天的难点是“崇唐观造像”,搜遍网上,也不知道这个地方怎么去。最后在嵩阳书院里问了文物管理人员,一人称,出嵩阳书院往东,沿着嵩山登山道,往老君洞(也有的路标作老母洞)方向走两公里即到。问了不少次路,但路人都不知“崇唐观”,倒是老君洞有人知道。
一般来说,我正常步速,每公里需15分钟左右,我走了30分钟左右,路边出现了一个“奉天宫”的路牌,沿着路牌所指方向一走,果然看到了“崇唐观造像”的文保碑。观内现存清代建筑老君殿一座,内有河南目前发现最早的道教老君造像。雕于武周长寿二年(693年),石制,通高2.8米,坐于须弥座上,神态沉静,安详自如。座上浮雕5伎乐。(因此像地处偏僻,为保护文物,故不上图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