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忆中的皮影戏

(2008-05-20 06:20:34)
标签:

文化

分类: 杂文
记忆中的皮影戏
亦夫  
 

    在儿时漫长的乡居生活中,诸如逢年过节、礼神祭祀或婚丧嫁娶等意义重大的日子,偶然才有的一台折子戏或耍皮影,无疑都会给单调沉闷、重复不止的日子带来一场狂欢。请剧团来唱秦腔或眉户戏,不但需要搭戏台、搬道具、设布景,而且还要伺候一班人马,费时费力不说,花销的银钱也颇巨,而请皮影戏则要轻松简单得多。那时,皮影戏在关中一带流传甚广,皮影戏班也远比剧团数量众多。他们往往是家传手艺,兄弟几人或一家数口,于农闲时节背起装有皮影或简单的乐器的箱子,走村串舍,靠卖艺挣钱来补贴家用。皮影戏无须舞台,用帆布围起一个帐子,里面吊起一盏电灯,锣鼓响起,戏便唱了起来。演员人数很少,事主只需留宿一夜,管顿饱饭,次日再给几块钱或装几升粮食,就能打发走人。所以,在我的记忆中,看皮影的机会远比看大戏要多。

    在前几年的一部颇为轰动的电影中,有关皮影戏的剧情让许多人耳目一新。但我对皮影戏的记忆却毫无绚丽华彩和震撼人心的感觉。我甚至从来没有听清过一句唱腔,没有看懂过半幕剧情。我们村是个有着八百余人的大村子。每逢有人家请来皮影戏班,一到夜里就百无聊赖、只能熄灯睡觉的村人们无论男女老少,几乎倾巢而出,将村前的空场围得水泄不通。而演皮影戏的帐子小如瓜庵,白幕更是只有几尺见方,除了靠在近处的少数观众能看得真切,在白幕上徐徐移动或上下翻飞的皮影到了远处的人们的眼里,早成了几个模模糊糊的黑影,根本无法辨清是人是鬼、是妖是兽。全村男女挤在一处,似乎也无心真正听戏,而是打诨的打诨、笑闹的笑闹,孩子们更是兴奋地满场追逐喧哗,使皮影艺人们声嘶力竭的吼唱声淹没其中,若有若无,听上去显得单薄无力。一场皮影戏演过,村人们往往对戏文一无所知,倒是与剧情无关的各种传闻轶事被传得沸沸扬扬、妇孺皆知。记得有一次请史家村瘸腿兄弟来演皮影,坐在前排的一名观众起哄说:“瘸子,你唱得比麻脸差远了。”麻脸戏班当时大红大紫,抢了不少同行的生意。瘸子一听来气,立即改了正在演唱的戏词,张嘴道:“能听半天狗咬仗,不听麻脸开口唱!”

    现在回想起来,存留在我的记忆深处的皮影戏虽然没有电影剧情中的传奇色彩,也缺乏戏曲讲义中的美学意义,但它却如同一张亲切的老照片,连同故乡和童年一道,永远地留存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在这个意义上,民间皮影戏真正的娱乐功能并不在其本身,而是它为无心听戏的村人们提供了一种快乐的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演员与狗
后一篇:父亲与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