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不是文人相轻,毕竟我不是文人。但我还是想说有一种文章的文风比较尴尬,那些文字看起来很美,但拆开一看,全是辞藻堆砌,像机器人把所有美词都排列组合了一遍,找不到一点作者自己的性格。看得出来他想写出优美华丽的效果,但遣词老套、造句生硬,像一个女人为了勾引我而搔首弄姿但腿毛和胸毛都没刮干净。
今天就想说说这种没文化却装作有文化的人。为了防止有人骂我,我先招了,我曾经多多少少也是这种人:
他们时不时捧个名家大作在那啃,其实根本看不进去,床头一本名著放了大半年,看了不到四分之一,每次看两页就要去刷手机,刷完手机一看时间不早就睡觉了。看书最大的收获是找了几条金句发在了朋友圈,文案一般是“最近在看村上春树,那本《XXX》里我很喜欢这么一句话:XXXX。”
这种人最大的特点是一年会翻很多本书,但几乎没有一本能看完。他们买的书还不少,很多时候买书主要是因为电商打折,感觉不买就亏了。看着书柜里的书越来越多,竟有一种越来越有文化的错觉。
他们主要买如下类型的书。
一、 中外名著。不管是否好看,也不管是否喜欢,认为大作家的肯定没问题,村上春树来一套,三毛全集一定要,毛姆是谁不知道,不明觉厉就是屌。如果哪天某个著名作家出了什么大新闻,第一时间就要去书柜找找是否有这个作家的书,如果有就赶紧拍照发个朋友圈,显得有文化。
二、 畅销书。认为这些书之所以畅销,肯定有它的道理,为避免落后于时代,赶紧买几本排名前列的来看看。其实有些畅销书可能不错,但有些不知道什么玩意。书烂其实没关系啦,反正他们也不看。
三、 励志文学。比如《30天提高你的情商》、《成功就是要脸皮厚》、《时间管理与情绪控制》等。这些书其实挺害人,导致年轻人做事常常忽略专业能力的提高,而去自作聪明的另辟蹊径,企图找到一条旁人所不知的通往成功的道路。
后来我认清自己了,我是真没文化,不是自黑也不是谦虚,是真的没文化。我这辈子就没看过几本书,因为我确实不喜欢看书。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看书实在太寂寞,我特别容易走神。
以前我觉得,生而为人,是不是得看点书才行?我也买过一些名家的名作,但是绝大部分我根本看不下去,整个阅读过程太痛苦了,就比如《瓦尔登湖》吧,啰里啰嗦叨逼叨,叨逼啥呢?哪里好看了?
我有时候会怀疑,有些难以下咽的书,为啥有人那么喜欢?可能有人要给我分析了,这些书哪里哪里屌。可是,就算我知道它哪里屌,我还是不喜欢啊,就像我是个直男不喜欢别人的屌一样。
我欣赏不来,归根结底是我没文化,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就是不爱吃萝卜。
话说到这里可能就要撕逼了,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欢吃萝卜,我最好不要说萝卜有多难吃,不然喜欢吃萝卜的人会不高兴。 但我今天就是想说萝卜不好吃。你喜欢吃萝卜,正如我喜欢说萝卜不好吃。如果你没错,那我也没错。
我是想通了,看书就像谈恋爱,不喜欢就别在一起,何必让自己痛苦?这就是为什么我曾在微博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很多人不喜欢看书,主要是因为他想看那些逼格高的所谓好书,但却不承认自己真的看不进这些书,于是隔三差五翻两页,自己也很痛苦。看书这事,还是惯着自己吧,先从真正喜欢看的看起,不要怕没品味,退一万步就当娱乐,别指望看出个锦绣前程。”
写这些并不是鼓励年轻人不要看书,毕竟总是呆在舒适区内也不是个好事。我们还是可以去尝试看看那些难以下咽的书,万一有收获呢?只是如果尝试了一万遍还是看不进去,那就真的别看了。分手快乐。
说了这么多,到底看什么书比较好?当然是看著名幽默搞笑大王银教授的书了。
具体我也不知道啥时候上市,你他妈给我等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