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考前温馨提示

(2015-05-05 23:21:51)
标签:

情感

教育

分类: 高考前沿

一、统领全局

1.拿到试题,大致浏览,心中有数。根据条件,设计先后,解题有序,顺利得分。

2.遇到难题时,来点“阿Q精神”,认定“我难他们也难”、 “我没有做出来的题目他们也可能做不出”。 静下心,不急躁,将这个题目打上记号暂时放一下,继续做下面的题目。

3.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要特别谨慎,不要为图快而简单地将“经验”套用上去,宁可当作”陌生”题目来看待,细致加以处理。

二、小题各个击破

(一)字音字形

1.重点关注音近字、形近字

2.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

3.注意次读音与常读音。如“埋怨”为次读音。考次读音的概率较大。

4.凭语感做第一判断,时间使用不可过多,时间长与准确度成反比

5.做好后不要轻易改变,除非你百分之百断定你选的答案是错误的。

(二)选词填空

1.分析近义词的不同语素。

2.注意语境,尤其是难分辨的词语。

3.抓住容易的,排除困难的。

(三)成语辨析

识记九大易错类型:褒贬色彩、用错对象、不合语境(身份、范围)、望文生义(反用其意、不知本源)、搭配不当、谦敬错位、自相矛盾、形近混淆、重复累赘。

(四)病句题

1.回忆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要是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主要是歧义)、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

2.

句式

搭配

主干

综合思考,是否符

合逻辑思维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推敲词语运用,

是否搭配

逻辑

解题思路:

检查句子的主干,判断句子成分是否残缺

 

 

 


(五)语句衔接题

1.语段衔接,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 ,从以下六个方面考虑:

对象统一、话题统一、句式匀称、情境和谐、音节和谐、顺序合理(总分、时空、逻辑顺序)

(六)诗歌鉴赏题答题注意事项:

1.       关注标题和注释,关注作者。但也要注意不可简单地套用原有的认识。

2.       要认真揣摩命题者的提问角度,避免答非所问。

3.一定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不能架空。

4.扣住题意,分析时观点和内容要保持一致。

(七)名言名句:

1.错一个字就算错,写后一定要检查。

2.对于理解性默写要注意出处,回忆课中名句(一般考名句)再考虑能否对号入座。

(八)社科文选择题:

1.关注九大错误类型:答非所问、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无中生有、以偏概全(范围扩大或缩小)、已然未然、或然必然、主次颠倒、信息残缺、推理错误(充分必要条件混用、绝对化)

2.三大原则:合文、合题、合理(即符合原文、符合题干要求、符合逻辑事理)

(九)古文阅读

1.把对词语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内容归纳题 :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注意细节(时间、地点、事件、官职、迁调、人物等)。

3. 翻译:第一步:字字落实到位,以直译为主,难于直译时,辅之以意译。

第二步:有词类活用的,重点实词、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等一定要译出,注意“采分点”。

第三步:翻译出句式特点,如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等。

第四步:兼顾全句,通顺流畅。

4.文言断句题: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十)大阅读

1.布局谋篇的技巧(结构):一是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如线索、过渡、前呼后应等;二是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2.表现手法类:手法+效果+内涵+情感

3.概括主旨段意题:主要内容(写什么)+写作意图(为什么写,表达了作者……

4.作用剖析型:结构+内容+情感(通常不必要出现)

5.句意理解题: ①表面意思 :修辞手法、关键词句  ②深层含义:  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6.词语的含义:词语含义及其特殊用法+所在句子的含义 ( 和词语的修辞义有关)  +情感

7.审美鉴赏艺术特色: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语言风格、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  具体鉴赏角度: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从语言富有地方特色,符合人物心理,生动幽默,富有生活情趣等。

(十一)语言运用题

1、语言连贯题(包括选择句式)

排序题要结合句子内容,特别注意每句开头和结尾的词语,做到首尾相连。 注意关联词。

2、语段压缩题: 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语病。

(1)一句话新闻或新闻标题,句式形式: 谁做了什么事  什么东西是什么  什么东西怎么了

(2)压缩文段的内容:分层分类法。

3、语句扩展题

情景式扩展: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

事理式扩展:围绕中心,分析论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论证 

重点提示:填充成分、增设语境、重点描写、增加理由、添加论据。

4、句式仿写题

仿写的三个条件:内容相关 、句式一致 、 修辞方法相同,重组句子要注意理清句间关系。

5、句式变换题    长句变短句:提出主干,修饰限制语分别变为分句,按顺序排列句子

短句变长句:选出一个短句做主干句,将其余的短句按顺序分别变为修饰语,插入主干句的相应位置。

6、语言运用题新题型

①解答图表分析题要把握好五个方面:

注重整体阅读;重视数据变化;注意图表细节;把握考题要求;简要归纳概括。

②徽标类:抓住图标的特点联想;在联想的基础上,扣住行业特点来分析其内涵、寓意。

③漫画: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多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多以讽刺为主)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启迪人们领悟深奥的道理(寓意) 。命题形式:画面描述  揭示寓意   拟写标题 

 

(十二)“考场作文”

1.总原则:思路清楚,结构规整。内容揭示宜显不宜隐。稳妥第一,规避风险。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2.审题:从话题语入手,审清话题情感倾向,确定主旨;从启发语入手,审清写作重点;从强调语入手,审清写作要求。

3.考场宜谨慎之一:体裁慎用记叙文。慎用极度个性化的文体,比如诗歌,剧本,书信等。

4.考场宜谨慎之二:角度   选择自己认为最为稳妥(自己感觉最可能得到普遍认同)的角度入手,当然同时兼顾本人对相关角度的熟悉情况与驾驭可能。不宜刻意求新求异,试图不同凡响、一鸣惊人,很可能得不到阅卷老师的认同,被判为擦出界外的臭球。

5.考场宜谨慎之三:题材   ①特别提醒,慎用科幻题材,爱情题材,政治题材。要善于写自己的“真”生活,“真”感受。无论是记叙类的还是其他类型的,都应该这样。不赞成编写故事的构思。更反对写“探案”故事、“武侠”故事一类虚幻的东西。多数老师都不喜欢。

6.宜谨慎之四:点题   要有非常强烈的“点题”意识。不仅要在文章开头醒目地点题(如果是话题作文,首先是点话题),而且,在行文过程中,在文章的主体部分,要时时观照话题,自然地回应话题。更需要强调的是,在文章结尾部分,要明确地点话题,包括用议论性或抒情性的话比较直白地点明本文的主旨。特别是记叙文,因为在行文过程中点题是不太容易的,而主旨的揭示客观上也比较含蓄,所以更有必要在结尾直接点明。

7.考场宜谨慎之五:素材效用的发挥   提倡运用名人事例或经典言论,以增加文章的厚重感、文化味。事实的叙述宜尽量简略,特别要提醒的是,叙述完毕之后,一定要有恰当的点评。点评要紧扣话题,语言要有文采有感情。

8.宜谨慎之六:题目中材料的利用    引题中的材料可以引述。要注意的是,引述原有材料一定要语言简洁。如果引题中材料本身是叙述类的,字数较多的,可以撷取与你自己确定的主题密切相关的语句简述即可。当然也可以不必专门摘引,完全可以在行文过程中,比如在对所用素材进行扼要点评时,自然地回应话题和材料中的内容。

9.考场宜谨慎之七:结构思路    在入笔之前与行文过程当中,都需要有结构意识。入笔之前,脑子里要形成一个总体的框架(当然,可以在行文时作必要的调整),不应该兴之所至,写到哪里算哪里。在行文过程中,要将先前的设计圆满地体现出来。要适时地分段,以利于阅卷老师把握你的思路。全文段落的数量宜适中,一般以5-7段为宜。要做到结构清晰,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10.常规注意事项:

标题:可以不精彩,但一定不能缺。

标点:要规范,绝对不能用万能点,也不能用太多的逗号。

字数:以850-900字左右为宜。切忌刚好“凑”足 800 字。

卷面:书写可以不漂亮,但一定要规范、清楚。不是万不得已,尽量不要涂改。

11.其他注意事项:

不要在作文里体现成都成华之类的地方信息。

不要按上年的高考作文思路行文。

正确认识自己,而不是丑化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