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教案

(2014-09-18 12:25:47)
标签:

情感

教育

分类: 课件精品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准,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本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有:①区别多义词的义项;②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③把握词语的语境义;④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⑤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⑥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含义,二是根据上下文把握词的语境义,三是代词或非代词的指代义。

怎样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衡量阅读水平高低的一把标尺,也是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

()各个击破

针对不同题型,突破方法:

1.理解“概念”

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选取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

2.理解“词语比喻义”

通过分析喻体与本体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

3.理解“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

通过整体阅读理解,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4.理解“词语的指代义”

通过紧扣上下文的内容,分清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

()五点注意

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为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等紧密联系,受着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制约,必须注意:

1.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一个词语的含义往往要取决于上下文。在语言链中理解词语是阅读的一个基本原则。

【例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对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期发展而能保存,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

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

A.把握时机,委曲求全    

B.顺应形势,改变常规

C.等待机会,破除习惯

D.因势利导,不拘一格  

【解析】 要理解“相机破例”的意思,就要分析上下文。据上下文“传统不肯变”,又“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形势,去改变传统和常规。”这种改变是自然的事,它并不靠主观“把握时机”(A)或“因势利导”(D),更不是靠什么“等待机会”(C)。只有B才是正确的。

【答案】 B

2.紧扣写作背景、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词语

阅读时,如果对个别语句在理解上遇到困难,不妨把它同文章的写作背景、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联系起来。

例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优美的骈体散文。作者向对方介绍富春江沿岸的景物特点(奇山异水)。可文中又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必须扣住“奇山异水”这个词,因为文中的任何语句都是为了表达这个中心的。作者任过官又被罢官,他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想脱离现实,回归田园,因此,他认为追逐名利、权力,攀附权贵的人看到这里的奇山异水,也要打消自己的念头,这是从侧面写山的奇异。

3.要会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有些词语之间孤立看似乎没什么关系,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就有联系。这也就需要我们注意,如句子中的复指关系就可以互相解释。在表示判断的“是”字句中,主语和宾语可以互相解释。

例如:“作家依各自的原则输入语言信息,就会产生各自不同的语言指纹,即风格。”这句话中“风格”和“语言指纹”可以互相解释。

4.要会理解指代词的含义

文章中的代词指代的范围往往极为广泛,它既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动植物及天上地下的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5.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及附加意义

语言的感情色彩是作者抒情成分的体现。恰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色彩有利于准确地理解内容。

例如:景物描写“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这是描写托尔斯泰墓地环境的一段文字,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突出坟墓的朴素。文字中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破解法宝

法宝一:前后对应法

策略:要从工整对称、成语替代的角度来提炼要点,找前后词语的对应关系,一一进行关联照应。

【例2】 书籍是会提高人的: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高尔基曾这样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为理想的境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

文中“兽类”一词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从兽类到人类”中看,前文中的“书籍是会提高人的: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人类”照应的是“文明”“崇高”,那么“兽类”照应的便是“野蛮”“庸俗”。

 

法宝二:代词理解法

策略:利用代词的上句来理解代词的含义

代词的出现往往在所指代的事或人之后,也就是说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上句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找。如果只着眼本句,不对词语所在的语段从整体上把握,就难以弄清它所指代的对象。

【例3】 创造性活动主要是指对已知材料(知识)的整理、重组过程中发现事物更深层次的联系,是在对已有认识的审视和反思基础上实现的突破和创新,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索活动。因此,如果仅把创造性活动视为不循常规的思维活动,用诸如“类比法”“联结法”等方法来训练技能,那么充其量只能使儿童的想像丰富一些,思维灵活一些,并不能保证形成创造性活动的倾向和能力。

因为它与主动、能动的探索活动与艰苦的科研劳动,与为人类造福的精神境界毫不相关,也不具备创造性活动的一般能力。相反,如果使学生沉湎于“思维的游戏”,或者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智力表现,那么就与创造性的培养“南辕北辙”了。

文中加点的“它”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遇到代词,要关注它的前一句,从中发现“它”与上句中“用诸如‘类比法’‘联结法’等方法来训练技能”在意思上有关联。而且从后文看,“它”是不具备创造性活动的一般能力的。

【答案】 “它”指“用诸如‘类比法’‘联结法’等方法来训练思维”。

法宝三:阐释句理解法

策略:借助阐释句理解非代词的指代义

非代词的指代义与代词的指代义一样,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到,所不同的是前者的寻找范围并不只限于上文。非代词的指代义,在上下文里总会有与之对应的阐释句,找到了阐释句几乎就等于找到了答案。

【例4】 大概研究学问非得研究到有了呆气的境域,钻得不深,求得不切,只有皮毛可得。彼科学家思创造一物,发明一理,当其在未创造发明之前,人莫不讥为梦想,甚至狂易,认为徒耗光阴,结果辽远,而彼科学家独不顾讥笑,埋头研究,甚至废寝忘食,甘之如饴,非有几分呆气为后盾,岂能坚持得下去。

(选自《呆气》)

文中加点的“皮毛”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皮毛”句来得较突然,可以从文中找到能阐释它的句子,即上文的“钻得不深、求得不切”。

【答案】 “皮毛”指表层的肤浅的理解。

法宝四:比喻义理解法

策略: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拟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例5】 诚然,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文人那点闲情也许已不合时宜了。不过,如果能在电话铃声、汽车笛声、机器轰鸣声中留下一小片安静,让人体味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的滋味,如果能在霓虹灯光、白炽灯光、探照灯光中给明月留下一点缝隙,让它来淡淡地照一照读书人的书案书窗,似乎也还能给人一线安慰。

在连叹息都没工夫的岁月里,人怎样才能将知识转为智慧?其实,读书仿佛旅游,人何必处处拍照留影,处处题“到此一游”,那山水溪石林壑松风在心头留下些快意,残存半分温馨,让人回想起来就忘却了尘世的疲惫与困惑。这不也就够了么?

(选自《夜深还照读书窗》)

画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作者运用比喻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线句讲的是读书的功用。文段用旅游作喻,以不必处处留影,只需在心头留下些快意与温馨来喻指读书不必只求实用,能陶冶情操抚慰心灵便可以了。

法宝五:主旨、意念探求法

策略:从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念探求词语的隐含义词语的隐含义必须在具体的篇章语境中生成,而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意念就是篇章语境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结合语境探求词语的隐含义,首先就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意念探求。

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意念对文章的各个局部、句子以至词语都具有统摄作用,也赋予这些部分以统一的意义。文章中所有的段落和语言材料的意义生成,都从不同侧面受到全文主旨和作者意念的制约,下面我们看看词语如何在主旨意念统摄下生成其隐含义。

【例6

走过河流

季晓涓

每天每天,我都从一条河流上走过,一条比我的生命要长久的河流。在我没有来到这个世上时,它就已经诞生了。在我离开这个世上时,它还将继续流淌。一条河流,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如我简约的生命,一头一个家。

每天每天,当我踏过它身上那架石桥走向外面的世界,我都无法漠视它,像无法漠视内心的欢乐与惘怅。每天每天,我都有一种冲动,想和它对话,我想写写它,和从它上面走过的自己。哲人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今天看到的它已不是昨天的它了,虽然它仍叫着那同一个名字。

逝者如斯。

但是,我仍愿意相信,这条曾润泽过我的童年的河流,这条我曾经远离、终于又回到它身边的生命的河流,依然识得我的容颜,一如从前。昨天的太阳再也照不到今天的树叶,而今天的树叶也不是昨天的那一片了。这样想着,我又觉得自己实在好笑,为什么执拗地想让它记着我,认得我呢?我难道还是昨天的那叶子吗?

沿着河走,从一段生命到另一段生命,我踏实地走过一段寂寞、细碎的日子,但是我渴望走过河流,走到外面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只作为一个妻子、不只作为一个母亲,而是一个社会人,那样我的生命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沿着梦想的阶梯,在一双双温暖的手臂引领下,我终于跨过生命的河流,重又站在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河流的两岸年年开着相似的花朵,河流的两岸年年走着不同人。走着走着,人就长大了,人就成熟了。应该说,我还是我自己,还是那个矜持善感的女子,但每一段生命的内容都不同,每一段生命,我都有不同的目标和梦想。

曾经的春天我有过许多梦想,关于爱情,关于诗歌,关于生命对于人生和种种际遇,我的心满怀激情,积极向上地活着,忧伤但不颓唐。这条生命的河流,每当面对它,我就成了一个诗人,我觉得自己如同它岸边的一株清白的植物,不蔓不枝,活得坦然,活得真实,活得像我自己,不欺人不骗人,对闷鹱约旱男牧椤走过河流,走过我自己。

说说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寂寞细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整的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借描写走过河流的内心体验和认识,抒写自己对自我生命历程的审视和感悟,表达积极追求人生梦想、坦然真实面对生命的人生情怀。作者对自己已经走过的每一个生命历程都有过审视。“寂寞细碎的日子”和对“完整的生命”的追求就是其中一个部分。

从“寂寞细碎”与“完整的生命”所处的段落语境看,当属作者对自己初为人妻、初为人母的一段岁月的审视。从表面看,“寂寞”即为孤独,“细碎”即为细小琐碎。初为人妻和初为人母,从感情角度看,应当不嫌寂寞,而作为贤妻良母,整天操持家务,相夫育雏,“细碎”当属情理之中。

倒是作为家庭主妇,丈夫外出,闭门在家,不闻世事,而自己又心系大千世界,寂寞由此而生,极有可能。所以“寂寞细碎”隐含的意思即为:作为贤妻良母内心的孤独和操持家务的琐碎。“完整生命”相对于“残缺的生命”而言。

从语境中可以看出,“只作为一个妻子”“只作为一个母亲”在作者看来是不完整的;“完整的生命”还包括成为一个“社会人”,“沿着梦想的阶梯”站在人生“一条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完整的生命”隐含的意思为:当好妻子和母亲,并走出家庭,谱写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生。

【答案】 (1)作为贤妻良母内心的孤独和操持家务的琐碎。

(2)当好妻子和母亲,并走出家庭,谱写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生。

法宝六:修辞题旨情境揣摩法

策略:从修辞的题旨情境揣摩词语的隐含义

修辞是引发隐含义的一种特殊语境因素。在运用修辞的语境中,许多语言包括词语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如“你是我心中的太阳,她是我心中的月亮”,这里的“太阳”和“月亮”因比喻辞格的运用产生了特殊含义——一种与自然界天体的概念意义完全不同的意义。

对修辞引发的词语的隐含义的解读,必须结合题旨情境来进行,所谓“题旨”,就是作者的表达意图,所谓“情境”,就是运用修辞的语言环境。

【例7】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得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规视为当然和必然。

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它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得因对抗而动摇地位。传统愈悠久,妥协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就愈迫切,不再能委曲求全,于是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

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个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西方十七八世纪批评家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它会影响创作,使作品从自然的天真转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承,所以未可忽视。

请用文中的词语,稍加组织,填入横线处,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的衔接:文中用“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作喻,来说明当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解析】 本题从本质上看是揭示“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的隐含义,而这个隐含义是运用比喻修辞引发的。我们首先要关注比喻所在的语境,找到题目中的比喻句在文中的位置,以它们为圆心找到有关文字认真研读。

其前有明、清和西方的事例,指向的是前面的“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是对这句话的证明;这句话又与前面的“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并列,受“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统领。

“这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指代的就是前面的事例,“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就是它的中心句,也是符合答案的母句。但这句话缺主语,从文意知道应是“新风气”,加以组织即可。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对答案就更加确信。

拆开比照,“暴发户”“野孩子”是名词喻体所代替的本体是明、清的白活小说和西方长篇散文小说;“造谱牒”“认父亲”是动作喻体,所代替的本体是“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与“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整体看两个比喻对应的就是两个举例的句子,“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这个中心句就是比喻的相似点。于是拆开比照与整体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答案】 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