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地预防接种,可以让我们远离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BV)不仅起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而且与肝纤维化、肝细胞癌密切相关,是一个严重危害全世界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属于世界上HBV感染高发区,全国约1.3亿人是HBV携带者,慢性肝炎患者2300万。但有效的接种疫苗能使感染率显著下降。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为1%,较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明显下降。因此对乙型肝炎进行正确合理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预防接种做的好,乙肝得不了。
乙肝疫苗常规接种方法
接种对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 ,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
接种方法: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 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越早越好。
接种部位: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
特殊情况下乙肝疫苗接种方法
孕母为乙肝患者的新生儿:对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 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 (CHO)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免疫功能低下或接种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可接种一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生活中对传播途经进行正确预防
l 注意个人卫生,不和任何人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l 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l 在进行医疗治疗时,对皮肤黏膜有损伤的治疗如口腔、注射、针灸、人工流产等到正规医疗机构相对安全。
l 对服务行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器具注意做到严格消毒。
身体皮肤黏膜破损处接触乙肝患者血液体液该怎么办?
l 立即检测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c、ALT和AST,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
l 进行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10 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l 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10 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 (20g),于1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各20g)。
乙肝疫苗接种后终身有效吗?
普通人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故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
高危人群:对于以上提到的“高危人群”需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 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正确合理的预防接种工作能有效的降低乙肝感染的发生。
湖南省儿童医院肝病中心 康 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