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睡何以解释裸坠?

标签:
济南女大学生 |
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奇怪的案例注定无法逃脱公众的审视,群众有权利提出质疑,而有关方面有责任进行调查和解释,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
当然,在所有的质疑点中,存在几种情况,有些是确凿存在的事实,有些则属于传言和误解。这样的情形也十分正常,自有正确的途径去应对,而不是借此打压公众的质疑。
而在有关方面的回应声中,也有几种,有的是用确凿证据来解释,有的则是牵强暗示,有的则属于站不住脚的卸责洗地。
在昨日刷屏的“济南女大学生裸坠案”中,上述情形均得以充分展演。
裸坠为什么引发关注?——因为它不符合普通自杀的常理,属于少见的奇怪案例。普通自杀不属于立案范畴,而有疑点的坠楼则必须调查清楚。裸坠本身就是最主要也是最确凿的疑点,公众对此发出质疑的权利、和有关方面调查解释的责任,在这个基本前提下毋庸置疑。
而附加其后的更多疑点,包括家属声称事发前曾接到女儿的哭诉,指称受到舍友的排斥和殴打;在家人拍摄的尸体上,存在大片疑似受虐伤痕;事发时楼内同学曾听到“争吵打闹”等等……
事发前的致电内容,属于单方陈述,但是可以部分验证,起码从电信部门可以查询到通话记录。坠楼前的多次致电,也属于异常状况,警方有责任核实此疑点,并给出调查结论。在排除外部嫌疑之前,这是不可或缺的回应内容。
而尸体上的“受虐伤痕”则第一时间被专业法医大V予以辟谣,称这些大片的点状伤痕符合高坠特征,可以一次形成,而并非殴打所致……随后微博上关于“伤痕”的质疑热度迅速消失。
在开放性的社交媒体上,这是一次经典的自我纠错。诚然,大部分网友不具备法医知识,这触目惊心的“伤痕”图片很容易引发误解和传言,但第三方专业人士的迅速补位,很快弥合了这些误解,有力避免了舆情在错误方向上的浪费和影响。
因此,一个开放的社交媒体既能传播谣言,也能迅速辟谣,而真相永远比传言有力,借口“谣言多”而打压自媒体,是站不住脚的。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不让人说话才会出大问题。让散落民间的专业大神出来科普,比有关部门一声不吭地删帖,显然是更好更服众的方式。
至于事发时同楼同学听到的嘈杂声,则有必要广泛取证,认真核对,这也是警方必要的调查功课,对此不予交代或取证不足,是说不过去的。同舍舍友的口供当然也很重要,但她们属于事件关联方有可能串供,作为旁观者的客观视角,对还原事实同样重要。
警方第一波回应中,侧重于尸体证物、现场勘查等技术分析,得出“排除他杀”的结论,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是否还会继续调查、回应上述更多疑点,则是能否尽职尽责的标杆。毕竟,一些侮辱攻击可能不会留下打斗痕迹,排除了直接他杀并不等于排除其他诱因,一件裸坠迷案,是应该彻底查清来龙去脉,还是在这些冷冰冰的尸检术语中匆忙了结?
而在本应积极配合警方调查的当口,校方又不合时宜地站了出来,齐鲁师范学院高新校区学生处处长吕某对媒体称,据娜娜的同学说,娜娜平时就有裸睡的习惯,而身上存在伤痕可能是在跳楼的过程中造成,该教师同时否认了娜娜与室友有矛盾或被刺激的说法。(澎湃新闻)
学校属于利益关联方,学校也有息事宁人的潜在诉求,但显然,学生处长的发言超出了他们的能力和权限。关于身体伤痕的解释,他们并不专业,也不应以“可能”的口吻妄下结论。作为娜娜与舍友之间的矛盾,一个校领导不可能了如指掌,更不应该妄下断言。至于是否有裸睡习惯,则是更加私密的情形,即便“同学”也不可能有很多人熟知。
校方的几点说法没有一个能站住脚,但显然全都队列整齐站在了息事宁人的一边,存在明目张胆的洗地之嫌。目前无法判定学校是否有具体牵连,但仅从这不负责任的倾向性表态来看,这样的校方无法令人尊重。
奇怪的死亡需要一个合理的交代,这是公众基本的诉求,也本应是学校公正居间和负责的态度。在法庭上固然疑罪从无,但是在调查中,不能放过任何疑点,要保护嫌疑人,更要尊重死者,在这么多异常线索面前,不应让有她含冤而死的可能。
不要随随便便用“裸睡”来解释“裸坠”,况且即便有裸睡的习惯,也不等于要在告别人世的那一刻选择裸坠。除非证明死者精神失常,否则选择凌晨裸坠并不符合常规。究竟是长期遭受排斥欺凌的积累,是半夜突然精神崩溃?还是遭遇了什么突发应激?
公众有共同抵制谣言的义务,也有坚持围观、质疑的权利和责任,怀疑让社会进步,而马马虎虎敷衍不会。贸然站队并不可取,但相信绝大多数网友只为事实站队,如果真相缺席,所有人都应该反对。公众期待警方给出进一步的权威信息。
纸上建筑 出品
2016年12月23日
微信公众号:zhishangjianzhu
长按二维码关注楼主,每日推送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