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互联网还是不懂欺凌?

日前,中关村二小校长杨刚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虽然官大,但并没有聊出什么新料,杨校长仍然坚持之前通告中的观点,不认可事件为“校园欺凌”。
佩服校长与舆情对抗的勇气,校方的定性已经青史留名,与“戴套不算强奸”、“微信骚扰不算信骚扰”等著名案例并列,谓之“垃圾筐扣头不算欺凌”。
事件闹这么大,校长当然有遗恨,但并非是检讨学校处理有何不当,杨刚对记者坦承的“不足之处”仅仅是:不太懂新媒体和网络,没想到引发这么大影响,今后要了解互联网。
这很可理解,大部分人都在感谢互联网让信息公开透明,也总有一些人痛恨互联网让他们无所遁形。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反思?互联网难道要为校园欺凌背锅?没有互联网是不是就没有校园欺凌?
然而别轻言校长啥都不懂,为了矫情这个“校园欺凌”的定性,杨校长讲得头头是道,称三个孩子平时关系不错,不存在一方长期的、有计划的“蓄意或恶意”,属于突发奇想、没有考虑后果的“偶发事件”。
校长这个点把握得很精准,所谓“长期性”、“蓄意性”正是认定校园欺凌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校长懂得这个点,证明他至少翻看过相关资料,甚至对校园欺凌有所研究。
然而,问题在于只说其一,不说其二。恰恰这一标准也是争议很大的标准,因为学生之间的“小江湖”,学生脑袋里的小心思,老师和学校并不完全了解,校园欺凌存在公认的“取证难”的问题——老师凭什么断定他们“平时关系不错”?认定欺凌的时候取证那么难,不想认定欺凌的时候证据就哗哗来了?
而且当事人的说法完全相反,爆料家长称至少一名学生与自己孩子长期不睦,从几个月前就开始有起外号、言语骚扰、肢体攻击等情形,曾与对方家长和班主任沟通,老师还为此专门调换过座位……大概平静了10天之后,便发生了垃圾筐扣头事件。
谁在撒谎?还是选择性失忆?——即便在这并不靠谱的标准之上,校方的证据也备受质疑。
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武断孩子的世界,由于上述标准的明显偏差,近年来学界已经倾向于从当事儿童的角度去判别欺凌:他们的感受如何?是否受到心理创伤?……
显然,对于这一新标准,杨校长可以佯作不知,对于爆料方出具的“重度抑郁”诊断结果,校方也从头至尾只字不提。
嘴上说着“保护孩子第一”,而在历次声明和采访中,却从未从受害儿童的感受入手,而全是从老师的角度反复强调“关系正常”等等。全民关注校园欺凌本是好事,而校方竟公然要求舆论息声。上来就谴责爆料为“不实言论”,到头来也没有证明到底哪句哪段不实……中关村二小亲手埋下了一颗颗槽点,到头来让互联网背锅?
无论是不是属于欺凌,这些做法都很不得体,互联网扩散了他们的表态,但这态度的对错,跟互联网没有半毛钱关系。
不懂互联网其实不是过错,只要始终秉持专业、公正、和良心,有没有这张网都不会造成问题,即使偶有误解也会迅速纠正。这张网让事件中的各方同台亮相,让弱者和强者都有机会发声,只要基本事实摆在这里,这张网就代表着主流价值的呼声。
杨校长也并非不懂得校园欺凌,遗憾的是,他的所学被用来掩盖问题、推卸责任,而不是发现问题、关爱学生。
纸上建筑 出品
2016年12月15日
微信公众号:zhishangjianzhu
长按二维码关注楼主,每日推送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