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生”遇上“敢死”怎么办?
(2015-12-14 09:52:36)
标签:
二胎 |
独子文化已经延续二十多年,囊括80后、90后、00后三个小时代,其中的较长者已经成为社会中坚,较小者还在牙牙学语……他们代表着这个国家的今天和明天。
独子文化及其附带的一系列现象不是一天形成,同样也不会一天就消亡。“全面二孩”骤然间放开了,然而育龄的夫妇们却喜忧参半,据说迎接二胎的最大阻力,一是经济的成本、二是老大的抗拒。
昨日又有一名刚烈的男孩在网上走红,因为担心原本独享的爱被分给弟弟妹妹,这名TFboy操着浓郁的东北口音向母亲发出最后通牒:“今天我就把话撂这了,你要敢生我就敢死!”
这样的新闻已经屡屡发生,每次都有不同的解读,有说父母没教育好的,有说是被大人的话吓的,比如“你是充话费送的、你妈生了弟弟就不爱你了”等等。
的确包含这些因素,然而这些因素从前也有,如今40岁以上的非独生人士,小时候谁不是是“从垃圾堆捡来的”,可是终究没有谁冒出“你敢生我就敢死”的话来。根本原因并非这些细枝末节,而是整个环境的氛围。
80年代之后,尤其在城市中,独子家庭成为绝对主流,除了少数双胞胎家庭,新一代不知亲弟亲妹为何物,这一代人习惯了独享父母的爱和财富,并成为潜移默化的传统。今天,早期的独生子女已经越过而立之年,拥有了不可忽视的话语权,于是,在类似新闻的跟帖中,力挺“抗生”小孩的言论占据极大比例,令70后及更年长一代瞠目结舌。
这是切切实实的“代沟”,虽然仅仅隔了几年,尽管心中也曾有波澜,但上一拨人无法想象干涉父母的生育计划,无法想象掐灭未曾谋面的弟弟妹妹的生命。
孩子都不傻,他们可以看到周围的环境,如果家家都有兄弟姐妹,家家都长子携幼、其乐融融,他们会自然明白那没什么可怕,而且,快乐比孤独更多。
如今的孩子呢,他们看到的是家家户户只有一个心肝宝贝,所有快乐来自父母的给予,出去玩得父母跟着,在父母指示下假惺惺地跟别人家孩子“分享”,万一打起来还得指望父母及时出手呵护。
外面的分享表演都是假的,他们真正所拥有的一切,从未面临真正威胁,自己的玩具,父母的怀抱,一切的一切,他们周遭的小朋友也都是如此,小伙伴的窃窃私语中都不会涉及兄弟姐妹,他们对此毫无认知,自然充满陌生和恐惧。如果自己的唯一地位真的遭到威胁,反应必然空前激烈。
那些非独子的父母,可能还会对子女“太独”的趋势设法调教,设法让他拥有类似自己小时候兄弟同行的关系,然而如果父母本身也是独生子女,则对下一代的独占风格安之若素,新传统迅速传递。
很多80后、90后在跟帖中认为:未成年的孩子也是家庭一员,增加成员必须得到他同意!——那要不同意呢?他们当然不同意!
生育权是属于父母的,他们固然有沟通解释的责任,但是,不可能把决定权倒过来!——70后和80后,在这一点认知上几乎泾渭分明。
评判对与错为时已晚。面对自己无力协调的一切,很多适龄夫妇只能选择放弃。
决策层已经明确认识到,让核心家庭恢复三十年前的非独子模式,对缓解已经到来的人口结构危机至关重要,但这一切注定无法立竿见影。“单独二孩”的遇冷已经说明问题,“全面二孩”的改观效应也将大大延后,很可能赶不及修补人口结构的崩溃。
如今城市人都是房奴、孩奴,在业已形成的环境氛围中,各种行情水涨船高,为了唯一的孩子,普通父母都已经拼尽全力,即便突然告诉他们可以生两个,他们的精力和财力却无法复制。老大的激烈反对只是临门一脚,封死了他们摇摇欲坠的信心。
头胎大了,二胎就会难产。近期曝光的“抗生”视频以小学年龄的孩子为主,而那些已经大到可以上网留言的少男少女,则毫不留情地刻薄父母:“分家产我忍了,还想让我帮你们带孩子么?”——判断对错为时已晚。
生孩子还是要一鼓作气,彼此年龄相差不大,可以共同成长,避免无谓纷争,对父母的人生安排当然也更有利,战线拉太长,谁都耗不起,当然土豪随意,可是土豪早都生完了。
“敢生”遇上“敢死”,可以说毫无办法,这是现实的阻力因素,与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阻挡了70后、早期80后的二胎脚步。只有那些生了头胎没几年、赶得巧的晚80后、90后,才是可以指望的主力军。但是这一拨的生育意愿本身就很低,别说生孩子,连婚都懒得结了,结了也很难持续——有数据称,80后结婚3年内离婚率竟高达4成。还能指望谁?
无解。
纸上建筑
2015年12月14日
微信:zhishangjian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