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纸上速评
纸上速评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435
  • 关注人气:1,5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零关税”不是平民百姓的菜

(2014-11-19 08:20:12)
标签:

澳洲直供

我是不喝牛奶的,但很多国民日常要喝,因而牛奶也算是一项民生商品,但国产牛奶的质量一直令人揪心。昨天有好消息了:中澳即将开启互免关税,牛奶、牛肉等食品位列其中。

商家已经闻风而动,有“全程冷链、澳洲直供”的鲜牛奶已经在聚划算开始预订,“优惠价”每升39元——近日,一拨大V“不约而同”地公布了这一“喜讯”,大约属于软广营销的一部分。

很多人却由希望跌落至失望:从价格来看,显然不是平民百姓的菜。而商家也早已表明,澳洲直供牛奶,瞄准的乃是“中产阶层市场”。

中国的“中产”不是美国的中产,从人口比例来说,美国的中产阶层是“橄榄腹”,属于主流,而我国的中产是“葫芦腰”,还属于小众,最大数量的平民才是“葫芦肚子”,这一“实惠”对他们毫无意义。

在中国,所谓的“中产阶层市场”,其实是一个畸形的市场,是一个脱离民生的市场,不是说它不存在,但它并不是主流,只不过因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地区发展差异,而凑成这个具备一定高端消费力的一定规模的市场,成为各路商家的优选目标。

因为越高端的产品,利润也越高,所以商家趋之若鹜,来往皆是生意,“零关税”不代表“零利润”,进口牛奶不属于解困物资,将来也不会是,很多围观网友其实是空欢喜一场。

在国产牛奶包打天下的时代,国内的牛奶市场也是泾渭分明:电视广告成天轰炸“特仑苏”或“有机金典”,但普通百姓去超市却发现,自己只买得起同品牌的塑料袋低端奶,而这些时不时出现臭包的便宜奶,销量也最大。

厂家着重“高端奶”的宣传策略,一是为了塑造企业形象,二也是为了占住规模有限但利润高的“中产阶层市场”,这跟“澳洲直供”的行销目标无差,但国产奶的主要供货量仍然聚集在低端市场。

之所以澳洲奶能有机会,是因为国产奶企最终把自己的“高端奶”也做砸了,仍然时不时曝出质量问题,澳洲奶是来争夺这块市场的,他们对量大利微的低端市场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

直供奶进来之后,仍然是泾渭分明,不同的是国产高端奶败走之后,低端奶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价格战可能会重现,而再次形成质次价低的恶性循环,平民百姓反而因此受害。

像牛奶、鲜肉这类用量极大的民生商品,依靠跨洋供应是不现实的,再发达的国家,都必须建立起质量可靠的自足体系,进口食品只能作为高端补充,不可能取代民生基础。

因而把“进口直供”当做某种解决方案,是一种混淆,也是一种误区,它可以暂时关闭中产阶级的抱怨,因为他们的舆论话语权很大,从而营建出和谐假象,而依旧只能饮用低端奶的广大平民阶层,本来也人微言轻,除非吃死了孩子,没工夫上网批评指责。

它掩盖了问题,也会误导解决问题的走向。之前,民众一致要求政府增强监管,而目前给你这种选择,意味着你钱多就可以喝安全奶,钱少就喝毒奶,问题被转化为“个人有钱没钱”,而不是公共监管部门失职。

澳洲地广人稀牛多,咱没法比,可以比比东邻日本,那里人比咱国还稠,可是去过日本的童鞋都对市场上好喝又便宜的本土牛奶印象深刻,在攻略中告诫后来者:不用挑牌子,随便买,价格便宜当水喝,都非常香浓,完全小时候的牛奶味道……更有不少人专程往国内搬运奶粉,价格实惠到泪奔。

这才正常社会的样子——本土低端奶应该足够便宜,而且质量有保证,这是监管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档次可以用高价来买,但安全不能,否则将是一种可怕的误导,它将把民众一致推进社会改善的合力,瓦解异化为各自不择手段逐利挣钱的动力,拜金主义将更加恶化盛行。

外国人做生意的时候也只认得钱,但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如果普通国产奶不够安全,他们肯定会盯死了有关部门谴责,而不是沾沾自喜于高价进口奶源的一点点“免税优惠”,这种东西就算倒贴税,光加上全程冷链和国际运费,普通人也消费不起,再发达的国家,都不会被当成老百姓的菜,何况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总体来说,“零关税”是有意义的,但它不能被当做解决某些问题的方案,我们的国民也务必要清醒,食品安全不能靠高价买,也不能靠进口,只能靠我们自己坚持诉求。

/纸上建筑

20141119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标明作者并给出原文链接。

纸上建筑微博:http://weibo.com/u/109851228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