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习惯湿冷”算哪门子科学
(2013-01-05 08:52:27)
标签:
南方供暖杂谈 |
这几天寒流南下,长江流域的居民叫苦连天,关于“南方供暖”的话题再度被热议,然而又有“专家”出来发言了,曰:“南方居民已经习惯了冬季湿冷,突然集中供暖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应。”
一听这话还以为是医学专家的高论,然而错了,此人乃无锡市建筑研究院设备总工程师沈和荣老师也。
搞工程的改去钻研了生理,这跨界跨的有点猛,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也比较惊人,于是顿成热词。
沈工程师是不赞成南方搞集中供暖的,他也提到了设备利用率和经济性的问题,说的都很在理,凸显了专业性,然而末一句“习惯了湿冷”的奇谈怪论,却不免偏离了专业性而近于邪性了。
首先工程师低估了人类的适应能力。固然生活在某地的人,会习惯了当地的气候,也能习惯忍受气候上的不舒服,譬如冬季的“湿冷”,就好比北方人也习惯于冬季的“干冷”,然而当北方人用暖气将“干冷”抵御在门外的时候,并没有听说谁发生了“不适应”,只听说过在室外冻死的,还没听说过在室内热死的,为何单单南方人一旦进入了温暖的屋子,便会发生“不适应”呢?
其次设备工程师似乎也不很了解自己的专业,“突然集中供暖”中的“突然”二字是有点夸张的——即便北方的供暖,也是根据气温一点点来加温的,绝不会一入冬就“突然”把暖气烧的滚烫,那也许还真的会不适应,幸好市政部门从未做过这等浪费煤炭的傻事。
人们固然可以习惯某地的气候,然而人们生存下来,靠的并不是“习惯”,而是种种的手段,比如棉衣、火炉、和房屋等等。哪怕再习惯了“湿冷”,衣不蔽体的丢在外面,这个季节差不多都会冻死,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除了两座南海的宝岛,我们这片大陆上恐怕没什么地方可以幸免。
正是靠着技术手段的演进,人们在这地球上才越生存越宽,否则就凭着我们祖先的一身毫毛,恐怕至今也只能“习惯”非洲而已。
而且靠着不断发展的技术手段,人们不光生存到了世界各地,而且还能持续的提升生活舒适度,比如过去人们只能在冰冷的河水里洗衣服,而现在有了洗衣机和热水器,人们逐渐摆脱了许许多多的不舒服,现在南方居民要求提升室温的舒适度,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年以秦岭淮河为界的“供暖线”是计划时代的产物,也是贫困时代的产物,是气候和经济相权衡的结果,相当于“温饱”水平,当时肯定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会有空调,更预计不到小康社会应该如何舒适,当时大约只能考虑到冻不死人,现在时过境迁这么多年,生活的变化都翻天覆地了,供暖标准没有理由一成不变。
另外,“南北方”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对于台湾而言,整个大陆都是北方,台商到了上海都大呼寒冷,可见不管是长江还是淮河,这些界线并不是天经地义的。
南方供暖是个合理的诉求,也是必然的趋势,既然大家觉得冷就应该想办法解决,有些地方的新建楼盘已经在尝试供暖了,当然其经济性与环保性还需要继续探讨,未必照搬北方的模式,但趋势是一定的:未来的人们不需要再忍受“湿冷”,不需要在自家屋子里也哆里哆嗦。
当然,像沈工程师这样自认“习惯了湿冷”的大师,是有权保留己见的,如今已经实现了分户计量分户收费,即便将来南方开始了供暖,他也完全可以关掉阀门,继续享受一辈子的“湿冷”,以免发生“不适应”。
假如他老伴同意的话。
文/纸上建筑
2013年1月4日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标明作者并给出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