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害怕化工企业?
(2012-10-28 11:23:29)
标签:
宁波px项目杂谈 |
几年之前,在大型PX项目预备落户厦门前,遭到当地居民坚决而不屈不挠的抵制,最终迁移到了远离大城市的地方,被称为民众与地方政府的一次成功博弈。
今天,宁波正在复制同样的博弈。
环境与发展就是一场博弈。过去几十年,落败的总是环境,但今天,人们不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局。
人们的恐慌是有理由的,历史经验告诉了他们一切。尽管酝酿中的化工项目宣称最先进的环保措施,理论上也许可以达到无害或低害,但是,再完美的蓝图也无法抹去过去劣迹斑斑的历史。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本人也曾经做过化工厂的邻居,每天都能定时享受到异味扑鼻的空气,该区域流传着关于癌症的恐怖传说,工厂近旁的树木枝叶漆黑……过去人们亲眼看见、亲身遭遇的一切,给他们今日的恐慌提供了充足的支持,这并非“不理智”。
再说一遍:蓝图无法改变历史。“专家”也无权以纸上谈兵的“科学”来诋毁人们用血泪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正是这些“专家”,在当年污染企业大行其道时,在做些什么?他们今天是否有资格和人格来继续谈论“科学”?人们有理由质疑。
所以,现在不是用口头来让人们相信,棍棒只能激起更大的怀疑,只有行动与时间才有可能慢慢的改变,谁也别急,着急就别干。
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这一切,也曾经几乎被污染工业毁灭了一遍,后来也是通过博弈来获得了缓慢而艰难的重生。
污染工业向第三世界转移并不是传言。发达国家固然也有化工厂,但今天,在发达国家上马一个具有潜在环境威胁的企业难上加难。严格的排放标准,不仅仅停留在公文上,也落实在每日的监测中,无人可以投机取巧。他们的河水已经变清,新渗入的每一滴污水都黑白分明,有无数双眼睛轻易的洞察蛛丝马迹。为了应对严苛的要求,在新上马的化工企业中,其环保投资往往达到惊人的比例,甚至令企业无利可图。
如果这世界上有其它地方存在“适度宽松”的漏洞,那肯定是污染企业愿意迁移的地方。虽然,它们可以引进所谓世界先进的环保措施,但我们是否具备了世界级严苛的监管?否则,那便是一个谎言。
一个企业存在的目的是盈利,越多越好。而环保措施是没有直接回报的投资,对企业家来说,等于打水漂,资方会怎么对待这个水漂,不言而喻。而即便落成了所谓的环保装置,能不能持续投入保持它们的运转和升级?这也是从净利润上生生切下的一块成本。要让资方保持规矩,需要持续的博弈。
地方政府管理者的价值取向是政绩,或者其他不明不暗的东西,一针亮丽的GDP,比任何事物都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所以一个投资数百亿,年利税数十亿的巨型企业,他们会持怎样的态度,也不言而喻。如今每个地区都遍布五颜六色的河流,但管理者从来也没有成功的令其中一条变清,因为这对GDP是一个绝对负数,但这些河流与民众休戚相关,远远超过GDP所带来的“幸福”。要扭转管理者眼中的“平衡”,也需要博弈。
不幸的是,在民众、政府、企业的三方博弈中,民众处于劣势和孤立。所以,民众由害怕生成了恐慌,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他们知道如果保持“合法理性”的常规渠道,必败无疑。
当然,化工企业我们过去需要,未来也需要,但我们更需要一个安全生存的环境,它落败至今,无以否认。这不是一纸解释、一个研讨会所能抹去的东西。
重建一个信任,与修复一个环境,同样需要漫长的时间、艰难的努力,甚至尖锐的斗争。在此之前,勿仓促说服,那不可能。
今天,我们已经能吃饱饭,也勿再以“发展”的理由来诱导我们接受风险,我们要健康和尊严。
最后补充一点,大城市不容就迁到乡下,并不是完美的结局,哪里都同属中国,哪里都不容任何污染的风险。化工企业与公众做“猫和老鼠”的游戏并不是可持续之路,管理者也同样如此。三方博弈的结果,任何一方不可能单独获胜,只有让民众相信了自己已经获胜,这盘棋才有可能下完,否则就只有翻盘。
化工企业并不是没有活路,只不过投机取巧之路正在缩窄,把公众的环境当做私家福利的大门也即将关闭,在建一个工厂之前,需要先建立信任,这是唯一的途径,地方政府管理者也一样。
至于用什么办法来取信于民,不是民众的事,也不是我的事,在大型企业和政府机关里,堆积了这个国家最聪明的人,该用什么办法,他们知道。
文/纸上建筑
2012年10月28日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标明作者并给出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