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成一团,圆润的离开”
(2009-12-28 08:47:20)
标签:
杂谈 |
标题的引文,如果你还感到陌生,绝对有必要立即把它输入搜索框,了解一下来龙去脉,它绝对是2010年不可错过的时代潮语。
今年的上海,已经为我们贡献了不少风靡神州的热词:从“楼脆脆”,到“钓鱼执法”等等。岁末,则以“圆润的离开”,为这一年的精彩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很好。“圆润的离开”,此刻正当时。
房价膨胀,通货膨胀,上海的一切都在膨胀,只有梦想在萎缩。无数异乡人的“蜗居梦”已经破灭,正在考虑以何种姿势离去。电台主持人提示,当然是“团成一团,圆润的离开”,才配得上这座都市的文明。
“文明”的上海,固然人见人爱,然而实际上人们更爱它的繁华。
能有今天这样一个繁华的都市,是说上海话的上海人的功劳,也是操着五湖四海口音的数千万“异乡人”的功劳,后者的双手,一砖一瓦的把城市堆积到了举世瞩目的高度。这个内情,彼岸的新大陆都能看见,我们却看不见。
所以当愚蠢的美国人把这个劳碌的群体尊为拯救世界经济的功臣的同时,一位伶牙俐齿的同胞却轻蔑的建议他们“圆润的离开”。
很好。希望聪明人以后自己去修建容纳他们大放厥辞的播音大楼。
在这个城市无数拥挤潮湿的工棚里,很多“异乡人”捧着收音机,度过他们的小憩辰光,只有这样廉价的消遣或能属于他们。他们不指望在收音机里传来改变命运的声音,但至少希望能够听懂。因此,受够了主持人乐此不疲的在“阿拉桑”和“普通话”之间飞速切换,有人发出了一条抗议的短信。主持人“忍无可忍”的把它念了出来,并建议不懂得欣赏这种高贵方言的异乡人“团成一团,圆润的离开”。
短信当然有所偏激,好在能看到它的只有一两个主持人而已,但一句“圆润的离开”通过电波,回击给了成千上万的异乡人,而他们并没有发出那样的短信。
任人碾压的弱势群体,很难有什么好脾气,这不奇怪。奇怪的是,春风得意的少年名嘴,脾气会更坏,而且打击能力超强,一句“圆润的离开”,顿时令正在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的千百万异乡人目瞪口呆。
何须提醒?上海的潜规则谁不知道?---这座城市不拒绝任何人的汗水,但不一定欢迎任何人在此颐养天年。因此很多在这里挥洒了青春和血汗的异乡人,在衰老来临之际,大都只能选择无声的离去。这个流程已经重复了上亿次,不需要谁来提醒,更不需要谁来建议他们离开的时候还要“团成一团”!?
主持人的妙语并不是无根之木。在某些地方论坛上,以往广为诟病的“外地人”称呼正在被一个新词取代,那就是“硬盘人”。---这个叫法比“机器人”好点,但是肯定比“外地人”更不像人。而且硬盘圆圆的,进行某个动作非常方便,大概这就是主持人灵感的来源?
硬盘大家都知道是怎么用的,把它平放在一根轴上,转起来没完,很单调,很累。一旦转坏了,主人就把它竖起来做最后一转,爱去哪去哪。这个过程,倒是准确的描绘了那些异乡人的一生。
当初那些异乡人扛着铺盖卷满脸堆笑的来到这片热土的时候,看见城市门户上悬挂的巨大招牌---“上海欢迎你”,心中不免充满幻想。而当他们青春不再、伤痕累累,却不得不再次通过这座站台永远挥别城市的时候,终于看见招牌的反面,赫然一个硕大无朋的汉字---“滚”!
很好。我们的“国际化大都市”,就是这样践踏着“异乡人”的累累伤痕走向世界的。
文/纸上建筑/2007.12.26/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MSN/EMAIL:shearwall@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