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敢说“房子越盖越结实”吗?

(2009-11-17 10:23:04)
标签:

房产

标题的鬼话出自人口,而且不是一般的人,是能够影响我们这方土地上一切建造行径的大佬。

本博早已撰文指出,建筑工程质量与房价呈明确负相关关系,并附有简要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相对来说较结实的房子是早年单位无偿分配的老楼,最脆弱的房子是房价飞涨时期的“新作”,不要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外观给迷惑住了,如果给它们一个文雅的形容词的话,那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为什么要用“相对”二字?因为我们就没盖过什么“绝对”结实的房子,唐山大地震期间,在受损严重的天津,更经得起考验的是一些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洋楼,它们今天成为天津旅游的一景。

我们这里一旦发生大震,死伤之数举世无双,他们当然不是掉进了地缝,而是被自家的房顶砸死。我们可以解释为地震频发、人口密度等等,但是别忘了不管是强震的频度,还是人口的密度,我们都远小于日本。

对生命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出事后的救灾抢险,更应体现在未雨绸缪。

鉴于经济发展的程度,可以理解我们的抗震标准不算太高,但是就连这样的标准,也由于疯狂市场背景下普遍存在的“盲目抢工和工程腐败”而大打折扣。仅今年就发生了不少新建楼盘在风和日丽的平安岁月神奇自毁,这样的情形之下如何能言出“房子越盖越结实”?

当然大佬们会解释“地大物博,个案不代表全局”。那么诸位也可去查一查那些比我们更“地大物博”的国度,看看他们一年能有多少宗如此离奇的案例,然后判断一下多少案例才算“全局”?

本博在数月前列出了上半年一些有影响力的工程质量事件,包括“上海楼脆脆”、“石家庄球形闪电”、“晋州电视塔”、“武汉楼歪歪”、“纳帕溪谷杀人壁炉”等等,并预言这只是开始,因为问题不是一夜积累下的,下半年少不了还有重磅的事迹。这不是吗:

1.山东“楼垮垮”---烟台汽车东站,一座人员密集的大型公共建筑,只建成五年,就成为“随时垮塌”的危楼,实际上,投入使用半年就开始出现水泥块掉落砸伤旅客的事件。在这五年里出入过这座烟台门户的旅客会有多少?每一个人都经历过一次生死之劫,他们知道吗?

2.温州高架桥坍塌---11月14日,温州绕城高速路一座在建的高架桥坍塌,造成工人一死七伤,当地初步调查原因是“赶工期”。

3.合肥“楼断断”---合肥“枫丹白鹭湖公馆”,听上去是个很高档的名字,从照片看外观也的确美轮美奂,然而未及交房,其中一栋大楼底层的四棵粗大立柱就已经断裂。与准业主的惊慌失措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监督站检验后不慌不忙的声称:“立柱不承重,没有质量问题”---这个监督站还真会开玩笑,难道不承重的柱子断了就不是质量问题?居民家里不承重的隔墙随便倒下来都不是质量问题?

4.浙江“楼薄薄”---入住两年的浙江桐乡“汇宇都市花园”居民,发现楼板隔音出奇的差,楼上楼下尿尿打呼噜都听的真真切切,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偶然才发现,设计厚度12厘米的楼板,实测只有8公分厚,家家如此。小区业主挂出“开膛验房”的标语,自发组织维权。

5.合肥“楼泡泡”---竣工两年的“元一滨水城”也是一个高档、洋气的大型社区,居民发现几乎所有22栋高楼的地下基础部位,都有深达3米的巨大水坑,给居民带来的不仅是长期笼罩在电梯间的恶臭,更是长期水泡基础的致命隐患。为全家老小性命考虑,有部分业主已决定举家搬离。设计单位指出,问题出在基础未按要求进行回填,而是把建筑垃圾塞进去,外面一封了事。

......暂列至此,本文的篇幅不允许列出近期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所有离奇事件,只能挑有名的上,已足够说明问题。不知在年底之前的一个月里,还有没有更大的“惊喜”。

为什么案例中包括一些公共建筑呢?这是因为住宅和公建的区别只是业主单位不同,而出品它们的建设团队没什么不同,在疯狂市场背景下人心之贪婪和浮躁没什么不同,盲目抢工和工程腐败更是常态共性,因此,它们同病同根,一回事。

不要以为楼塌了才叫事故。实际上,由于建筑这种物体的特殊性,能显性反映出来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隐患需要经过考验才能证实。就比方你在路边堆了一堆砖头,要是没人去动,天不摇地不晃,可能10年以后还稳稳的堆在那里,你也可以说这个“建筑”很结实,是这样吗?实际上你踹一脚它就垮了。我们的建筑物同理。建筑物在近百年岁月里真正要抵抗的,并不是“和平年代”的一点“压力差”而已。

所以,在风和日丽的年代发现的问题,肯定不止于问题本身,更不会局限于已看见的一切,那只是冰山一角。把问题放大而不是掩盖才是理性,掘出整座冰山才是负责任的态度。但是很多地方的态度大有问题。

在某神奇的省会,8月份发生了一起1400平米在建砖混楼房垮塌,夺去17条人命的特大事故,当地竟然只用了两天就调查结案,宣布“球形闪电”是事故唯一元凶。相信大家都同我一样,第一次听说“球形闪电”有这么大的威力,能把一座扁平的二层楼房彻底击碎。而这座在建楼房的真正业主是谁,到现在为止你去哪里也查不出答案,就是这么神奇。

“球形闪电”事件当日,在几百名警力的眼皮底下,新华社的记者遭到攻击,再无下文。两天之内,随着调查结案,现场被清理的干干净净,死无对证。没有一个学者有机会再去调研一下,汲取一点建筑物抵抗雷击的经验,因此我们今后面对类似天灾也只好无能为力。

在本博上次发表关于工程质量的文章的时候,有位博友惊慌的问询“如何化解?”---说实在的,这不是风水,挂个桃木剑无济于事。作为购房的弱势群体,你也根本无力检验大楼的内在质量。“如何化解?”现在是个无解的难题。

如果非要给个说法,那就是这句话了:“我们对待事故的态度,比事故本身更能决定未来的走向。”

作者/纸上建筑/2009.11.15/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点击这里阅读更多精彩文章:http://shearwall.blog.hexun.com/

http://photo18.hexun.com/p/2009/1116/368992/b_vip_EDD1311EA669875A18821879FB10992D.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