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修阳明祠堂记》翻译

(2018-11-24 11:59:2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资料

        《重修阳明祠堂记》翻译       
                                                方苞
        自余有闻见百数十年间,北方真儒死而不朽者三人:日定兴鹿大常、容城孙征君、睢州汤文正,其学皆以阳明王氏为宗。陋者或剿程、朱之绪言,漫诋阳明以钓声名而逐势利。故余于平生共学之友,穷在下者则要以默识躬行;达而有特操者则勖以睢州之志事。而毋标进学宗指。
       译文:就我的所见所闻,一百多年间,去世后名声没有磨灭的北方真正大儒有三人:是定兴鹿大常、容城孙征君、睢州汤文正,他们在治学方面都把王阳明作为宗师。一些鄙陋的人抄取二程(颢、颐)和朱熹理学的已发出而未尽的言论,随意地诋毁阳明先生沽名钓誉追逐权势和利益。所以我对于一生中困在下位的共同治学的好友,就用默默识记亲身实践来要求他们,对于仕途通达又有美好操守的人就用睢州汤公的抱负来勉励他,但不把自己讲学的意图(思想、观点)作为标杆(标准)。

        金陵西华门外旧有阳明书院,不知废自何年,讲堂学舍,周垣尽毁。乾隆十一年,贵州布政使安州除公移安徽,过余北山,偶言及此,遂议兴复。逾岁五月告成,属予记之。
        译文:金陵西华门外过去有阳明书院,不知从哪年开始废弃,讲堂学舍,周遭的围墙全部毁坏。乾隆十一年,贵州布政使安州除公调任安徽,到北山拜访我,偶然谈到这书院,就商议恢复书院的旧貌。过了一年五月重建成功,陈公就嘱托我为这次重建写一篇记。
        嗟乎!鄙儒肤学,安知阳明氏揭良知以为教之本指乎?有明开国以来,淳补之士风至天顺而一变。盖由三杨忠衰于爵禄,以致天子之操柄,阁部之事权,阴为王振,汪直辈所夺。而王文、万安首附中官,窃据政府,忠良斥,廷杖开。士大夫之务进取者渐失其羞恶是非之本心,而轻自陷于不仁不义。
        译文:唉,鄙陋的儒生肤浅地学习,哪里能懂得阳明先生把宣扬良知作为教化的本意呢?明朝开国以来,淳朴的士风到天顺年间完全发生变化。大概是因为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贪图爵位俸禄而忠心衰减,以致于皇上的权柄、阁部的事务职权,都被王振,汪直等人夺取。而王文、万安首先亲附宦官,窃取政府权力,忠良之士被斥退,宫廷惩罚被使用。致力于求取功名的士大夫渐渐失去了知羞耻、明是非的本心,轻率地让自己陷入不仁不义中。
        阳明氏目击而心伤,以为人苟失其本心,则聪明入于机变,学问助其文深,不若固守其良如,尚不至梏亡而不远于禽兽。至天启中,魏党肆毒,欲尽善人之类。太常、征君目击而心伤,故于阳明之说直指人心者重有感发,而欲与学者共明之。然则此邦人士升斯堂者,宜思阳明之节义为何如,而已之日有孜孜者为何事。则有内愧而寝食无以自安者矣!又思阳明之门如龙溪、心斋,有过言畸行,而未闻其变诈以趋权势也。再传以后,或流于禅寂,而未闻其贪鄙以毁廉隅也。若口诵程、朱而私取所求,乃孟子所谓失其本心,与盗贼为类者。阳明氏之徒且羞与为伍。是则陈公重建兹祠之本志也夫!
        译文:阳明先生看在眼里,内心伤痛,认为人如果失去了本心,就会让自己的智慧用在计谋权诈方面,用学识帮助自己歪曲法律条文,不如让他们坚守良知,这样还不致于良知沦丧而近乎禽兽。到了天启年间,魏忠贤党羽肆意残害忠良,想要杀尽天下所有的好人。鹿大常、孙征君看在眼里,内心伤痛,所以对直指人心的阳明先生的学说又有感而发,想要和治学的人共同阐明它。既然这样,那么这里的研究王阳明学说的人士,应该思考王阳明的节操大义是指什么,而自己每天孜孜以求的又是什么事情。那么就会内心有愧而寝食难安吧!又应该思考,像龙溪(王畿)、心斋(王艮)这些阳明先生的门徒,虽有过激片面的言行,但没听说他们通过欺诈来趋附权势。几代再传之后,有的人流于思虑禅静,但没听说他们贪婪卑鄙而毁弃自己端方的品行。像那些嘴里诵读着程、朱理学却私下求取权势利益的人,就是孟子所说的失掉了自己的本心、跟盗贼成为同类的人。阳明先生的弟子是羞于跟他们为伍的。这就是陈公重新修建这座祠堂的本意啊!
        今兹重建, 费大于作始。公惟不诘屋与地私相授受之由,而官赎之。鸠工具材,并出禄赐,邑侯海宁许君助之,属役于绅士,不由胥吏,故不日而事集。
         译文:现在的重建,花费比初建的时候多。陈公没有追究房屋与土地私下交易的事由,而是让官府赎回。陈公召集工匠、备办材料,并且拿出自己的俸禄,邑侯海宁许君帮助他,把工程交给绅士,而不是官吏,所以不久就完工了。
                          (孙学军、吴鹏飞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