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三联书店李昕
三联书店李昕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80
  • 关注人气:8,7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华园里的人生咏叹调》后记

(2015-12-08 10:56:07)

《清华园里的人生咏叹调》后记

 

http://s13/bmiddle/001cktspzy6XBGOVoAY2c&690

20147月,我从三联书店的工作岗位退休。压力一经卸掉,顿觉浑身轻松。我忽然发现,时间变得充裕起来,可以干些自己想干的事了。过去,三十多年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而现在,终于可以为自己量体裁衣了。

 

我自幼爱读文学作品,后来上了大学中文系,曾经认定这一辈子要与文学结缘。虽然未曾指望当专业作家,但毕竟是把文学写作当作自己人生的重要追求。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了编辑以后,受到老编辑"一手编,一手写"的鼓舞,从80年代到90年代,我尝试写过不少作品,包括散文、随笔和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但写得较多的还是文学评论文章。我曾经幻想自己成为当代文学批评家,为此也曾一连数年跟踪当代文学动态发展,追读大量文学作品。然而,由于编辑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加之90年代中期以后我被调到香港任职,既脱离了文学编辑岗位,又远离了国内文坛的创作环境,这种跟踪式的研究难以为继了。于是我只能专注于编辑业务,把写作放在一边。近二十年,除了一些与编辑工作相关的书评以外,我几乎没有写过其他作品。

 

但编辑毕竟是个有故事的职业。与作家、学者打交道,书里书外,故事多多。几十年来所接触的人物,所经历的往事,虽然从未动笔写出,但在心里则牢牢地记下了。以至于今日回想起来,常生感慨。所以,在重新写作的念头萌生之时,首先想到的早已不是什么文学评论,而是这些故事。于是我开始以第一人称,讲自己亲历亲见的往事,其间加入个人的观察和思考,采用夹叙夹评的文体,写成既是回忆又是随感的文章。因为回忆中涉及真实的历史,其写作应当言必有据。所以我在写作前除了核查一些必要的资料以外,主要以自己的日记作为依据。我有记日记的习惯,每有重要事项,必作详细记录,这个习惯帮助我弥补了大脑记忆的不足,写起来格外轻松。例如《三访周有光老人》,基本是根据我三年里的三篇日记复制成文,又如《<</SPAN>邓小平时代>背后的故事》,文章一万多字,依据的却是我与傅高义先生交往中所记下的大约四五万字的日记。因之,收入本书中的文章,大体上可以说是“无一字无来历”,至少是担得起“非虚构”三个字的。虽然有的文章,其中个别情节或许似有离奇,但这只能说明生活本身是无奇不有的。

 

作为回忆性随笔,对我来说,可以写的东西实在很多。写什么和如何写,其实颇费考量。我追求的目标是,要选择有价值的题材,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理念。我做了一辈子编辑,在遇到回忆录和人物传记一类选题时,一直有一个顽固的观点,就是传记要为人格而立,不为所谓的“成功”而立。在社会上“成功”的人士,不管他背后有多少惊人的故事,如果他的人格平庸乏善可陈,也是当不起一本传记的主人公的。所以当我写作一些名流作家、学者的相关文章,包括写我自己的父亲时,所关注的主要不是他们的学术、艺术成就,也不是他们的经历和遭遇本身,更不是他们的逸闻趣事,而是他们的人格。我认为,只有选择这样的角度,我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

 

这本小书中收录的文章,除了最后写我自己“文革”经历的一篇是多年前的旧作以外,全部写于去年年底至今这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成书之快,连我自己也感到吃惊。其实我并非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一发而不可收”,这一切都是被逼出来的。感谢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副总裁李济平和《橙新闻》编辑贾思玉,是他们在《橙新闻》网站创办之初,便邀请我作为该网站的第一批作者,在那里开设专栏,这令我受宠若惊,因为那时,我还不知自己有无能力担当此任。为了不至愧对他们一片热情,我便强迫自己早早把全年连载的文章一篇篇写出。因为专栏限定每周2000字,而我的文章多是长文,便以连载的形式呈现。这也便使我的文章几乎全部都是分节写作,每2000字左右一节。这倒并非是我的文章风格,纯粹是为适应专栏需要而削足适履也。

 

我更要感谢的是上海三联书店的总经理陈启甸和总编辑黄韬,他们在今年年初前来北京参加图书订货会,曾与我和其他几位北京三联同仁一聚。当听说我在写作此类文章时,尽管那时刚刚写完三四篇,他们便明确表态,要我将系列文章结集,在上海三联出书。黄韬兄还当场表示,要亲自为我的书担任责编。上海三联是北京三联的兄弟社,多年来追求文化理想,坚守思想品位,出版了众多好书,在内心里,我对该社一直是十分敬重的。陈、黄二兄对我的重视令我感动,也给我鼓舞,成了我写作此书的动力。

 

当然,我对自己的写作也有几分自信。我相信这些文章是有真意、不虚浮、写实事、寄深思的。如果读者也能得到同样的印象,那我便会感到欣慰和满足。

 

 

                                                                                                                                201576

 

本书已上市销售,当当网上书店链接是: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81283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