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书:感悟与理念》后记

我年轻的时候,因为兴趣在文学方面,所以曾经无数次地幻想自己将来成为作家,写一些文学创作或文学批评一类的著作。虽然早早就开始以编辑为职业,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写一本关于编辑学的书。
2005年我从香港回到北京,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任职。同年年底,南开大学文学院聘我为客座教授,邀我为该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研究生讲课。我第一次走上讲台,诚惶诚恐地讲了一个题目:《创新与增值----关于图书的出版策划》,没想到听众反应尚好,这给了我一些自信。从那以后的十来年中,我不仅每年都到南开去授课,而且还被国内多所大学、多家出版集团和出版社邀请,先后讲过十来个题目,五十来场。起初,这些讲座的内容只有提纲,没有文稿,后来一些学校和出版单位给我提供了讲座的录音和录音整理稿,于是也便为我留下了文字记录。早几年,便不断有人劝我,尽快将这些文字整理出版,但是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抽不出时间。去年7月,我从三联书店退休,时间充裕了,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整理这本书稿。我从杂乱的讲座稿中,抽出了内容彼此连贯、首尾呼应的五讲,试图较为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我对于编辑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的认识。
虽然这本书的全部内容,都是高校课程的讲义,但是它并不是一本理论性的著作。我对于传播学、编辑学都没有什么专门的研究,也并不善于对当下出版现象进行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从而把自己的思考上升到学术层面。在讲座中,我所能提供的,其实只不过是一些实战性的工作经验。我结合了大量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试图通过自己在编辑工作中的得失,现身说法,阐释自己的一些出版理念,简单地说,就是:既要有文化理想,又要有经营策略;既要有智慧,又要有担当;在当前商业化大潮中,要不忘出版的事业性本质,坚守底线,保持出版品质、品格和品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所有这些,大家一看便知,止于理念而已,完全不具备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不过,在我看来,做出版当编辑其实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理念问题。理念正确,是成功的一半。
另一方面,做编辑离不开感悟,而感悟也并不是通过理论学习获得的。这本书中列举大量编辑案例,目的是与读者分享我对编辑工作的体会,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更包含着一些冷暖自知的甘苦,读者看罢,或许会受到某些启发,得到某种感悟。这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悟对于编辑是十分重要的,感悟积累得多了,编辑就会有良好的“书感”。我觉得,要谈论编辑的素质、修养和能力,感悟与理念是第一重要因素。所以,我把这本书定名为《做书:感悟与理念》。
对于这本书的出版,我首先要感谢的是南开大学文学院的乔以钢教授,是她十年前对我讲课的热情邀请,使这本书的内容从无到有,逐渐积累,最终成书。其次,感谢商务印书馆慨然接受这本书的出版,因为在我的心目中,这家百年老店始终是一座神圣的殿堂,拙著忝列期间,与有荣焉。再者,感谢本书责任编辑蔡长虹女士,她以良好的专业素养从事编辑,帮助我解决了书稿中诸多遗留问题,并以热情洋溢的笔墨写下了序言,向读者推荐本书。此外,我还想感谢多年来关心我、关心本书出版的朋友、同事和读者,他们对我的支持和期望,一直是我从事出版事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