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编辑的事业心
(2011-08-02 15:48:58)
标签:
杂谈 |
本文是我 2011年7月27日在天津出版集团编辑业务培训班上所做的题为《编辑的素质和修养》的讲演的一部分,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全文共五个部分:一,编辑的事业心;二编辑的专业训练和人文修养;三,编辑的书感;四,编辑的职业敏感;五,编辑的激情。
我在很多次被人问及“如何做一个好编辑”时,通常第一条会跟大家说,一定要把编辑作为一种人生选择而不能作为一种暂时的职业选择。也就是说你应该把编辑作为一种人生理想,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这是无数成功编辑用他们自己的一生实践来证明的。真正做一个好编辑,是要用一生去追求的,只有这样才可能成功。
当然,既然我们要求编辑把这个职业作为人生选择,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任何人生选择都是有代价的,其实做编辑的代价很大。我现在首先要说的是你做编辑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你的成本是怎么样的,你放弃了些什么。我1982年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参加工作时,大概在头一、两个月里,当时我们的老总编辑韦君宜给我们上编辑课时就讲,做编辑不要想当官,因为做编辑当官当得再大也不过是总编辑,总编辑也不是什么官,当时韦老太跟我们说,你顶多做到我这个地步,我也不是什么官。她也讲到做编辑你大概发不了什么财,你不过就是给出版社服务,而出版社的工资在社会上各行各业中相比,可能也不是高薪。拿今天的情况来看,银行业、IT业都是高薪的行业,但我们出版业和这些行业相比,工资水平是偏低的。韦老太还说,做编辑你也不要想成名,当然不要说是跟那些歌星、影星相比,哪怕跟专家、学者相比,我们做编辑也很难像做专家、学者那样成名,编辑强调的就是为他人做嫁衣,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工种,既然默默无闻当然很难成名。今年3月份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候,他们前任总编辑屠岸在庆祝大会上做了一个发言,感动了很多人。屠岸就讲到老编辑一辈子的奉献,那种为他人做嫁衣牺牲自我的精神。他举了一些例子,讲到王笠耘那样的老编辑,自己有非常高的创作才能,但却放弃了自己的创作,为他人做嫁衣。王笠耘在1947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写过长篇小说,受到李广田先生的称赞,但是他后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了几十年的文学作品,自己没有再写过一本书,等他六十多岁以后退休的时候,他发表了一通感言,说我为他人做嫁衣做了一辈子,现在我终于有机会为自己做一件寿衣了。说得大家无不动容。当然我们也提倡编辑一手编一手写,编辑从事本职工作之余也可以自己搞一点创作和研究,但主要精力肯定放要在编辑上,这样无疑会减少创作和研究成功的机会。所以说做编辑的确是要付出很多代价,你选择了编辑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很多其他可能使你成功的机会。
编辑这个职业有一个特点,就是门槛非常低,但道行非常深,谁都可以做,混日子特别容易。文化大革命中,人民文学出版社来了一大批军代表,实行军管。他们大多是小学文化,来了也得找事干,他们说,那我们去做编辑吧,因为他们觉得认识字就可以做编辑。但编辑做得好与不好差别是非常大的。我们原来经常讲,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今天我们同样可以说,不想做名编辑、编辑家的编辑不是好编辑。如果不想做好编辑,只想混口饭,你的人生不会是成功的人生,将来可能会后悔,这样的例子我也遇到过不少。当然不能把一个人一生看死,但是我所遇到的一些例子已经可以说明问题了。过去我工作过的出版社里曾有这样的青年编辑,他很想当作家,很想当诗人,他认为他的主要才能在那方面,工作不大负责。我当时作为编辑部的负责人,他完不成任务我就要找他谈话,我要告诉他,你得调整状态,你这样下去不行,但他跟我争辩,我和你不一样,你把编辑当事业,我把编辑当职业,我在这儿只是挣工资,我的成功不在这儿,也不准备把精力耽误在这儿,我就是要创作,就是写诗,写散文。但是十几年过去了,这样的人我们后来看,他们在创作上也没有成功,在编辑上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以至于后来在评职称,在编辑评级上都出现了问题。在人们心目中他们的工作不是很称职,不是很合格的编辑。像这些人本身条件高不高呢?条件很高。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但是他把做编辑和自己的人生理想对立起来,结果两头都得不到。我们三联也有这样的情况,名师的博士生因为工作不负责任,完不成任务,编辑部要他下岗,他最后不得不离开三联的工作岗位。倒是一些学历并不那么高的年轻人做编辑,做得很好。这里的分别,其实就在于编辑是否具有事业心。
也许有人问,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还需要那么多的编辑吗?我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编辑是不可缺少的。那么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纸介图书今后需求可能减少,但纸介书不会消亡,这关乎到人们的阅读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像我们现在都用电脑写文章,很少有人拿钢笔写文章了,但钢笔和笔记本都不会被淘汰,因为它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我也觉得,受到网上出版的冲击,将来市场上纸介图书可能会减少一些,但正是因为总量减少,所以可能的趋势是制作越来越求精品化,将来相当一部分纸介图书可能走向收藏市场和工艺品市场。如果说纸介图书和网上数字出版物相互发生竞争的话,一般化的纸介出版物比较容易受到威胁,因为这样的图书较为容易在互联网上复制,复制的结果有可能是此类的纸介图书最终被电子图书所取代。但是精品图书受到的威胁相对小些,因为精品书本身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也因为这些书中可能较多包含出版社在编辑、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的创意,使得网上的简单复制很难取而代之,读者将会对于纸介书另有需求。正因为如此,今天做传统出版就要更多地树立精品意识。再有一点,电子和网上出版物其实也仍然需要编辑。例如目前盛大文学下的起点中文网之类的网站,他们搞的出版物在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出版物。盛大文学号称每天上载七、八千万字,一亿字,那些是文学吗?那些是出版物吗?那些作品没有经过编辑,不能够称之为合格的出版品。这种现象的存在恰恰说明,网上出版物市场是需要而且必将被逐步规范化的。我认为将来的数字出版,也要和传统出版一样,经过严格的编辑、加工和规范。到那时,社会对编辑人才的需求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一个青年人把做编辑作为一生的事业来选择应该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