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bmiddle/41772a55t968ad74cbfd9&690
三联书店最近出版了一本令人关注的新书,这就是张至璋先生所写的《镜中爹》。光看书名,大家就能猜出这本书属于文学类。不错,它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熟悉三联的读者或许会有些奇怪,一向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图书见长的三联书店怎么会突然安排这样一本文学性的作品出版?其实,这里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句话,三联的编辑们,都被这本书感动了。拿我本人来说,最初,当我接到这部书稿时,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这个题材和写法未必适合三联。但是,当我静下心来读完它的第一章以后,我就被它散发出的巨大的魅力吸引住、震慑住了,作品中亲情的感召力量使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老实说,我很重视自己的这种内心体验,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催人泪下的文学作品原本并不很多。为了证实自己并非多愁善感,我征询其他同事的阅读体验,大家也一律答之以“感人”二字。于是,我们迅速做了决定,要将这本打动人心的书介绍给全中国的广大读者。
关于这本书,我首先要告诉大家,这既是一本艺术性很高的文学作品,也是一本非常好看的故事书,尽管它是非虚构的,讲的全是真人真事。它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它的故事充满悬念,富有玄机;它之所以感人肺腑,原因在于它营造了非常浓郁的艺术氛围,既善于以情动人,又表现得含蓄有味。作者不愧是文学创作的高手,全书的立意结撰,布局谋篇处处显示出精湛的技巧,故事首尾连贯,前后呼应,貌似精心安排,实则浑然天成,不露人为痕迹。在语言方面,作者不图华美,但求朴实;不事铺张,但求精准;写人写事,点到为止,善于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整体上追求淡雅的艺术风格。别的不说,仅就这部作品所体现的艺术水准来说,我认为它是有条件竞逐海峡两岸的若干种文学创作的奖项的。
但是这部作品更令我们重视的是它的精神内涵。它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写的是一个家庭被海峡隔绝60年的离合悲欢。60年前的上海码头,一条开往台湾的大船使父子分离,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苦思念,促使儿子终于在两岸开放以后踏上寻父之旅,并由此追诉出两岸六十年的离乱史和割不断的骨肉情。作者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语气像是与读者聊天,叙述平静而从容,不夸张,不煽情,不猎奇,不做惊人之语,却使读者时时感到一种无可怀疑的真实与真诚。或许,是因为我们这些读者多年来读了太多的名人传记,听了太多的传奇故事,看了太多的重大题材,经历了太多的重大事件,所以当我们面对这样一部以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的家庭的悲欢离合为题材的作品时,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忽然觉得普通人更加令我们感到亲切,更加被我们所熟悉,更加为我们所了解,他们就是和我们一样,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甚至他们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就像曾经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一样,同时,我们也感到,这些普通人的性格和命运原来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不相干的,那都是大时代在他们身上的投影,这一点无论是在海峡的哪一侧都概莫能外。
人是普通的人,命运同样是普通的命运。老实说,刚翻开这本书时,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阅读期待,就是会期望作者最终找到的父亲是一个有着非同一般经历的人,或者,他虽然也是普通人,却在他身上发生了惊心动魄的故事。然而,作品最终把我们引向了上海锻压机床三厂的一位炉前工,他就是文革期间作者的父亲,是一个没有什么传奇故事可加以渲染的普通工人,一个命运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从作品情节发展的逻辑关系上看,这是一个有些出人意料的结果。但是,这也给作者和读者留下了猜测和想象的空间。作者的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做过会计,也当过教师。可是他在文革当中的身份转为工人,这本身是否意味着某种悲惨的遭遇呢?这便是作者一定要弄清楚的。作者以他自幼在台湾形成的观念,先入为主地认定父亲一定是遭受了政治迫害,也就是说,在他的猜测和臆想当中,父亲的命运是一种特殊的悲惨命运。然而,经过调查、了解、分析、研究,他发现父亲在文革中成了“光荣的工人队伍的一份子”,不但与政治迫害无关,而且在当时是一种极为正常、合理的现象,甚至是一种时尚,是一件人人羡慕、引以为荣的事情。这也就是说,父亲的命运即使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也仍然是普通人的常态的命运。这个事实的确认十分重要,它表明:当一个特定历史环境颠倒了正常与反常的关系时,整个社会的价值系统也便发生根本改变,这时悲剧就会被当做正剧来上演,这种悲剧就不再是个人的性格悲剧,而是社会性的悲剧了。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作品才全面超越了个人命运的局限性,它告诉我们,两岸离乱所造成的无数家庭天各一方,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完全是历史和时代酿造的。由此,小人物与大时代,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被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者用一个典型家庭的变故折射出了海峡两岸60年社会生活的沧桑变迁。
如果有人问,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我觉得很难用一句话概括,但是有两组关键词,肯定与作品的主题有关。这两组关键词是:亲情、友情、人情,和理解、谅解、和解。作品表现的是割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骨肉亲情,这种亲情原本是没有什么可以超乎其上、干扰期间的人间至情。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海峡两岸处于一边要反攻大陆,一边要解放台湾的对立状态下,这种亲情却被人为地压抑和隐瞒,或被刻意淡化和回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至高无上的亲情被阻断和扭曲了。与此同时,两岸的同胞也无可避免地陷入了相互隔绝,彼此猜疑、误解乃至敌视之中。所以,当两岸重新开放以后,尽管作者终于有条件踏上那激动人心的寻亲之旅了,但此时他的心态却仍然是疑虑重重,困惑多多的。然而,在大陆众多的亲属、朋友乃至素不相识的热心人的协助下,他不仅顺利地找到了父亲的足迹和归宿,重续了父子情缘,而且在陌生的海峡对岸,他亲身体验了“人间有真情,世界充满爱”现实温暖,于是,误解消除了,猜疑冰释了,他对中国大陆的社会变迁有了真实而透彻的理解和认知。应该说,这种理解和认知来自于作者抛弃历史宿怨的达观心态,是对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的谅解与和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很欣赏台湾女作家季季对作者和本书的评价,她说:“一个怀抱历史悲怨的人,不可能完成这本书;一个不能温柔透视历史的人,也不可能完成这本书;一个没有赤字情怀的人,更不可能完成这本书。”说的真是太好了。
最后,我想说说本书的作者。尽管张至璋先生是第一次与我们合作,但是他的一家却是早已为我们所熟悉的。他的夫人、作家夏祖丽女士曾经在我店出版过《林海音传》,他的岳母、前辈作家林海音先生也曾在香港三联出版过她的名作《城南旧事》。此外,他的岳父何凡,他的内弟夏烈等在港台海外都享有文名。他的一家出了几位知名作家,相对于他的家人来说,张至璋先生可谓大器晚成。他年轻时曾长期担任广播和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三十多岁才开始尝试小说创作,但写出的作品却连连获奖。1995年,他为抒发自己对于已经失散多年的父亲的思念之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短篇纪实作品《镜中爹》(也就是本书的第一章),结果好评如潮,获得了世界华文文学奖。正是这篇作品深深感动了林海音女士,而林海音女士的一句提醒,促使他踏上寻父的征程,使他与父亲、与海峡对岸的亲人的情缘得以接续和延伸,也使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得以展开和扩充,最终形成有头有尾的完整格局。《镜中爹》作为一部作品,先是从短篇变为中篇在台湾出版,现在又进而变为长篇在中国大陆面世。今天大家读到的这个长篇版本,就是作者几易其稿反复修订的结果,他特地针对大陆读者的需求增补了许多有关台湾生活的真实细节,还加入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使本书成为一本结构完整,图文并茂、亲切好读的书。面对作者的辛勤工作,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