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经的构成

(2015-03-23 08:48:04)
标签:

杂谈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据说是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但是考古记录《河图》、《洛书》其实是宋明期间出现,所以这一说法无法验证。目前暂时认为是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的贡献。

1.《经》
《经》分为《上经》和《下经》,文王的时候只有《经》这一部分,文字非常少。《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卦名、卦画、卦辞、爻辞组成。爻的名称叫做爻题,爻题组成了爻辞,共64×6=384爻题。对应也有384条爻辞,其中乾坤两卦的[用九]、[用六]不是说明爻的,故不算爻辞。 

爻题就是说明爻在卦中的位置和阴阳性质的。如坤卦中的[初六]·[六二]等都是爻题,其中“初”表示爻的位置是六爻中的第一爻,其位置在六个爻的最下方。

爻辞就是说明六十四卦中各爻要义和判断吉凶的文辞,如坤卦第一爻[初六]的文辞:[履霜,坚冰至]。就是一条爻辞。

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

卦爻辞中又分筮辞与非筮辞两类。筮辞是占筮的内容和占筮结果的记录;非筮辞是作者的理论说明。非筮辞在全书中分量较少。

2.《传》
《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十翼”普遍认为是孔子及其后学的合作成果,可以说《连山》、《归藏》之所以失传而《周易》能延续至今,主要的功劳在《易传》部分,中国人的哲学基础皆源于此。

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主要申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读《易》之要例。  
           
文言: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故也称《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   
   
说卦传: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据。
               
序卦传: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经《乾》至《离》共三十卦,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主说人伦。  
         
杂卦传: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的变化规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