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彼得·林奇挑选大牛股的标准对于A股市场投资的启发
摘自申万研究报告
彼得·林奇曾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
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林奇掌管富达基金公司麦哲伦基金的13 年间
(1977-1990 年),投资收益率高达29 倍,13 年的年均复利报酬率达到29%,创造了
一个投资神话。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彼得林奇介绍了他挑选大牛股的经验,并将上市公司分成6 种基本类型: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隐蔽资产型和困境反转型,并认为从快速增长型公司中才能找到最具有爆发性上涨动力的股票。
对于快速增长型公司,林奇提出了几点看法:首先,快速增长型公司不一定属于快速增长的行业,在缓慢增长的行业中,快速增长型公司只需要一个能够让其不断增长的市场空间照样能够快速增长;其次,模式复制很重要,这些公司在一个地方取得成功后,如果能够将成功经验一次又一次的在其他地区扩张,就能实现快速成长;第三,投资快速增长型公司需要清楚它们的增长期什么时候结束以及为此所应该付出的合理买入价格是多少。
书中彼得·林奇还提出了13 条选股准则,分别是:1、公司名字枯燥乏味,因为这样的公司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可以让投资者有机会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入;
2、公司业务枯燥乏味,
3、公司业务令人厌恶,道理和第一条类似,较少的关注能够令人以较低的价格买入;
4、公司从母公司分拆出来,因为大型母公司不愿意分拆上市的子公司陷入困境以避免产生不良的公众影响,所以通常分拆上市的子公司都具有良好的资产负债表,独立上市后能够进一步削减成本,采用改革措施来提升盈利水平;
5、机构没有持股,分析师不追踪;
6、公司被负面谣言包围;
7、公司的业务让人感觉有些压抑;
8、公司处于一个零增长行业中,很少公司会有兴趣进入一个低增速的行业,因此公司身处零增长行业中意味着不必过多担心潜在的行业进入者带来的竞争问题,具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来扩大市场份额;
9、公司有一个利基,利基是指那些被市场领先者忽略的细分市场,企业选定这样一个细分领域,集中力量进入并成为领先者,实现异地复制的同时建立各种壁垒,以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
10、人们能不断购买公司的产品,这也是消费品行业受投资者青睐的原因;
11、公司是高技术产品的用户,高技术行业激烈的竞争使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作为这些行业的下游能够相应受益于上游产品价格下降带来的成本降低;
12、公司内部人士买入自己公司的股票;
13、公司在回购股票。
另一方面,林奇主张回避6 类股票:
1、热门行业的热门股,因为过高的预期会使股票的估值水涨船高,基本面难以形成长久的支撑;
2、被吹捧为“下一个XXX”的公司;
3、“多元恶化”的公司,“多元恶化”是彼得林奇创造的一个词语,他不喜欢那些一心一意想要“多元化”的公司,特别是那些紧贴潮流进行多元并购的企业。“多元化”的最终结果往往会变成“多元恶化”。导致“多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文化差异会导致整合的消化不良;
4、小声耳语的股票;
5、过于依赖大客户的股票,这类公司一旦失去某个重要客户,就会面临毁灭性的打击,同时大客户的强议价能力也会大大压缩公司的利润空间;
6、名字花里胡哨的公司。
彼得林奇的选股标准对于我们投资A
股市场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林奇始终强调要选择那些在自己生活和工作中对其产品和服务非常熟悉的上市公司股票。在A
股市场的十倍股(Tenbagger)中,苏宁电器是家喻户晓的家电大卖场;万科A
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房地产开发商;贵州茅台、五粮液、张裕A、双汇发展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消费品公司,也都是林奇非常喜欢的典型快速增长股。“多元恶化”也是A
股不少上市公司的通病,例如房地产企业“涉矿”等现象层出不穷。由于A
股市场还不是一个成熟市场,这类并购事件不论能否增厚上市公司的业绩,往往都会成为股价短期的催化剂。但长期看来,这类并购真正能够兑现业绩的例子寥寥无几,公司的股价也必然会回归到合理水平。
随着中小板、创业板大量中小型上市公司IPO,A 股市场出现了不少“傍大款”的上市公司。诚如林奇所言,这类公司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绑定大客户固然能够令公司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业务规模和盈利水平,但大客户依赖这一把“双刃剑”同样会使公司的经营风险大幅提高。神州泰岳此前的飞信续约风波就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例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