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我的家乡我的母校

(2025-05-07 09:40:32)
分类: 个人散文

(散文)我的家乡我的母校

|01一线

故乡吉安县永和镇,宛如一颗镶嵌在赣江中游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而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母校永和五七中学,犹如一株扎根沃土的参天大树,用岁月的年轮镌刻下无数动人的故事,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精神家园。

1968年的春天,在五七指示的号召下,刘亨莹校长怀着满腔热忱,辞去白鹭洲中学教导主任一职,回到家乡创办了永和五七中学。那时的学校,从一片荒芜中起步,凝聚着创办者的心血与众多师生的汗水。我的姐姐、三哥,还有堂哥堂姐们,都是学校早期的学子,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仿佛能看到当年的场景:一群少年在操场上铲草屯肥,在田野间劳作耕种,在简陋的教室里顶风上课、顶雪夜读。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建设学校的重任,也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了梦想的种子。

1976年,我踏入永和中学的校门,开启了在这里的求学时光。开学第一天同样在操场上铲草屯肥。彼时的校园,已颇具规模,却依旧保留着浓厚的五七道路特色。教室与宿舍掩映在桃树、梨树的绿荫之中,每到春暖花开时节,校园里便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芬芳。清晨,起床冲锋号准时响起,同学们如同军营里的战士,迅速集结到操场跑步做操,那整齐的步伐声,与枝头鸟儿的欢鸣交织在一起,奏响了校园里最动听的晨曲。

在学校的日子里,劳动与学习紧密交织。我们几乎每日捡拾牛粪为学校积肥,到砖瓦厂担砖挑瓦,去赣江河床挑河沙,参与公社的田园化建设。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几里外的屯田劳作,烈日炎炎下,汗水湿透了衣衫,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劳动虽然辛苦,却让我们学会了坚韧与团结,也让我们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情感。

课堂上,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他们不在乎学历的高低,只专注于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成长。在简陋的教室里,在昏暗的油灯下,他们认真备课、批改作业,用自己的智慧与爱心,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那时,学校的图书资料十分匮乏,我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仅有的《江西日报》、《少年文艺》、《辽宁青年》几份报纸和流传的书籍,每一本书籍都仿佛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永和中学不仅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是培养我们品格与能力的摇篮。在这里,我们学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学会了集体合作与责任担当。学校的军事化管理,让我们养成了自律的习惯;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为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记得在一次运动会上,我们班级齐心协力,在多个项目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那一刻,集体荣誉感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

在母校的五年时光,是寒窗苦读的岁月,也是青春绽放的日子。从自备煤油灯、汽灯,到后来念高一用上电灯,我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为了心中的梦想奋力拼搏。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学校全力支持我们备考,我们也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不分昼夜地补课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学们纷纷考取了理想的大学和中专,为母校争得了荣誉,也为自己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一代代“永中人”血脉与共,薪火相传,励精图治,团结奋斗,逐步形成了浓厚的人文氛围与优秀的办学传统。学校已发展为一所校园园林化、设施现代化、教师专业化、学生素质化,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的“窗口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

母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68——1985年属完全中学。在这期间,永和中学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江西省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并受到了江西省原省长白栋材同志的通令嘉奖;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连续几年高考全县第一。19858月,高中部改为职业中学,初中部保留。1996年职高部并入吉安县职业高中,永和中学改为初级中学。

回望过去,永和中学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无数辉煌的成就。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在全县名列前茅;从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子,到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每一个成绩的背后,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永中人的心血与汗水。创办人刘亨莹校长和曾昭煊教师荣获国家劳动模范,更是对学校办学成果的高度肯定。

想当年,在教育方针指引下,我们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向雷锋同志学习,向先烈先进和时代模范学习。看今朝,在国家系统集成上,新时代正在处理好事关民生建设的重大关系。民生是一个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方面紧密联系的综合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实践证明,最大的经济是政治,最大的政治是教育。

如今,虽然学校的名称几经变更,但母校在我心中的地位从未改变。它不仅是我求学生涯的重要印记,更是故乡文化的重要象征。每当回到故乡,我都会走进母校,漫步在熟悉的校园里,回忆起那些美好的时光。看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青春年少的自己,看到了老师们辛勤的身影,听到了同学们欢快的笑声。

永和中学,这颗故乡土地上的教育明珠,将永远闪耀在我的心中。它所传承的精神,如同赣江的流水,生生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我相信,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母校的魅力将永远绽放,它的故事也将在故乡的土地上,代代相传。

202557日早晨,重温伟人《五七指示》,回望历史的天空,有感作此篇。欢迎大家点评!

【中吕·满庭芳】我的家乡母校永和五七中学

赣江水长,永和兴旺,古邑流芳。春秋母校家乡创,岁月沧桑。桃李绽、书声绕梁,轨书圆、朝气飞扬。勤耕倡,校风自强,五七满庭芳。

黉门志强,扁担砖瓦,汗洒田桑。求知路上同心创,不负韶光。教室暗、油灯伴窗,报恩重、劳逸轩昂。耕读唱,陌阡梦想,教育训忠良。

时风健体,兼学指引,一片生机。勤工办校旌旗炽,志展光辉。驱魍魅、山河奋臂,唤黎元、时命争驰。风云际,壮心未已,浩气贯虹霓。

注:本文应江西省文明办、江西文明网2025312日至520忆乡愁 看变化 谋发展《我和我的家乡》主题征文而作系列作品之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