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风)散文:诗韵庐陵窑火新章
(2025-03-31 07:31:00)分类: 人在旅途 |
(庐陵风)散文:诗韵庐陵 窑火新章
文|01一线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2025年3月30日,吉安市作家协会联合吉安县文联、作家协会和诗词学会组织近60名作家、诗人深入生活,开展了一次谷雨诗会采风活动。为举办“诗韵庐陵 窑火新章”2025年吉安市谷雨诗会暨吉安县第六届吉州窑谷雨诗会活动做准备。上午和下午的采风活动先后到了吉安县西面的永阳镇中洲岛旅游度假村和东面的永和镇吉州窑景区参观游览,在谷雨时节中经历一次文学郊游洗礼。
吉安古称庐陵、吉州,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主要分为士文化、农文化、工文化等三个方面。庐陵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成为民族先进文化的代表,有时甚至影响文化潮流的前进方向。在江西,则是赣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元朝改吉州路为吉安路,吉安之名始于此,相传意取“吉泰平安”之义。
吉安县下辖有13个镇和6个乡。它们分别是敦厚镇、永阳镇、天河镇、横江镇、固江镇、万福镇、永和镇、桐坪镇、凤凰镇、油田镇、敖城镇、浬田镇、梅塘镇,以及北源乡、大冲乡、登龙乡、官田乡、安塘乡、指阳乡。
吉安县西路片文旅发展上已迈出坚实步伐。当地积极打造特色旅游路线,重点建设永阳中洲岛旅游度假村、山水功阁垂钓中心、泷潭秘境旅游度假村、战狼研学中心等乡村旅游精品,规划出一条“玩在永阳中洲岛、吃在敖城山水功阁、学在天河战狼研学中心、住在安塘泷潭秘境”的“侠客行”精品乡村旅游路线。
永阳这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其原名“草市”,宋嘉佑五年改为永阳,是吉安市四大古镇之一。这里人文荟萃,状元肖时中等历史名人盛名远播,东园龙灯等民间艺术更是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境内的肖文昌公祠,又名曲山状元祠,始建于明朝正德十年,三进两井,宽20米,长65米,与三元坊、司马坊共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九个吊顶造型各异,走马楼倒挂狮子10只,屋檐下龙头16只,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胡忠简公祠位于院背村,始建于宋朝,长43.3米,宽4.8米,高8米,重檐翘角,美观别致,是村民纪念南宋名臣胡铨(忠简)而建。
中洲岛文旅项目定位为全省有声音、全市有影响、全县有名气的乡村度假旅游目的地,目前正不断丰富景区内涵,多元化植入业态,力求实现旅游产业的常态管理与长效经营 。山水功阁垂钓中心计划与周边乡镇文旅联动,在两年内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功阁大坝观景台、游船码头及垂钓平台等配套设施,打造集观光游玩、垂钓体验、水上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除了永阳镇,周边的敖城镇等乡镇也在积极挖掘自身文旅潜力。敖城镇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功阁国际垂钓点项目的建设,将与周边乡镇形成联动,共同推动西路片的文旅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永阳等西路片乡镇的文旅振兴,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旅游接待能力,让游客能够更便捷地抵达这些乡镇,并且有舒适的旅游体验;二是加大文化挖掘与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民俗文化节、历史名人纪念活动等,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提升知名度与吸引力;三是深化文旅融合,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发展农旅结合项目,像江南井冈蜜柚观光采摘游等,让游客既能欣赏美景,又能参与农事活动,品尝特色农产品;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懂旅游、懂文化的专业人才,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通过这些举措,吉安县永阳等西路片乡镇有望在文旅振兴的道路上大放异彩,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文旅目的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吉安县东路片文旅发展以中国有着两千年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永和镇为典型代表。永和镇是江南著名的吉州窑所在地。现已建成江西省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景区由核心景区、观光区和陶瓷产业区三大版块组成,主要景点有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宋街、吉州窑博物馆、陶瓷文化产业园、古村落等,是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考古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景区。吉州窑又名永和窑,是我国古代一座极负盛名的综合性民间窑场,它创烧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已有1200余年历史,是世界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窑遗址群之一。
据明初永乐年间的《东昌志》所载:“异时谈吉安之盛,萃于庐陵,故庐陵为郡之望;谈庐陵之盛,萃于永和,故永和为天下三镇之一。”与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同号“江南三大重镇”。
永和镇凭借吉州窑瓷业的兴盛,商贾云集,宋时形成了“三市六街七十二花街”的规模。景区内有明清建筑117栋以及历代名人在此游历、讲习、会友留下的许多诗词歌赋、遗迹名胜等。窑场遗风指景区内拥有窑包共24座,窑区范围约8万平方米,是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窑遗址群之一。吉州窑的黑釉瓷和彩绘瓷,是吉州窑瓷的典型代表。黑釉瓷中木叶天目、剪纸贴花、窑变釉纹等产品更是器走天下、誉满世界,日、韩、美、英及东南亚各国多列为国家级文物收藏。
在悠悠岁月长河中,庐陵大地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而永和镇便是这颗明珠上熠熠生辉的一点,承载着深厚的窑火文化,续写着文旅融合的崭新篇章。
诗韵庐陵,文化底蕴深厚如渊。这里有流传千古的诗词佳作,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遍布山川。而永和窑,作为庐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遥想当年,永和镇内窑火熊熊,烟雾缭绕。窑工们凭借着世代相传的精湛技艺,将一抔抔泥土幻化成精美绝伦的瓷器。永和窑以其独特的黑釉瓷闻名遐迩,其中兔毫盏、鹧鸪斑盏等瓷器,釉色纹理奇妙,宛如天成。兔毫盏的釉面丝丝缕缕,仿若野兔身上的绒毛,在光线的映照下闪烁着灵动的光泽;鹧鸪斑盏则布满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斑点,恰似鹧鸪鸟身上的羽毛,神秘而迷人。这些瓷器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还沿着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让世界领略到了庐陵窑火文化的独特魅力。
时过境迁,古老的永和窑并未在岁月中沉寂。如今,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下,它重焕生机,开启了新的篇章。走进永和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典雅的吉州窑文化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犹如一座时光宝盒,收藏着无数永和窑的珍贵文物。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从早期简单质朴的陶器,到后来工艺精湛的瓷器,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永和窑的发展历程,展示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为了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窑火文化,当地还推出了丰富多样的互动体验活动。游客们可以亲自参与瓷器制作,在陶艺师傅的指导下,将一块泥土塑造成自己心仪的形状。当双手触摸着湿润的泥土,感受着它在指尖下逐渐成型,心中满是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热爱。拉坯、修坯、上釉,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乐趣,也让人们更加珍惜这传承千年的窑火文化。
永和镇,除了采风结束时体验到窑火文化,我们之前还体验到这里的宋时吉州点茶文化。吉安茶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炎帝时期。唐代,茶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源,出吉州”。
我国茶艺,经历唐煎、宋点、明泡。宋代点茶,包括用具选择、工艺制茶、品茶三道功夫。因吉州窑的重要参与和支撑,凝聚着茶瓷灵性,流传千年。茶器是饮茶活动必不可少的器具,它不仅是一种器物,更是茶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成为人们精神追求的一部分。无论是古朴的制茶工艺,还是后世的煎茶、点茶、泡茶,都离不开陶瓷器具的辅助。吉安的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庐陵茶道。北宋皇帝宋徽宗《大观茶论》中称:“盏色贵青黑”,出产于吉州窑的黑釉瓷器,正是伴随宋代点茶而风靡一时的茶器。宋代点茶与江西庐陵,从诞生起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吉安吉州窑与点茶技艺始于唐末五代。宋时,点茶技艺达到了鼎盛。北宋,宋徽宗亲自编著了茶书《大观茶论》,开辟了点茶法的先河。由于点茶法受到了包括宋代统治者如赵佶、文人雅士如欧阳修、黄庭坚、周必大、杨万里等士大夫、社会名流以及市井百姓的青睐,上至皇室,下至市井,取代了唐代煮茶法成为当时的开封、杭州、吉州等地宋人普遍的待客之道和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点茶技艺流传达到高峰。
吉州点茶,成就了技艺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沫浡,乃茶之精华。点茶粉起沫,首要归功于皂甙,也叫皂素,然后还有茶中蛋白质,水溶性果胶,儿茶素等。点茶法是最为营养的一种喝茶方式。“点”在字典中,有微微向下,一触即离的意思。好比点头动作,一点、两点……点茶即将茶粉调膏,腕旋筅至,注水击拂,茶粥面生,斗色斗浮,百戏呈现。
吉州点茶的过程,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它讲究技艺的精湛与美学的表达,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永和镇周边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元代散曲作家、诗人贯云石游历永和时,曾题《凤冈仙境赞》:“天星分翼轸,地势接吴楚。唐开匡仙祠,宋达丞相府。绿野清都观,游赏堪画图。到处锦绣铺。百尺层楼万余家,连廒峻宇几千户。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宴舞。监丞祠小花,佛姥墓蹴鞠,读书台,士大夫谈古今。东连翠竹,西出螺浦,南跨庾岭,北接天岳。乱纷纷,来往人不绝,一带儿,丹砂渡。更有那,苏子瞻墜履如故。连理枝,一枝枝生白鹤山中。并头莲,一朵朵出金钱池浦。秀水沟,一湾湾游鱼洲渚。只的是,景物异俗文墨邦、江南第一所,一答儿风流土。晴窗凤岭云,朱帘暮山雨。精舍书声莎草湖,看着那百花园歌舞,更有丹青无比画不足。”
明代《徐霞客游记》:“十九日,黎明时出发。走过十里,又循西岩山的南麓而行……就见赣江从南面流来,这里是拢洋汇入赣江处。又走二里,到达张家渡,于是搭乘一叶扁舟顺流北下。行十里,有个集市位于江左岸,叫永和。”
永和镇,青山绿水环绕,空气清新宜人。游客们在领略完窑火文化的魅力后,还可以漫步于山水之间,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而当地独具特色的庐陵美食,更是为这次文旅之行增添了一抹诱人的色彩。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美食,让游客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庐陵文化的独特韵味。
夜幕降临,永和镇灯火阑珊,古老的街道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宁静而祥和。此时,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看到当年窑火通明、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诗韵庐陵,永和窑火新章,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体验,让这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