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曲)〔双调对玉环〕冬至挂纸抒怀
(2024-12-12 18:29:25)分类: 个人诗文 |
文|01一线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今天2024年12月21日星期六,甲辰冬至。冬至时,江南吉安民间有挂纸习俗。挂纸也称作压纸、过纸或挂祖。这项活动包括扫墓,向先祖烧纸钱、纸衣、纸房子等物品,以此缅怀先人。
“挂纸”是扫墓的俗称,又叫“压纸”,与“挂祖”谐音。就是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寓意对祖先的缅怀和挂念。“挂纸”所用的“墓纸”是长方形的,颜色有黄、白及五色三种。挂纸之前,要先铲除墓上的树枝、野草,再将墓纸两三张一叠折做波纹状,再用小石块分别压在墓头、墓碑及墓旁的“后土”(就是土地神)上。也有一些地区不拘数量和方位,直接将墓纸按入墓土。挂纸象征着子孙一年一度为祖先的居处所添的新瓦,具有识别的作用。到了清明节,凡是墓头有墓纸的,就表示这座坟有子孙来祭扫。如果没有的,就是没人祭拜的孤坟了。“挂纸”之后,还要准备简单的供品来祭墓、烧纸钱,这样才算是完成了“挂纸”的仪式。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常在春秋两季,春祭往往于立春之后至元宵期间,同样,清明亦是客家人重要的祭祀节日。
客家人对扫墓有不同的叫法,如:挂纸、酾地和打醮墓。其中“挂纸”说法比较通俗、流行,挂纸方式最具特色,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客家人的扫墓习俗。客家人为祖上建造之墓,多为交椅状的地堂式墓,俗称为“地”。挂纸时,先修整墓场,铲除杂草,清刷墓碑,然后用石块将小张黄色草纸(俗称小脚)绕着半月形的墓周压紧划界,一共十二张,俗称十二敬神,有闰月的年份则需加多一敬,代表年了年祭。然后,将一叠黄色草纸滴以公鸡血,放置于墓头,用石块压紧,部分悬空而成挂状,故称为“挂纸”。
据说,祭祀时,墓门已开,祖通过墓场与祭者有交流,以雄鸡血滴纸和用敬纸划界,是为避外鬼入侵,客家民俗中,雄鸡血用于驱鬼压邪,巫婆、觋公及江湖术士更是以雄鸡血来画符驱鬼。随着时代变迁,繁俗趋简,鸡血滴纸方式现已少见,多以红纸替代鸡血,以大张金、银纸代替黄色草纸,作为墓头挂纸。祭祀时,墓碑前要供奉茶、酒,地堂湖里要摆放三牲、糕点、糖果以及纸钱等祭品。祭者持香躬拜(俗称唱喏),随后上香烧纸钱,临走时燃放鞭炮,鞭炮“啪啪啪”,响得越久就昭示后人越发达,前程更远大。
祭中,长辈会讲述先祖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讲述先祖与邻里乡亲互相帮助的事迹,教导后辈们应缅怀先祖的恩德,同时,让后辈从墓碑镌刻中认识自己的辈分与源流,激励后辈奋发向上,光宗耀祖。
客家话“纸”与“祖”同音,挂纸寓意“挂祖”,言语之白,直接寄托对先人的哀思。祭祀毕,人虽离场,但墓纸仍挂,风在吹,纸在飘,挂纸尽显子孙孝。
吉安挂纸主要在清明和冬至两节。清明挂前,冬至挂后(遇上交春,则在立春前进行)。如果年后立春,可以“冬至挂纸挂到年”,就是说从冬至开始一直到年三十都可以挂(冬)纸或称扫墓。扫墓时,会用小石子把纸钱压放的墓地上,故扫墓在吉安又俗称“挂纸”。挂纸是古时的俗称,在唐代便已风行了。
今应龙风文化发展中心冬至主题专辑和原平散月课征稿,作此曲。
欢迎大家点评!
(中原音韵押家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