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庐陵风)雪梅冬趣

(2024-11-20 18:08:55)
分类: 个人诗文

(庐陵风)雪梅冬趣

|01一线

一年四季,春、夏、秋三季都有其独特的色彩,特别是秋季,仿佛是有人将“自然调色盘”打翻后的结果,美不胜收,而与之相比,冬季所拥有的色彩则相对单调,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幅名副其实的黑白水墨画。

但是,如果能细细观赏和品味的话,我们自然也能看到这幅黑白水墨画所拥有的极致之美,只不过这种“极致”的感受并不会持续太久,真正能够让我们印象更为深刻,雪梅争春的趣味色彩。

梅花带来的正是这样的色彩,点缀在天地之间,与黑与白共同组成了冬季最为经典的色彩组合之一。

在一大片银装素裹之中,梅花的星星点点之色既是一种点缀,更是一种对美的全新诠释,因为自古以来,这些色彩便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意味。

梅花与雪花相比,在颜色上至少要差三分白;但雪花比起梅花,却也输上一片的芳香。雪花与梅花在诗人的眼中,两者各有优劣,雪花色白,梅花芳香,可谓是二者各有千秋,平分秋色。

自然,只有梅花,而没有雪来陪衬的话,就感觉不出一丝神韵,只有雪没有诗来吟咏的话,那只不过是个俗人。

因此,〔宋〕楼钥《大雪赵振文寄诗言乘月泛舟清甚次韵》有吟:

雪光绝胜水银银,未觉仙家隔一尘。

真境宜君著佳句,赏心乐事更良辰。

这首诗以大雪为主题,描绘了雪光闪耀如水银,仙境般的美景,以及作者在这美景中乘月泛舟的愉悦心情。

另有〔宋〕卢梅坡《雪梅》两首:

(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第一首大致意思:梅花和雪花并存,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难坏了诗人不好写评判的文章。其实两者相比,论颜色晶莹洁白梅花差雪花三分,若是轮香气,雪花又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梅雪并存的美景写入诗中,并让人来评判究竟谁更好,然而结果却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乃是对自然之景的一种精妙描绘,亦蕴含了人生哲理。雪之白,纯净无瑕,三分之喻,言其白之极致,令人赞叹!而梅之香,清幽淡雅,一段之说,又显其香之悠长,引人入胜。二者相较,雪以白胜,梅以香长,各有千秋,难分高下。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愿我们都能像雪与梅一样,保持自己的独特韵味与高尚品质,在人生的旅途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诗中暗含了哲理,巧借雪与梅的争春,透露出人各有所长,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仅在于赞美雪与梅之独特韵味,更在于借物喻人,寓含着天人合一的深意。世间万物,各有其美,人亦如此,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应当学会欣赏他人之长,同时也不忘自我反省,弥补自身之不足。正如雪与梅,虽争春而不肯相让,然其各自之美,却成就了冬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外,此句还蕴含了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雪与梅,不争春色之浓淡,不慕世间之繁华,只愿静静地绽放于寒冬之中,以自身之独特韵味,给世人带来一份清新与雅致。这何尝不是一种高洁的品质、一种超脱的境界呢?

若说第一首写了自然万物的和谐,那么接下来的第二首,境界则更高,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首的大意: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

日暮时分写好了诗文,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这才是上佳。

乍一看,这是一首写景诗,细一看,却是一首将梅、雪、诗三者融合在一起的哲理诗。

诗人认为,冬天里如果只有梅花怒放而没有皑皑白雪,就显现不出梅花的傲然风骨。但此时如果只有雪而没有懂得欣赏的诗人,又没有诗情画意。所以在刚好做成了诗人,又遇上白雪飘飘,此时梅花怒放,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梅雪争春之美景。

当然,无论甲辰冬天是否有雪飘零落地,我的心随着你而动,我的诗随着你而发,你是我冬日的“情”,也是我冬日的“爱”,我期待着你如约而至,在你洁白的怀抱中去摘取那朵凌寒盛开的傲血之梅。

近期,应《庐陵诗词》11月微刊趣话主题和江西散曲十一月下旬刊月课围绕“立冬”创作,写下一诗一曲。欢迎大家点评!

 

雪梅冬趣

含苞待放太空缘,北国风光报幕先。

仙客飘飘幽地美,梅君款款绶花鲜。

琳琅满目九原蜡,锦绣盈冬一季宣。

天道酬勤华夏首,芬芳馥郁百灵前。

 

【仙吕·醉扶归】甲辰立冬唱

(中原音韵押江阳韵)

风雨江南唱,梅雪梦蝶扬。暖景丰年贺晚凉,变幻欣欣酿。固守身心健康,保六神无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