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庐陵曲)〔正宫·醉太平〕欢度重阳

(2024-10-23 06:02:37)
分类: 个人诗文

(庐陵曲)〔正宫·醉太平〕欢度重阳

|01一线

202410,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散曲创作室【散曲园地】第28期练笔征稿。要求以〔正宫·醉太平〕写主题:国庆,重阳节。用韵:默认中原音韵,韵部不限,新韵请标注。不收联章体。1022日集中收稿。

曲牌:〔正宫•醉太平〕小令兼用。又名凌波曲。首两句须对,五六七鼎足对。

曲谱:平平仄平(上),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上)。×平×仄平平去,仄平×仄平平去,×平仄仄仄平平,×平去上(平)。

例曲:【元代】张可久〔正宫·醉太平〕金华山中

金华洞冷,铁笛风生。寻真何处寄闲情?()桃源暮景。数枝黄菊勾诗兴,一川红叶迷仙径,四山白月共秋声,诗翁醉醒。

作者张可久(约1270年~约1350年),字小山(《录鬼簿》);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现存小令800余首,为元曲作家最多者,数量之冠。他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大多记游怀古、赠答唱和。擅长写景状物,刻意于炼字断句。讲求对仗协律,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清丽典雅的风格。可以说,元曲到张可久,已经完成了文人化的历程。

张可久曾多次做路吏这样的下级官吏,后以路吏转首领官(以上见曹楝亭本《录鬼簿》)。钱惟善《江月松风集》中有《送张小山之桐庐典史》诗,可知其又曾为桐庐典史。至正初年七十余,尚为昆山幕僚(见李祁《云阳集·跋贺元忠遗墨卷后》),至正八年(1348年)犹在世。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曾漫游江南之名胜古迹,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南一带,晚年隐居在杭州一带。

在元代220多位作家中,有散曲集传世的只有张养浩、乔吉和张可久三人,但其他两人都是在临死前或死后才刊行于世。而张可久不仅在元代已有四本散曲集传世(钟嗣成《灵鬼簿》记载,有《今乐府》盛行于世,又有《吴盐》、《苏堤渔唱》,另有胡存善编《小山乐府》),在元曲选集《阳春白雪》和《乐府群英》中,张可久入选的作品也是最多的。这说明他的作品在元代已获得了广泛的欢迎,甚至连元武宗在皇宫赏月时也令宫女传唱他的散曲。

张可久与乔吉并称元散曲两大家。他的作品,一部分流露了他对人生失意的不平,如《卖花声客况》所写到的十年落魄江滨客,几度雷轰荐福碑,男儿未遇暗伤怀”;也反映出人世的阴暗面,如《醉太平无题》所写到的“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但是更多的,是写隐居生活的闲逸、对隐居生活的赞赏,和对大量的山水风光的描摹,以及元曲中最常见的关于男女风情的咏吟。

从张可久的作品来看,他早年与马致远、卢挚、贯云石有交往,曾互相作曲唱和。又据《录鬼簿》及其他零星记载,他曾做过负责地方税务的首领官、桐庐典史等吏职,据说他七十余岁时尚为昆山幕僚(李祁《跋贺元忠遗墨卷后》)。而他的散曲里,涉及较多的是隐居和游荡江湖的生活。所以,他的一生大约就是在时隐时仕、辗转辛劳中度过的。他自己所说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上小楼春思》),便是形象的概括。

张可久是多产大家,在散曲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元代前期,散曲家时尚自然真率,后期追求清丽雅正。张可久在这划时代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力求脱离散曲原有的白描的特色而入于雅正,以丰富多彩而又清丽的风格,自成元代散曲鲜花中的奇葩。《录鬼簿》把张可久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他专攻散曲,特别致力于小令,能得乐府遗妙。张可久的散曲作品,当时即已集成。据隋树森《全元散曲》所辑,共存小令855首,套数9篇,占元散曲的五分之一。著有《吴盐》、《苏堤渔唱》、《小山北曲乐府》等散曲集,又有天一阁本《小山乐府》共六卷。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被誉为“词林之宗匠”。清代诗论家刘熙载推崇他为“曲家翘楚”。他的散曲主要的艺术特点是: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锻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诗词作法,籍以入于典雅。许光治说他“俪辞追乐府之工,散句撷唐宋之秀”(《江山风月谱·自序》)。李开先《小山小令序》评小山乐府,谓如瑶天笙鹤,有不食烟火气,可称之为“曲仙”。

甲辰公元20241022中午,结合【散曲园地】第28期练笔要求,匆匆谱此曲投稿。敬请大家点评!

 

【正宫·醉太平】欢度重阳

登高望远,对景吟篇,逍遥自在吐真言,欢歌婉啭。呼朋唤友书心愿,绘龙画虎腾诗献,采风把酒落文轩,壮心倍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