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风)庆祝新中国七十五周年华诞
(2024-09-23 05:47:04)分类: 个人诗文 |
(庐陵风)庆祝新中国七十五周年华诞
文|01一线
2024年,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弹指一挥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75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徐徐绘就,一曲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正接力谱写,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阔步走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据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部分摘录):
75年来,新中国从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空前跃升,人均GDP显著提高,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195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119元。经过长期努力和发展,人均GDP稳步提升。2019年,人均GDP达到7007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158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2023年达89358元,比1952年实际增长89倍,年均增长6.5%,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681美元,连续3年超过1.2万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和划分标准,2023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13400美元,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至3679亿元;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06年突破20万亿元,此后以每1—2年便突破一个十万亿元关口的速度发展,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不变价计算,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223倍,年均增长7.9%;其中,1979—2023年年均增长8.9%,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0%的增速水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很小,至1978年也仅为1.7%,居世界第10位。2023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升至17%左右,1979—2023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以及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综合国力飞跃的同时,我国也实现了从世界体系边缘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华丽转身,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国际欢迎的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中国倡议发展为国际共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引发广泛共鸣,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
75年来,新中国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空前加强。工农业生产能力突飞猛进,主要产品产量全球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产业部门单一,主要工农产品供给严重短缺。随着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工业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亿斤,增长5.1倍;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农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我国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份额30%左右,成为驱动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全球第一。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现代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球。邮电通信建设成绩斐然,信息通信网络全球领先。能源供应实现量增质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75年来,新中国从封闭半封闭到高水平开放,对外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开放包容,共享发展机遇。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互利共赢的原则,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之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拓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货物贸易规模稳居世界首位,贸易强国建设扎实推进。双向投资规模名列前茅,中国市场磁吸力不断增强。对外经贸合作层次不断深入,制度型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系统探索、主动参与和引领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的新路径,分批次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不断打造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排头兵”和“领头雁”。2023年,我国自贸试验区合计进出口额达7.7万亿元,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18.4%,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出口额连续3年两位数增长。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成为助推区域经贸发展的“钢铁驼队”。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大型展会成为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发展、互利共赢。
75年来,新中国从生态失衡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久久为功,谋划长远大计。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谋划开展一系列具有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我国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笃定、越走越宽广。生态文明建设从无到优,环境保护力度前所未有,“双碳”承诺彰显大国担当,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中国更加宜居。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一份蓝天永驻、绿水长流、青山常在的生态答卷铺展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2023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6年下降28.6%,全国地表水—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1.6个百分点。国土绿化取得明显成效,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自然环境改善的同时,人居环境也不断提“颜”增“质”,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2022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3.0%,比2000年提高14.8个百分点;污水处理率达98.1%,提高63.8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左右,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5%以上。
风生水起逐浪高,砥砺奋进正当时。回首七十五载,我们见证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伟大胜利,经历了春风化雨润沧桑的改革开放,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征程,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东方熠熠生辉。知所从来,思所将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24年9月21日,应《井冈青峰》近期《国庆75周年颂家国情怀》主题“歌颂建国75周年伟大成就”征稿而作此诗篇。
敬请大家点评!
幼苗竟自参天树,枝叶繁荣赤地融。
高铁临窗追闪电,飞桥击水媲霓虹。
联翩北斗神奇创,俯仰长城烂漫崇。
百业兴腾犹弹指,振扬华夏共和衷。
胜胜令·读新中国政府网成果报告
神州兴旺,百业飞黄。喜看成果乐欢扬。苍茫大地,主沉浮,自容当。庆祝告、新酒满觞。
邀宴登堂,共庆典,话寻常。盛名金榜耀洋邦。风华正茂,看东方,暖心房。得胜张,民泰国昌。
华夏居安曙晖,城乡事业腾飞。北斗描,江山绘,儿女自信风光追。志业终收锦绣葵,硕果广博天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