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庐陵风)永和吉州窑木叶天目瓷歌

(2024-08-16 22:13:57)
分类: 个人诗文

(庐陵风)永和吉州窑木叶天目瓷

|01一线

据说发呼于唐代,始于南宋永和镇吉州窑,指将木叶置于施完天目釉的坯体之上,然后经过高温烧制,木叶高温氧化自然落灰,木叶灰与底层釉面高温融合,浑然天成形成木叶纹理,这样的瓷器即为木叶天目瓷。同理这样的茶盏即为木叶天目盏。现代木叶天目盏主要出自江西吉安和景德镇两个地方,其它地区也有零星生产。手工拉坯利坯生产的木叶天目盏主要产地在景德镇。

南宋永和镇。赣江堤岸、桑树林、街市里坊、官署寺观、码头渡口、绵延几公里的窑场,舒家窑地车水马龙。

舒家窑。舒家记瓷品窑。一天早晨,舒翁舒娇父女俩从赣江堤岸散步回来,舒翁去了土坯作坊,舒娇去了书室。舒娇从口袋里拿起刚刚路旁检起的几片桑叶,看了看,回味着与父亲在堤岸桑树林的对话。她灵机一动,画完了一幅土坯上镶嵌的桑叶画。欣喜之中,她也去了土坯作坊坐下,同父亲各在拿捏一个坯。忽然一阵风吹来,一片桑叶正好吹在了舒娇拿捏的瓷坯上。看着这片脉络清晰的叶子,回想起苏东坡赠予的词句,“情如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舒娇索性将其平贴在盏底心,并小心地涂抹浓秞。

舒翁望着女儿,端起那个盏看了一眼,笑着着:“这放进窑火,叶子不就烧成灰了吗?哪能成图案?”

舒娇说:“不试哪能知道,兴许叶子会呈现完整的图案。”

舒翁于是把一批土坯陶瓷从料板上取下来,连同那个舒娇贴桑叶的碗,一并装进木推车走向窑场。

窑场。舒翁火眼金睛,听说有一双神眼,观窑火便知窑里的温度几许。舒翁正小心翼翼从窑里取出窑的陶瓷。当看见舒娇制作放置树叶的碗底那片桑树小叶清晰地扑入眼帘时,不禁惊喜万分,他赶紧把它捧在怀里快步向家的方向走去。

舒家。舒娇眼尖心细,正在做土坯陶器,静心地在陶瓷上绘画。她对这片树叶是那么深情。

舒翁从外面匆匆走进。手捧着舒娇制作的碗高兴地说:“娇儿,你快来看哪。”

当舒娇端详着从千度高温窑火里“涅槃”而出的瓷碗底部一片桑叶呈现着清晰的图画时,热泪盈眶。

舒翁从水桶里取出一瓢清水注入碗中,那片茎叶分明的桑叶竟然神奇地漂浮上来。

望着这一静美的奇景,舒翁感叹:“难道传说中的‘木叶天目盏’横空出世了?”

舒娇问:“‘木叶天目盏’?它有什么神奇的故事吗?”

舒翁告诉女儿:“(感叹地)你能把一片桑叶放进窑火里烧而不毁灭,还呈现着清晰的图画,本来就是一个美好而传奇的故事呀!你知道吗?浙江杭州有个天目山,天目山寺庙很多,许多日本僧人在那里,他们回国,都要带回寺庙里使用的福建建窑的黑釉茶盏作纪念。天目,是黑釉瓷器的称呼。传说在唐朝初期,吉州窑有窑师曾经烧制过木叶天目盏,只是没人亲眼看见过它的真实模样。女儿啊,你把这一神奇的技艺发掘、重现出来了,这真是我们吉州窑一件幸事啊!”

传说这就是永和木叶天目瓷前生由来。宋代陶瓷名匠舒翁舒娇父女俩,他们发扬了牛郎织女对待事业勤耕细作的高贵品质。应此情景,讲好家乡故事,作此篇。欢迎大家点评!

 

永和吉州窑木叶天目瓷歌

 

宋代永和镇赣江堤岸的桑树林,

朝夕相处陪伴舒翁舒娇陶瓷父女。

川流不息映照着他们的身影,

忠诚这片桑梓生息,

终生施展理想抱负于故栖。

谈天说地慰问牛郎织女,

匠人一般耕耘着陶瓷事业兴趣。

吟诗作画,抽刀断水,蜀道之难,

不乏疑问李白句难于上青天的道理。

赣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通天河。

舒翁一双神眼,舒娇一种心细,

他们与天俱来有想通的灵犀。

 

宋代永和镇舒家窑的桑树林,

朝夕相处共情陶瓷家舒翁舒娇父女。

星星点灯照亮着他们的前身,

陶瓷这项古老意志,

于此扎根生长开花亨故里。

谈天说地常思木叶天成,

唐人传说吸引着陶瓷创作底气。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

不乏发挥苏轼句只在争朝夕的运理。

花草虫鱼灵感来,吟诗诵词命理通。

舒翁一双神眼,舒娇一种心细,

桑叶抹秞天目终成就舒家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