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风)端午祭屈原
(2024-06-09 15:00:32)分类: 个人诗文 |
(庐陵风)端午祭屈原
文|01一线
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2]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3]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4],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始于南朝的文献。端午节起源于屈原,最早就是流传在荆楚地区的传说。南朝梁宗懔编撰的记录古代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荆楚岁时记》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端午竞渡的习俗,也是荆楚地区人们纪念屈原的方式之一。《隋书·地理志下》载:“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到了隋唐一统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就不仅限于荆楚地区,而成为全国性的节日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
端午祭祀,只为一个灵魂的永生。端午佳节之际,应时应景作此篇,欢迎大家点评!
七律·端午祭屈原
汩罗击水浪滔惊,端午逢时吊屈平。
江面争船拼自力,潮头擂鼓斗无情。
寻思天问空悲切,得见功名顿觉清。
顾念离骚愁日月,东风耳畔抚哀鸣。
蕙兰玉佩琳琅主,若水帜、高风树。绝地问天忧暮楚,群臣皆醉,唯谁与伍?浪迹天涯路。
何能晏灿匡扶楚,悲感苍生乱端苦。自古圣贤凭德抚,固江流韵,永淘清溯,适汝归魂处。
〔中吕·迎仙客〕端午汨罗祭(联章)
端午酬,赛龙舟,向往汨罗临祭由。雾霾眸,滔浪攸。日落心游,香草离骚构。
艾草稠,浴兰休,汨罗江畔香草求。拓荒流,遗愿惆。江水悠修,许美人归宿。
战火飕,四荒陬,可怜楚民深海泅。庙堂咻,家国羞,谁叹江投,谁解胸怀扣。
渔父搜,九歌留,香草美人心血修。士怀忧,天问猷。流落凡丘,汨水滔天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