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庐陵风)颂泰和古城人文风物

(2024-06-05 00:19:20)
分类: 个人诗文

(庐陵风)颂泰和古城人文风物

|01一线

202463日,欣闻泰和县诗词学会正筹备公开出版《快阁新声》集体专著。原设四个篇章,现特增加《他山之玉》篇。王佑萌会长嘱我610日前写诗12首(其中有一首咏泰和人文风物)支持。我于当日晚完成拙作一诗一词一曲,特向王会长道明:承蒙您的盛情邀请,本来依您所言写2首(一诗一词),后来想到我们吉安是鱼米之乡,与稻禾源远流长,对人类繁衍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我们应该缅怀。故此,又新增一首散曲,这样,就有了一诗一词一曲,都与泰和县人文风物关联,旨在宣传家乡。

泰和县,隶属于江西省吉安市,地处赣中南吉泰盆地腹地,居赣江中游,北倚吉安县和青原区,西连永新县、井冈山市和遂川县,南与万安县接壤,东南与兴国县相邻。泰和县古称西昌,西汉为庐陵县境,东汉建安四年(199年)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东汉末年建县,因“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得名,有“声名文物之邦”的荣誉。泰和文化是庐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科取士以来共产生状元3名、榜眼4名、探花4名、进士399名。泰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有开国将军18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5749名。革命胜迹有白云山战斗指挥所、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马家洲集中营、三十都秋收暴动动员大会旧址等。

泰和县有许许多多的人文风物值得称颂,我本次承蒙泰和县诗词学会王会长盛情邀请,略作此篇。今做成本公众号。敬请大家点评!

 

七律·咏快阁

昭泰临江立县东,恢宏霸气贯长虹。

青霞映阁千秋颂,碧水波心万世融。

念昔感今栖凤赫,流年鉴岁赋词穷。

庐陵胜迹多佳话,不绝涪翁诗派雄。

 

注:快阁雄踞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城区东侧的泰和中学校园内。这座阁楼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初为奉祀西方慈氏(俗称观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阁。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期间,因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常登阁远眺,心旷神怡,遂易名快阁。史称:阁曰快,自得之谓也。我国南方楼台亭阁甚多,但具名气的屈指可数。快阁算得上是全国闻名的古阁楼建筑之一。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快阁名闻天下,始于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名诗《登快阁》。黄庭坚,江西诗派首领,在北宋诗坛上,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齐名,世号“苏黄”。黄庭坚任泰和知县时,也常登阁游憩,并于元丰五年(1082)赋此诗。此后,阁名遂大著。史载:迨黄太史庭坚继至,赋诗其上,而名闻天下

 

清江曲·吉安市泰和县槎滩陂赋

一道槎滩枕水眠,双陂凌卧翠峰边。古来堰堨依峦谷,溶汇源泉润泽田。

千年灌溉担干旱,三方吉泰隆丰产。缔造赖利御史功,渊畔流芳伴民愿。

 

注:槎滩陂,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禾市镇桥丰村委搓滩村畔,为古代水利枢纽工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是一座始筑于南唐并长期发挥疏江导流灌溉功能的古代水利枢纽工程,有江南都江堰之称。槎滩陂由主坝、副坝、引水渠道和筏道、排砂闸,引水渠、防洪堤、总进水闸组成,槎滩陂水渠自西向东依次流经禾市镇,在上蒋村时又分为南北两条支流,分别称为南干渠北干渠,继而流经螺溪镇及石山乡,在三派村汇入禾水。在主坝上的基角处,暴露出众多的红石条是最早的筑坝材料。槎滩陂的创建促进了流域区内土地的开发,对中国现有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1335日,梯滩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钟·人月圆】稻禾谱

中华水稻千秋韵,炎帝措施张。万年芳草,春苗兴旺,岁月生香。【幺篇】曾君再唱,壮情书墨,禾谱谋章。秧歌苏唱,杂交种稻,继往康庄。

 

注:江西是江南粮仓。水稻发源于中国。根据现代科学研究和考古发现,中国的祖先大约在1万年前开始驯化栽培水稻。这一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栽培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明代东昌志》记载,泰和县澄江镇文溪村人曾安止,北宋熙宁进士,初任丰城县(今丰城市)主簿,后改为彭泽县令。其在任期间,体察民情,为政清廉。在任职期间,很关心农业生产,认为:“农者,政之所先”。致仕回乡后,潜心研究水稻栽培,访农民,走田间,察禾查苗考根由,广泛参阅前人的有关著作,夜以继日地著书,直至双目失明。著有《禾谱》五卷,详细地介绍了北宋时本县及江南50多个水稻品种的名称、特征、栽培技术和农业生产管理方法,是继贾思勰《齐民要术》后的又一农业科学著作,对本县及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原书已佚,在曾氏族谱中保存有部分内容。宋绍圣年间,苏轼贬官南迁,道经永和,见曾安止所著《禾谱》,称赞为“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有所缺,未谱农器也”。并赠以《秧马歌》。南宋末,安止的后裔将《秧马歌》刻成碑石,置于吉安县永和镇清都观,此碑现藏于泰和县博物馆。曾安止的著作除《禾谱》外,还有《车说》和《屠龙集》。

曾安止《禾谱》一书,对本地、对江南仍至对全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使广大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安民止乱正是曾公清正为民的品格。南宋嘉泰六年(1206),益国公周必大(永和人)为《禾谱》作序,称赞此书:皆考之经传,参合古今,制无不备,是可补伯视之书,成苏公之美。当代袁隆平院士(德安人)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槎滩陂的首创者周矩为泰和普田周氏始祖,五代后唐天成二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中国古代水利名家。监察御史,古代官名,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公元937年,周矩用自己的俸禄在禾市镇修建了槎滩陂,其子周羡,进一步修筑、维护槎滩陂,使它的灌溉面积达到6万亩。槎滩陂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201611月,槎滩陂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江西省目前唯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