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风)二月二,龙抬头
(2024-03-11 15:18:59)分类: 个人诗文 |
(庐陵风)二月二,龙抬头
文|01一线
龙是神话里生活于大海中的神异生物,司掌行云布雨,常用来象征祥瑞。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龙抬头”,意味着阳气生发、万物生机盎然。故自古以来,人们在龙抬头时节,会举行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并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纳祥转运的日子。在中国流传着“二月二,拜村社;龙抬头,祈丰收;八月二,祭村堂;龙收尾,送龙归”的说法。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中国南方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在古代神格谱系中,龙是海中神物,掌管着降雨,降雨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的庄稼的丰歉,因此,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龙抬头时节要在龙神庙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同时唱大戏以娱神;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也有一些地方在龙头节有“起龙船”的活动。
“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而“龙抬头”的来历,更是有一个感人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皇帝因为耽误了祭天的时辰,所以使得天上的玉帝很生气,于是他给龙王下令,三年内不得给人间降雨。
从那之后,人间连续的干旱,田里的庄稼也都快枯死了,河里的水也几乎干涸的可以见底了。
田里面没有了收成,村里面闹起了饥荒。大家都没有粮食吃了,病的病,倒的倒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
这时,龙王的小儿子青龙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不忍心看着人间的老百姓受灾挨饿。于是他趁着玉帝赴宴的时候偷偷地给人间降了一场雨。
第二天,玉帝知道了此事后大发雷霆。
于是他下令把青龙压在一座大山下,山下还立了块石碑,上面写着:“青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百姓们看了石碑,再看到青龙受罪,大家的心里都十分着急。但是大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让金豆开花的方法。
就这样,到了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二的这一天,人们从家里拿出许多的黄豆和玉米种子进行翻晒。
有个老人忽然发现,这些金灿灿的黄豆和玉米倒是挺像金豆的。
于是老人立刻跑回家中让他的妻子到锅里去炒一炒,看看这些东西会有什么变化。
炒了一会儿,黄豆和玉米里的水分也超不多都被炒干了,于是都爆了开来。只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从锅里传出。
老人一看,“呀!金豆开花啦!金豆开花啦!”
这个消息立马在村子里传了开来,老人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全村的百姓。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地支起锅灶,炒起了黄豆和玉米。
炒好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摆上了桌子,点上了香炉。大家把炒熟的黄豆和玉米供了起来。
龙王得知了此事,于是把玉帝请到南天门观看。
玉帝见人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供着开花的“金豆”,只好下令赦免青龙,将他召回凌霄殿。让他做辅佐龙王给人间行云布雨。
随即,天空一声霹雳,把大山劈成了两半,只听见“啪”的一声巨响,青龙冲破山石,抬起头长啸一声,腾空而起!
然后,青龙冲上了云霄,翻腾了几下舒展身子。
突然天上乌云密布,雷声滚滚。青龙在老百姓们的头上盘旋了几圈,感谢人们的搭救之恩。百姓们抬头望着青龙,嘴角上都露出了微笑。
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从天空倾泻下来,百姓们都乐开了花。他们任凭雨点打在自己的脸上,感受着雨水的滋润。
瞬间大地又复苏了起来,几天后稻田里,山间上又回到了以前生机勃勃的样子。老百姓的收成好了,生活自然也都过的好了。
从此以后,“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就流传了下来。每到一年中的二月初二,大家都炒黄豆,爆玉米花吃。这寄托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这个故事之后,后世也传颂了很多龙抬头俗语:一抬头,丰收在望好兆头;
二抬头,福禄寿喜全都有;三抬头,烦恼霉运全溜走;四抬头,成功事业攥你手;
五抬头,步步顺达争上游;六抬头,幸福健康到永久。二月二龙抬头,问候帮你开好头,在这万般好运的日子里,愿你:双倍的幸福,砸上头;双倍的事业,有赚头;双倍的好运,涌心头;双倍的开心,无尽头;双倍的祝福,暖心头;
烦恼的忧愁,丢后头;幸福的快乐,住心头。
二月初二既是龙头节也是“土地诞”,在南方沿海地区,二月初二主要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中国民间有剃龙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剃龙头”习俗,或源于古人对龙图腾的崇拜,如古籍中所记载的古人断发纹身以像龙子习俗。“二月二”这天,许多人都要理发,龙抬头的日子理发叫作“剃龙头”,这预示一年有好的开始。龙抬头时节敬龙习俗,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天气渐渐转暖、雨水开始增多的时节,人们希望通过敬龙祈福顺应这一过程,从而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古时中国北方一些地区二月二有围粮囤、引田龙、敲房梁、理发、煎焖子、吃猪头肉、吃面条、吃水饺、吃糖豆、吃煎饼、忌动针线的习俗。为了纳吉,这天北方人的吃食物均取与“龙”相关的名字,面条不叫“面条”,称作“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龙角”;米饭称作“龙子”;煎饼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民间有许多禁忌避讳“龙抬头”,诸如此日家中忌动针线,怕伤到龙眼,招灾惹祸;忌担水,认为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禁止到河边或井边担水,以免惊扰龙的行动,招致旱灾之年;忌讳盖房打夯,以防伤“龙头”;再者,忌讳磨面,认为磨面会榨到龙头,不吉利。俗话说“磨为虎,碾为龙”,有石磨的人家,这天要将磨支起上扇,方便“龙抬头升天”。除如上习俗外,民间往往还举行多种活动纳吉,诸如舞龙、戴龙尾、开笔等。
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八月二龙收尾。”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
二月初二这一天,民间又传说这一天龙神会从睡眠中醒来,于是人们在那时就会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由于节期重叠,南方部分地区“二月二”既有龙抬头节习俗又有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二月二”(古时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为主,祭龙多在“龙飞天”的端阳。
今年的公历2024年3月11日,农历二月二正值惊蛰第七天,龙头节,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是一个寓意新一年农事活动开始的节日。今以诗词曲以记之。敬请大家点评!
七绝·甲辰二月二吟
天公作美转云祥,人仰青龙志气昂。
放眼缤纷春梦里,东风款款著芬芳。
七律·春龙节吟
神龙降雨大千苏,四海升平华夏符。
杨柳青青山水翠,春花灼灼绿阴酥。
踏歌伊甸听莺啭,遇境田园言燕图。
祥瑞甲辰生气发,舜尧逐梦暖征途。
〔中吕·山坡羊〕春耕节
(中原音韵押江阳韵)
青龙礼让,春光酝酿。抬头俺把春耕唱,雨风商,健康昌。风光雨水田园旺,锦绣山庄伊甸祥。龙,吐气爽;人,志气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