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永和古丹砂渡的记忆
(2023-05-05 21:39:04)分类: 个人诗文 |
(新诗)永和古丹砂渡的记忆
文|01一线
永和镇,隶属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位于吉安县东部,东临赣江与青原区为界,南与凤凰镇相邻,西与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接,北与吉州区隔禾水相望。敦锦公路横穿东西,105国道和京九铁路贯穿南北。
永和镇是吉安县的四大古镇之一,东汉曾因设为东昌县治于此而开埠,故又称“东昌”;南宋时,因吉州窑瓷器业兴旺,成为“天下三镇”之一。
唐、宋、元、明、清时,隶属庐陵县儒林乡(原名文霸乡)辖一、二、十、十一、十二都。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改庐陵县为吉安县,永和隶属吉安县;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永和始分永和乡和白沙乡。1958年,成立永和公社,实行政社合一;1984年,永和公社改为永和乡;1994年5月,撤乡改镇。
2022年3月【喜迎二十大】首届“吉州窑杯”国际华文诗歌大赛期间,曾写《炯炯窑火辉 幽幽家乡情》(现代组诗),《永和古丹沙渡的记忆》是其中之一,今翻出来与大家分享。欢迎大家点评!
永和古丹砂渡的记忆
鸡冈岭、丹凤岭、金凤山,
丹崖石下丹砂泉。
这里流传王、匡二位道仙炼制长生不老的丹砂故事。
清晨,山冈飞翔的丹凤引领周围的雄鸡起鸣,
叫醒了赣江两岸的永和集市和西北吉州府城,
勤劳的士民工商开始了乘舟渡水往来东西。
那一幕,是土壤叫见了种子的心跳,
向寂静和黑暗挑战,宛如复苏的生命。
赣江、禾水,螺川,激动的人们,
在此发现吉州、永和、青原之美。
山水之美,如凤岭群峰低昂,佳木天章丛茂,
山水之美,如汇水樯桅林立,渔商泛舟云集。
渔歌唱晚,或为风荡;含宫喧逐,或为韶歌。
名公钜卿,来游其间,必有歌咏,以记其胜。
吉安此地风光半苏州,青原山水叠江南。
永和是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
唐代吉州司户参军杜甫的祖父杜审言,
唐代鲁公吉州司马颜真卿,
宋代文学宗师永和欧桂里人欧阳修,
北归的大文豪苏轼和他的学生泰和知县黄庭坚,
归隐永和老家的宋代丞相周必大,
和他的同窗好友杨万里、胡铨,
南宋吉州太守创办白鹭洲书院江万里,
探访永和祖居地的南宋文天祥、同窗诗人刘辰翁
和他们的老师白鹭洲书院山长永和人欧阳子道,
明代吉安府庐陵知县的心学宗师王阳明,
吉安当地永丰状元曾棨、旅行家徐霞客等等名士大儒,
无不来往其间留墨记忆,唱响故事。
永和,古镇、丹沙渡,
徐霞客顺舟豪情指向了这个江左的集市,
东汉末年孙策置东昌县治而开埠。
唐代大兴佛寺至有南唐道教清都观。
唐末五代,“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置“柴草市”。
宋代因瓷业的兴盛,带动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辟坊“三市”和“六街”。
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宴舞。
曾经民物繁庶,舟车辐辏,商贾云集,
成为江南重要商埠,名列“天下三镇”。
唐宋至元是那样的繁华,
奠定了吉安古称金庐陵、江南望郡的基础。
如今,是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扶起了种子的勇气。
吉州窑是种子的灵魂,又一次被土壤发现。
种子在土壤里眺望着未来,甚至看见了星星的眼睛,
听见了不远处的赣江清流和周边熙熙攘攘。
从此种子从恩泽里渐渐走向黎明,
它遇见了阳光,遇见了和风,
遇见了河流遇见了芸芸。
它在夜色里奔跑,在晨曦里跳跃。
这里,土壤因种子而厚土,种子为土壤在复活。
土壤因种子而廉价,种子为土壤在升值。
从此种子春华秋实,土壤不再平静。
年复一年向土壤母亲交出最好的成绩。
我们在用四季的脚步,丈量着峥嵘岁月。
永和古镇丹沙渡,在对着种子微笑,
又在向赣江、禾水金道再次真诚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