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曲文)赣江永和集市丹砂古渡

(2023-04-16 23:39:00)
分类: 个人诗文

(曲文)赣江永和集市砂古渡

|01一线

丹砂,即硫化汞,又称“朱砂”、“辰砂”,为古代方士炼丹的主要原料,也可制作颜料、药剂。

吉安县四大古镇之一的永和镇是汉代东昌县建制所在地,位于吉安县东部,东临赣江与青原山隔江相望。永和镇在东汉时因设为县治而开埠,故又称“东昌”。南宋时窑业兴旺,成为“天下三镇”之一。这里生产的闻名遐迩的“吉州窑”瓷,就是从这里扬帆启航、走向世界。由于瓷业繁荣兴盛,“名公钜卿,来游其间,必有歌咏,以记其胜”,为“舟东一大都会”。赢得了古吉安“金庐陵”“江南望郡”的美称。

永和镇和金凤山虽隔河相望,但永和的古镇图画有赣江两岸的丹砂渡码头,东岸的河东标有金凤山和渡口旁方便行人的丹砂亭。西岸的永和从丹砂渡上岸即金凤桥,过桥即到凤冈书院。千百年来,永和镇因吉州窑烧瓷而以采掘丹砂为业的先民们为吉州窑瓷器业沉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为这里遗留下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全面展示永和吉州窑瓷器文化、丹砂渡文化,2022年省旅游大会前夕,修复改造了永和的丹砂渡码头,河东那边的丹砂渡码头却难觅踪迹。山上偶尔能听到阵阵锦鸡叫声。

神砂遥想。今青原区大部分地方原属庐陵县(今吉安县)管辖。要问河东的丹砂渡古码头在哪里?丹凤山下丹砂泉汇赣江处,是丹砂渡永久的地标!据传,在青原山南面的华能电厂旁,有一座叫鸡冈岭的金凤山。这座山还有凤冈和丹凤岭的别称。相传,王、匡二位道仙来到鸡冈岭下,见青原群山汇入的清泉在岭下的泥石中汩汩流出,于是在此地挖掘泉眼,并取山上的丹崖石于山中炼制长生不老的丹砂。炼丹之时,岭中的一对山鸡飞来偷啄丹砂遂变为金凤。自此,鸡冈岭称为丹凤岭和金凤山了。这道清澈山泉也被人们称为丹砂泉。经年不断的山泉流经一片稻田汇入赣江,泉水汇赣江处即丹砂渡码头。渡口因泉而名,是河东和永和两岸黎民千百年来重要的水上交通。历代志载:丹砂渡在庐陵坊廓乡七十三都金凤山下。现河东街道的赣江村就属七十三都。据史料载,丹凤岭下积沉的大片细腻泥土乃一江之隔的吉州窑烧制陶器必取上乘之料。烧窑用柴和永和乡民生火做饭的茅柴也必须过河到青原群山上来砍斫。劳作的人们渴时不忘喝口清澈的丹砂泉。

相传,丹凤常在岭上飞翔,清晨在山冈一鸣,对岸永和街上和西北吉安府城中的鸡皆鸣,两岸勤劳的士民工商就开始乘舟渡水相互往来。

宋代四朝丞相周必大告老还乡,家住永和。在隆兴元年十月自永和丹砂渡过江来到河东丹凤岭下。作游记说,走六七里冈峦环拥的山路才到了青原山净居寺。这位名相大儒几次往返中在净居寺右的龙集寺,在鸡冈岭南的介刚庙等地留下诗文。明初诗人林大同于此写《凤岭晓晴》:“海底金鸟出,冈顶彩凤鸣……”。丹凤岭下的丹砂渡,他的《渔洲春水》是这样写的:“胜地齐三岛,名江接上游。云随飞鸟散,水逐落花流。渔唱吟边听,彩纶醉后收。多君佳趣好,恍似武陵游。

明同代诗人潘叒水来到凤岭写道:“西岭隘群岫,矫如凤高翔。苍涯映海色,五彩烂成章。初疑出丹穴,又若鸣朝阳。载歌有卷诗,稽首诵吾皇。 明代的永丰状元曾棨来到此地览山、掬泉、观渡,写道:“凤岭表表,群峰低昂,佳木丛茂,配红匹白,胎青孕紫,吾目之天章也;水正汇矣,渔舟泛泛,或为风荡,琮瑐喧逐,或为石触,含宫嚼徵,吾耳之咸韶也!

崇祯九年的十二月十九日上午,明代徐霞客一行从青原山东南的“五里三状元”故里出发,又从张家渡乘小舟北下十里,然后停泊在河东的丹砂渡码头。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有集市在赣江的左岸,叫做永和,永和的北岸丹凤岭下一有条路可直通青原寺。于是吩咐送行的张其远随小船开往白鹭洲去。徐霞客然后同张二巫、静闻上岸。沿着丹砂泉,顺着凤岭的北边的山脚下,东行六里直接步行至净居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永和人要去值夏、富田、东固等地过往必经丹砂渡。那里的码头可谓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河东、天玉有句民谣:“孙家的银子麻家的屋,滩头的芋俚永和的黍。”足以说明丹砂渡使两岸的人流交往紧密频繁。

世居赣江村的曹道彪是丹砂渡最后一位摆渡人。他的妻子是永和人。1989年,23岁的他看到附近村民过渡去永和街上都是借助渔船,不满足现状的他同父母妻子商量,贷款2000元购置一条2800元的木船,到吉安办理了渡船许可证,并把码头注册为赣江码头。开始了摆渡营业。1993年吉安县永和这边的村民也打造了一条木渡船来竞争,后经双方协商,由两条船按单双日来摆渡各自经营,票价从原来的三角钱涨至五角钱每人次。后来,永和这条船停止了经营。到了2013年,曹道彪花人民币58000元新置了一艘吊板铁船,载客50人的新船更方便了乘客的出行。随着柴油的上涨,票价也涨至二元每人次。由于渡口下游的永和连心桥开通,在这里经营了24年的丹砂渡口由年底停止摆渡。

说起渡口,年过半百的曹道彪感慨万分。二十多年如一日的赣江情怀,东面丹砂岭,西边吉州窑,先后使用过四艘船。每年赣江水涨,他总是无偿开船去搭救受淹村民。有人落水,他总是“扑通”一声下水救人。且这么多年来的水上生涯从未出现过乘船事故。他还出资在原丹砂亭旧址上重建了个遮风避雨的渡口亭。

永和镇的吉州窑兴盛于宋朝,船运功不可没。如今这儿于202210月开辟了赣服通永和丹砂渡——白鹭洲——吉水桃花岛——峡江水电站观光轮渡。修复后的丹砂渡码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乘船游览赣江风光。

曾经的吉州窑丹砂渡码头片区河堤矮小,排水能力不足,容易造成内涝,给周边的居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困扰。永和镇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出发点、落脚点,通过建言献策推进吉州窑景区丹砂渡码头的建设,助力吉州窑景区创5A旅游景区工作。在当地积极建言献策,政府部门的担当作为下,丹砂渡沿线景观环境得到整体改造,形成了赣式乡村院落为风貌形态的民宿集群,新增房车营地、星空房、天幕帐篷等业态。如今的丹沙渡码头全面改造完成,周边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如今的吉州窑丹砂渡码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周边的环境焕然一新,以前那边的人员很少,现在很多旅游爱好者和周边的群众都会去那里游玩,成了永和的网红打卡地。

今应山西黄河散曲社《当代散曲》第34期征稿,作曲传颂赣江永和集市丹砂古渡和“船”说吉州窑,并做成公众号发表。敬请大家点评!

 

仙吕•醉扶归】赣江左岸永和集市丹砂古渡

(中华通韵押鱼模韵)

江左丹砂渡,望郡凤仙庐。采土龙窑黑釉车,瓷器风流物。水道黄金在图,贵把征途睦。

【双调•鱼游春水】丹砂古渡“船”说吉州窑

(中华通韵押鱼模韵)

码头车,古窑图,踏青人古渡听书。(江左丹砂渡,望郡凤仙庐)。唐宋吉州瓷器句;器兆京都,徽宗赞毫誉,黄金顺水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