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康家村百岁老人吴梅俚
(2022-07-13 00:50:44)| 分类: 人在旅途 |
文|01一线
俗语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中国古代,人们把百岁以上老人称为“人瑞”。在凤凰镇康家村委王家村,有这样一位老人,叫吴梅俚,生于1921年6月8日,逝于2021年12月11日,享年101岁。
2022年7月,农历六月初,一个多云天气星期日,笔者早晨7:30采风来到康家村,在途经其康家芫、丰溪曾家、王家、都下等几个村子时,总能见到一些70、80多岁的老人在户外活动。
我于是突发其想,打算采访这里的最高寿命老人。村委李洪清会计告诉我,吴梅俚老人活到101岁。当我提出要去刚刚这位老人时,他说已经过世半年了。他指着旁边的王士军支书说,就是他婆婆。
据康家王家村王士军回忆:他爷爷王笃贵,小名王蓝香,生前娶有两房太太,吴梅俚老人是他爷爷的二房太太,他的亲婆婆。大房婆婆胡炳莲,是本地凤凰镇人,生有一女,生前管家,就是主持家庭内务,76岁过世。
婆婆吴梅俚,南昌县莲塘镇人氏,是个童养媳,在家养猪。王笃贵有个老表在南昌紫江中学就职校长,他在那管理学校食堂。由于吴梅俚养猪经常去学校取泔水,王笃贵和她相识。日久生情,便私定终身。
吴梅俚于是随夫君王笃贵回吉安。两人一度在吉安市码头做搬运工。解放初期,王笃贵曾在高塘乡(圩)任职,38岁过世,留下一子一女。夫君过世后,吴梅俚只好带着一双儿女回到康家丰溪王家。王笃贵的原配夫人胡炳莲出于孝道,竟然接纳了吴梅俚。两个不幸女子带着3个儿女和长辈一起生活。她们分工明确,一个主内,一个主外。
吴梅俚回到丰溪王家后,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吃苦耐劳,除了耕田种地,经常上山挖一种本地称“婆婆子俚蔸”中药卖钱。还年年经营家烧(当地米烧)到外乡富田一带转卖,从那换回石灰到本地卖。当地石井村虽说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个乡办石灰窑,但那时的石灰还是供不应求。就这样,一家人勉强能过上日子。
据王士军回忆,他婆婆吃不讲究,但不吸烟、不喝酒。平时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喜欢用冷水淘饭吃。
我于是猜测,康家村以及邻近村子,这一带村名都冠以“溪”名,诸如丰溪(塘)曾家、丰溪(塘)王家、曲塘又名曲溪、塘头称南溪塘头,等等,我在那看见有水库,有很多的鱼塘。这里的水可能源自于北面真华山的松、杉林,这道天然屏障给这里带来风调雨顺,造成这方土地的湿润而空气新鲜、特产丰富。
丰溪王家背面靠真华山,东南面临赣江,东南来风从此折回村子。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良好的气候环境和空气质量造就了较高的负氧离子含量,也算是一个天然氧吧。
传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道家创始人老子享年160余岁。不论此说是否属实,老子的长寿是无可怀疑的。老子的养生观点,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咽津养生。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但不如自己的津液(唾液)好。他平时“叩齿鼓漱”,然后再把这些津液咽下去,每日必做,久而久之,利于健康。他在《道德经》一书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指的就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是最无情的,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遵循自然法则,养生之道亦是如此。
吴梅俚老人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沧桑。户外各种作业,使她锻炼成就了一身好体魄;自己勤劳勤俭为家且与世无争,足见她有一副好心态;加上丰溪王家周围的天然氧吧,给了她生存的好天地。她生前喜欢用冷水淘饭吃的习惯,也许与道家老子的咽津养生有其必然的联系。
吴梅俚百岁老人,一个世纪,想必有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故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