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喜迎二十大·追寻红色足迹
(2022-07-10 21:51:11)分类: 人在旅途 |
——七一前夕赴井冈山参加干部培训班现场教学追寻红色足迹印记
文|01一线
昨天星期日,《东方烟草报》“烟草人家”栏目以“喜迎二十大·追寻红色足迹”主题约稿,我于是想到正好补写一直萦绕在我脑际的一幕幕。
七一前夕,因参加单位中层干部及青年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我又重上井冈山。井冈山,信仰之山,精神之山。老一辈革命家把井冈山称作“天下第一山”。这里的红色基因遍布每一个角落。作为精神补钙,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在烟草培训基地培训三天。期间,安排了半天几处红色现场开展教学。我们去了大仓、龙江书院和八角楼。
大仓村位于这里的荷花乡,它是井冈星火最早燃起的地方。毛泽东在此经历了一场惊险的会见。1927年10月3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向井冈山进军,得知井冈山上的袁文才、王佐两支绿林式的农民武装,在当地有相当的群众基础,工农革命军要在井冈山落脚,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在争取前委多数人的支持后,毛泽东立即给袁文才写了一封信,表达愿上山同两人合作的情意。袁文才收到毛泽东的这封信,思来想去便写了一封措辞婉转拒绝信。“毛委员:散地民贫山瘠,犹汪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敬礼!袁文才叩”。之后袁文才同意在大仓村与毛委员见面,但依旧有戒心,设下“鸿门宴”,安排了伏兵和瞭望哨。只要发现毛委员带了队伍,就开火掩护撤离。10月6日,毛委员只带了7个人徒手前往大仓村。祠堂的初次会面,毛委员的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让袁文才放下了疑心,最后接受了毛委员的主张。双方走进林家吊脚楼中厅,袁文才又听取了毛委员对当前斗争主张和时局的分析。毛泽东的侃侃而谈,渊博的学识和大将气度令袁文才十分钦佩。他认定毛泽东是个人物,将来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临别时,毛委员提出赠送给袁文才100条枪。在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年代,枪就是命,这个举动彻底消除了袁文才的戒心。他当即回赠了毛泽东1000块银元,表示对革命军的感谢,并当场表示欢迎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大仓会见的第二天,袁文才打开山门,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在茅坪顺利安家,开创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大仓会见以此改变了中国工农革命的命运,点燃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星星之火。
龙江书院,地处井冈山市龙市镇龙江河畔五虎岭下。始建于公元1840年,是由原宁冈、酃县、茶陵三县的客籍绅民捐款集资修建的,也是当年三县客籍人的最高学府。这里的最高建筑号称“文星阁”。1928年4月下旬,朱毛部队在这里胜利会师。4月28日,毛泽东、朱德在龙江书院后厅三楼文星阁第一次会面。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此,揭开了井冈山斗争新的一页。书院也是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旧址,是红军军政院校的摇篮。在龙江书院,有这样一幅对联:“红军中官兵伕薪饷一样,白军里将校尉饮食不同。”因为字迹有些模糊,人们采取加装玻璃框的方式保护了起来。在吉安井冈山地区,红军的宣传标语比比皆是。这些用用木炭、石灰、墨汁等书写的标语,语言生动,通俗易懂,直接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充分展示了红军的智慧。穿越历史的烟云,红色标语虽然字迹模糊,但精神的光芒却熠熠生辉。
八角楼,位于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是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毛泽东和贺子珍住楼上,朱德住楼下。他们经常在一起商讨创建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根本大计,研究部署作战方案,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并指导红军干部战士深入地方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毛泽东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深入调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进行红色政权理论的研究,在八角楼的灯光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从而坚定了边界军民对敌斗争的必胜信心,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当年,毛泽东引兵上井冈山,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总能化解成功,造就一种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力量。三湾改编,实现了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探索,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统战思想,建立了党和士兵群众的鱼水关系,造就了井冈山精神。大仓会见,毛泽东和共产党探索了团结和改造三山五岳农民绿林武装联合成一支大队伍,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八角楼的灯光,映照共产党人的奋斗征程。
井冈山的山间小路,是通往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用井冈山精神补思想之钙、聚笃行之力、尽为民之责,我们就能交出无愧历史、无愧人民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