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一封绝笔家书
(2022-06-12 22:55:06)分类: 个人诗文 |
追寻红色:一封绝笔家书
——来自一位新中国的大学生的告白
文/赵洪贵 罗余作
在红色家书馆内,我读到这样一封绝笔信,仅有23个字:“经党营救失败,生命已无希望,决心在最后时刻坚持斗争。”这封绝笔信让我对罗石冰烈士的革命事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来到了他的家乡——吉安县万福镇井头村。
红色乡土之气,让人心旷神怡。在村中老人的指引下,我找到了罗石冰烈士故居。他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从这里开始。罗石冰从小勤奋好学。191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吉安庐陵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又考取南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3月,受聘在吉安县立高等小学堂任教。不久,“五·四”运动暴发,他在刘九峰等进步教师影响下,以吉安学生联合会名义,散发传单,揭露封建余孽和亲日派丑行,迫使县教育局撤换了谢邦宪、邹古愚的县立高小正、副校长职务。并允许在学校推广白话文,提倡新文化运动,改革旧规章,扩大民主权利。罗石冰在斗争中,成为吉安公认的群众领袖之一。
1923年冬,罗石冰考入上海大学,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中共上海大学支部委员,成为上海大学学生的骨干。大学期间,罗石冰还牵挂着家乡的时政,经常给吉安的同事和同学寄送《中国青年》、《向导》、《觉悟》、《唯物史观》等革命书刊,介绍自己的所学所见,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道理,成为吉安地区马列主义的传播者和启蒙者。
1924年秋,由中共上海大学支部委派,罗石冰到沪西小沙渡地区开展工人运动。在工人俱乐部里,他教工人识字、唱歌,讲解革命道理,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培养了一批工人运动积极分子。1925年2月,罗石冰与邓中夏、李立三、刘华、恽代英、向警予等中共党员引导罢工斗争,成为五卅运动的光辉先声。“五卅惨案”发生后,党中央调罗石冰到上海总工会工作,敌人重金雇佣大批流氓突袭上海总工会,罗石冰等人奋起反抗,身负重伤。住院期间,他在日记中写到:“非求荣华非书痴,为求解放甘吃苦;革命总有胜利日,祖国处处黄金屋。”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为信仰和事业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1926年1月,罗石冰受党指派回江西领导党团工作,开始组建吉安团地委及其基层一些党组织,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罗石冰请求上级批准将中共吉安小组扩大为“吉安特支”。1月底,罗石冰还在自己家乡建立起吉安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延福支部,成为吉安北路农民运动的领导核心。1926年4月上旬,中共中央任命罗石冰为江西地委书记。是中共江西党组织早期领导人之一。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反革命的“四·一二”政变以及“马日事变”,南方各地笼罩着白色恐怖的乌云,土豪劣绅的武装靖卫团经常下乡“扫荡”,反动派不仅在城里,而且在乡间也高特务组织来强化其反动统治。原来在大革命高潮中蓬勃发展起来的农民协会、学生会等群众进步团体几乎偃旗息鼓。之前军阀混战,地主豪绅搜刮,使农民又生活在苦难和战乱之中。
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罗石冰参加了八一武装起义。之后,中共在武汉紧急召开了“八七”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9月9日,毛泽东受中央委派,组织湘鄂赣粤四省各地部队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
吉安人民群众经过大革命锻炼和考验,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真面目,认识到只有组织起来拿起枪杆子,才能找到生路。为策应秋收部队上井冈山,在中共吉安各支部领导下,吉安工农革命军、游击队及部分革命群众于1927年11月12日、1928年1月30日和1928年5月27日,先后发动了东固、延福和官田三大暴动,极大地唤醒广大农民群众,沉重的打击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三大暴动后分别建立了延福、东固和吉安西区革命根据地,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秋,罗石冰任青岛市委书记。次年,由青岛赴上海参加党的会议,不幸被捕。他在狱中备受折磨,坚贞不屈。2月7日晚被敌人枪杀在上海龙华,年仅35岁,是著名的上海龙华24烈士之一。
在罗石冰的革命思想教育引导下,他的兄弟、侄子、侄女全家参加了革命活动,在土地革命和残酷的对敌斗争中,英勇牺牲。罗石冰一门五忠烈,永远值得我们纪念,他们的英名将永世长存。
彭:罗石冰同志,你好,我是来自新中国的大学生xxx
罗:同志,你好,新中国?!
彭:是的,新中国!我们胜利了,如今的中国,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罗:好啊!好
彭:我现在在您的家乡万福镇,您看!现在的万福镇,家家户户住高楼,道路平坦,风景优美。万福人民勤奋努力,发展经济。每个人都能在这片沃土上安居乐业。这盛世正如您言志诗所说:革命总有胜利日,祖国处处黄金屋!
罗:革命总有胜利日,祖国处处黄金屋!
罗石冰的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艰苦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坚信革命终将胜利!在院子里,望着他的雕像,缓缓出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