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文)赞吉州窑瓷器之花

(2022-04-07 23:58:48)
分类: 个人诗文

(诗文)赞吉州窑瓷器之花

|01一线

永和镇与吉州城仅赣江之隔。东汉末年属东吴领地,孙策置东昌县治所于此。大概取“永远祥和之意”,人们称此镇为永和。又过了五六百年,因陶瓷业的兴盛,永和镇日渐繁荣,到了宋代,成为与佛山和汉口同列天下三大名镇之一。

永和故而是个具有两千两百三十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建于唐开元年间的本觉寺塔依然耸立,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吉州窑遗址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永和古镇的标志。

据《东昌志》载,永和镇唐开匡仙祠,宋建丞相府。宋景德年间,随着吉州窑陶瓷而兴盛,“辟坊巷三街六市……附而居者至数千家”。至宋元丰年间,永和“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六街市连廒峻宇,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宴舞,读书台士大夫谈今古。名公钜卿,来游其间,必有歌咏,以记其胜”。

又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吉州窑,昔有五窑:五窑中唯舒姓者颇佳。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舒娇,尤善陶。其护瓮诸色几与哥窑等价。”吉州窑瓷器走天下,成为古代皇室和欧洲、中东各国王室贵族的掌上明珠。产品盛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各国。瓷业的兴盛,又带动了商业、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时商贾云集、樯桅林立、车辐辘辏,成为江南重要商埠和都会。然永和这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曾经闻过景德镇之名,如今却鲜为人知。只是民间流传“先有永和窑,后有景德镇”。

明代徐霞客16371月,江左望永和。据《徐霞客游记》:“十九日,黎明时出发。走过十里,又循西岩山的南麓而行……就见赣江从南面流来,这里是拢洋汇入赣江处。又走二里,到达张家渡,于是搭乘一叶扁舟顺流北下。行十里,有个集市位于江左岸,叫永和。”就是这个集市永和,吉州窑代表中国古代南方最著名民间瓷窑而闻名遐迩,而庐陵文化更是江右文化的代表。这里勤劳而智慧的先人,不仅在陶瓷制作技术和工艺上,走在时代前列,达到了最高水平,而且在志士官场与文学创作、史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充分显示了物化天宝、人杰地灵之非凡的才智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赢得了吉安“金庐陵”“江南望郡”的美誉。

瓷器是我国古代智慧与伟大发明之一。千百看来,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辛勤劳动与独特智能创造了历史悠久而又盛誉卓著的我国制瓷工艺文化。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历史记载成了帝王将相的家谱,而社会物质文化创造者的劳动人民,他们的杰出创造发明,则多被淹没无阐。因此,一部源远流长的中国陶瓷史,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制瓷工匠的史迹记录却寥寥无几。而极少数著名制瓷艺师竟使幸得有史迹流传下来的,也多是一鳞半爪,语焉不洋。

舒翁和舒娇父女是宋代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永和镇人,他俩都是北宋末至南宋初年吉州窑制瓷名家。宋代永和至少有5家著名窑场,舒窑在尹家窑山附近。舒窑虽说不是官窑,作为民窑,舒家窑在当时极负盛名。

吉州永和镇自唐代即产瓷器,制品以黑釉为主。宋代永和有5家代表窑场,但以舒窑最有名。舒翁擅长瓷塑,他饶制的瓷玩具最受人喜爱。舒娇精工制陶技艺,热爱制陶事业,拥有了在胎釉配置等这些方面的出众才华。舒娇平时会去刻画几个小件上的花鸟小兽,天然的禀赋使她在书画刻绘上独树一帜。舒娇闲时喜欢呆在藏房,看看前朝的“瓷书”。家里的书屋收得各类古物摆件,甚至并得残品的寓意。舒娇富具观考智慧,赏识自汉至宋的上品,还特喜欢笔墨考纹图案。舒娇亲历考察了各类市场,兼容并蓄深造南北技艺,赢得了宋代多轮赛事美名,也多次得朝廷的接见与嘉奖。

舒氏父女就象杨柳温情垂范,被岁月的风亲吻着不断灵动,不知是杨痴了,还是柳醉了。那种春风得意的能匠契合,与飘逸的云,遥相呼应光大瓷业。人们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那往往是努力的人剩下来的。直到有一天,舒娇象往常一样静坐在干调釉活儿上,突然,似乎有个声音在暗示什么,她抬头寻迹,竟遇见是面前的一阵清风,将她竹匾里的用来描绘的一片桑叶吹落到了刚上完底釉的碗中。未干的釉水将它牢牢吸附在碗心,舒娇眉开一笑,计上心来。桑槐苑里的一叶桑,成就了她的木叶盏。父女俩的黑釉,木叶纹剪纸贴花彩绘品种,在宋陶瓷中独树一帜,成为了传世珍品,木叶天目盏更是被列为国宝。

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是如何喜爱吉州窑的产品,只知道流传国内外的吉州窑陶器幸存下来的真品,都当作“国宝”珍藏着;考古专家寻得一块半片有价值的残片,便兴奋不已。在数百年的制作中,“耕且陶焉”的农民和工匠,把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未来的向往,都倾注在自己的产品中,把沉粘的陶土变成了一件件形态万千的生活器具和工艺品,使本无生命的陶瓷显得那么有生命活力,有生活情趣。

所谓真正的强者,不是压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压倒。永和吉州窑瓷器所经历的每一次挫折,都会在灵魂深处种下坚韧的种子。元代停烧的永和镇吉州窑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感召下焕发青春。1982年,当地成立了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陶瓷厂,随后窑场遗风重现,相继建立了吉州窑博物馆、茶瓷博物馆、非遗传承研学馆、清舍陶吧。复现了与之相匹配的历史名人文化。诸如,有为纪念苏东坡和黄庭坚这两位大诗人而建的讲经台,也叫丞相读书台;有欧阳珣纪念馆;有南宋文坛上的“掌制手”、政坛上的“太平宰相”、历史上推广活字印刷术的“第一人”的周必大纪念馆;有为展示历代名人游历吉州窑时所留下的诗词歌赋而立的碑林和为了纪念吉州窑的陶工代表舒翁、舒娇父女而建的舒翁轩等等。另外,有为展现吉州窑在宋元时期的辉煌而复原了的一条宋街。这里现在开辟成为了了国家旅游4A级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永和吉州窑的陶瓷烧制工艺得到继承。现代有很多热爱陶瓷热爱吉州窑的匠人们都在致力于复原吉州窑制瓷工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吉州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宝泥坊的主人刘品三。现在看到的这些吉州窑精品中就有他的部分杰作。刘先生已经80岁高龄,原江西省研究中心研究员,潜心研究吉州窑瓷器40余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的女儿刘小玉留学日本八年,获得文化遗产保存学博士学位,他们父女两可以称得上是当代的舒翁舒娇。房内所展示的是当代吉州窑的一些精美瓷器。这些年,新的陶冶坊在这里落户,吉州窑的名贵瓷器遂得以恢复研发与生产。现有两座吉州窑现代传承瓷场。环秀轩、是吉安本地企业家刘文龙先生的私人陶瓷展示区,里面陈列着吉州窑的精美陶瓷。

“窑傍镇而旺,镇因窑而兴”。昔日的“三市六街”早已成为过去,如今随着吉州窑核心景区、农业观光区、陶瓷产业文化创意区“三大区块”的全面建成,吉州窑5A级景区的创建,永和的面貌也掀开了新的篇章。

今我以诗《赞吉州窑瓷器之花》。

婆娑瓷器叶开红,目盏天南适性通。

机遇先陪云木伴,恰逢舒展玉花衷。

一身正气泡陶种,满腹经纶变幻盅。

 

日月高头攀萃色,丹心叩首笑丛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