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永和吉州窑寻古烁今

(2022-03-31 23:16:52)
分类: 旅游天地

(散文)永和吉州窑寻古烁今

|01一线

永和镇地处吉安县中部,赣江中游西岸,禾水河南岸,与吉州城仅赣江之隔。大概在东汉(136年间)取“永远祥和之意”,人们称此地为永和。

永和是个具有两千两百三十多年历史的文明史。古属东夷,也称干越之地。夏、商、周代时干越为扬州西南境。东周(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越、楚、秦,属九江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置庐陵县,秦至西汉为庐陵县境,属九江郡。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楚、汉争霸时,英布为九江王,庐陵县属九江王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颍阴侯灌婴渡江平定楚地后,析九江郡地,设立豫章郡,郡领18县,庐陵县属豫章郡。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豫章郡为九江郡,改庐陵县为桓亭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桓亭县复名庐陵县。东汉永和五年(140年),复豫章郡,庐陵县复属豫章郡。东汉初平二年(191年),析豫章郡地始设庐陵郡,庐陵县改名西昌县,县属庐陵郡(郡、县同治),自始至隋初均置庐陵郡。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攻破严白虎等事变后,分庐陵县置,属庐陵郡,治所即今江西吉安县东南永和镇。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割庐陵县置西昌县,西昌(今泰和)县为庐陵郡治,永和地属西昌。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国吴时析西昌置东昌县,治所今吉安县永和镇,属庐陵郡。吴末属安丰县,直至晋后南朝没有什么变化。隋开皇十一年(591)废庐陵郡,改置为吉州。唐武德五年(622)复置东昌县,属南平州。八年(625)又废东昌县,属太和县;唐至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庐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复改为吉州,属泰和县,宋元丰间(公元1078—1085年)再复东昌县,直至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吉州路,元贞元年(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东昌县归属庐陵(吉安)县。可见从隋至元初均有吉州之称。永和是本地地名,东昌是县名。永和镇经清代至民国初年以后属吉安县。

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位于江西省中部,西接湖南省,揽罗霄山脉中段,赣江中游,据富饶的吉泰盆地,是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之一。吉安,三面环山,北向开阔,遍布丘陵溪流沃野,水沛林茂,四季分明,适合稻豆油耕种和人类居住。永和的快速发展起源于战国时期,庐陵吉泰盆地自古以“江南粮仓”闻名。“金庐陵”是对吉安古代农耕文明的赞。“金”是比喻金灿灿的稻谷。这里早期初步形成柴草市。至东汉末年孙策置东昌县治所于此而开埠。南齐朝,又辟为焦度将军(封东昌县子,东宫直阁将军)的封邑。唐开元年间建本觉寺、唐天复年间建智度等寺。唐末五代,“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置“柴草市”。

吉安之北有禾山,是永新、莲花、安福的界山,禾山在唐代领导过罗霄山脉中部山岭,旧史称禾山五百里,连接郴衡,这也与今天的井冈山五百里说法一致。禾山产嘉禾,嘉禾又称太禾,泰和,以之名县,唐代泰和县一统永新、莲花、遂川、宁冈、万安。几条河流由罗霄山脉分源,东流入赣江,西流进洣水。这五百里井冈,井冈山也在统率千山万壑,细想起来,这是恢复其远古历史地位。

自唐、五代至宋、明、清,庐陵吉州吉安的丘陵,山地垦殖面积不断扩大,“自邑以及郊,自郊以及野,峻岩重谷,昔人足迹所未至者,今皆为膏腴之壤。(曾安止《禾谱》序)。草市,柴草市指稍具规模者,但尚未发展成为镇市的民间交易市场。始见于东晋,然而它的蓬勃发展及在五代十国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早已没有人在这里从事这些交易,但有的名字却沿用至今。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九国不仅战乱较少,而且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随着人口的大量南移而获得了南北经济技术大交流的罕见机缘。在这个时期,吉州(庐陵)太和(今泰和)县的龙泉场和万安镇,皆因地产木材而置镇。古代,水路运输一直是我国运输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南方,镇市多兴起于便于货物集散的通航河道的沿岸。因地当要津,为商旅必经之地。

吉安有“金庐陵”“江南望郡”“江南福地”“此地风光半苏州”美誉。这里的“金庐陵”除了因“江南粮仓”得名以外。“金”不但比喻金灿灿的稻谷,更是延续了境内永和吉州窑的辉煌的耕陶文明。

永和吉州窑,它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末,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南宋庆元四年,永和邑人宋代丞相周必大《辅顺庙记》:“皇朝景德中,瓷窑始置官吏,为永和镇。秀民大家,陶埏者半之,无高城深池……窑焰竟日夜……”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吉州窑,昔有五窑:五窑中唯舒姓者颇佳。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舒娇,尤善陶。其护瓮诸色几与哥窑等价。”吉州窑瓷器走天下,成为古代皇室和欧洲、中东各国王室贵族的掌上明珠。产品盛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各国。

永和因地处古代中原至岭南交通要道赣江水道之畔。因瓷业的兴盛,带动了商业、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时商贾云集、樯桅林立、车辐辘辏,成为江南重要商埠和“舟东一大都会”“实西南之一都会也”。据明《东昌志》载:“谈庐陵之盛,萃于永和。”遂与广东佛山、湖北武昌齐名为“天下三镇”,形成了上市、中市、下市“三市”,瓷器街、米行街、莲池街、锡器街、柴草街、鸳鸯街“六街”。

永和这座千年古镇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然世间多闻过景德镇之名,对此却鲜为人知。只是民间流传“先有永和窑,后有景德镇”。

永和古镇因陶瓷业的兴盛而日渐繁荣。境内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吉州窑是中国古代黑釉釉瓷生产中心之一。所产瓷器种类繁多,已发现的瓷形有120余种。按胎釉可分为青釉瓷、乳白釉瓷、绿釉瓷、黑釉瓷、彩绘瓷、雕塑瓷和玻璃器等。永和本地人舒翁和舒娇父女俩的黑釉,木叶纹剪纸贴花彩绘品种,在宋陶瓷中独树一帜,成为了传世珍品,木叶天目盏更是被列为国宝。他俩都是北宋末至南宋初年吉州窑制瓷名家。吉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推动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积累制作技艺作出了巨大成就。

据《东昌志》记载,永和镇唐开匡仙祠,宋建丞相府。宋时,永和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七十二条花街”。“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六街市连廒峻宇,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宴舞,读书台士大夫谈今古。名公钜卿,来游其间,必有歌咏,以记其胜”,呈现出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荣景象。永和镇唐宋年间是那样的热闹与繁华。当年,对岸的吉州城曾给北归的苏东坡留下了此地风光半苏州的赞叹。

永和镇内主要积累有本觉寺塔(飞来塔)、南唐清都观、宋代吉州窑遗址、东昌井、金钱池、莲池街、东坡井、凤冈精舍、周必大遗址、绿野坊、智度寺、秀水沟等。一些名胜古迹历数千年,天灾兵祸,多已湮没,有的仅存遗迹。

现探测有二十四个如冈似阜的古窑包错落有致镶嵌在镇上的田野上,向人们展示古镇昔日的辉煌。古瓷片、窑具还俯拾皆是,一条条用阻坛和窑砖铺成各种图案的长街古巷,纵横交错,依旧保留了古瓷城的风貌。

唐代的本觉寺塔见证了永和古镇和吉州窑曾经空前的盛况。本觉寺塔屹立于永和西南吉州窑的中心,东临永和街市,从南到北有天足岭、本觉寺岭、屋后岭、官家塘、窑岭等名窑呈拱月形环绕;周边有本觉寺、宝寿寺、慧灯寺、智度寺、清都观、辅顺庙、普济庵等寺观庙庵;金钱池、金凤桥、读书台、讲经台等名胜点缀其间,构成一道道靓丽的瓷都风景。

本觉寺塔巍峨高耸,古朴典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借着永和镇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来此浏览观光。北宋文学家苏轼和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等名士,都曾登临本觉寺塔赋诗抒怀。本觉寺塔对研究永和古镇历史文化,吉州窑陶瓷文化和宗教文化极具宝贵的文物价值。如今,本觉寺塔焕然生辉,为永和镇吉州窑遗址平添一道古朴亮丽的风景,吸引着大批的海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游览。

永和镇人才辈出,人文底蕴深厚,素有“古庐陵,吉州天华物宝城;老东昌,永和人杰地灵群”。“东昌府人才辈出通四海,吉州窑陶瓷名扬贯九州。”南唐时,永和古镇境内村落欧桂里系欧阳修的祖籍地,因该村落有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叔祖父欧阳仪、父亲欧阳晔接连考中进士,而把永和古镇所在的乡改名为“儒林乡”。特别是自宋以来,这里不仅闪烁万家灯火,汇集八方商贾,而且是“文墨之邦”。自古有状元肖时中,胡荃。据不完全统计,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永和镇考中进士人数有27人。北宋欧阳珣、南宋周必大、欧阳守道等历史名人盛名远播。永和隶属井冈山下的革命根据地,诞生了5名共和国将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永和人民为民族独立、祖国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牺牲的有姓名的烈士有439人。

永和镇,中国古代南方最著名民间瓷窑吉州窑闻名遐迩。1637115日,徐霞客江左望永和。这座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是江右庐陵文化的代表。就是这个集市永和,这里勤劳而智慧的先人,不仅在陶瓷制作技术和工艺上,走在时代前列,达到了最高水平,而且在志士官场与文学创作、史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充分显示了物化天宝、人杰地灵之非凡的才智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赢得了吉安“金庐陵”“江南望郡”的美誉。

永和镇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感召下焕发青春。1982年,当地成立了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陶瓷厂,后来转为瓷器作坊群,吉州窑的名贵瓷器遂得以恢复研发与生产。有的仿古瓷、陈设瓷甚至相继进入了美、英、法、日等国。2012年起,吉安倾力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庐陵、陶瓷、宗教古镇文化。

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是如何喜爱吉州窑的产品,只知道流传国内外的吉州窑陶器幸存下来的真品,都当作“国宝”珍藏着;考古专家寻得一块半片有价值的残片,便兴奋不已。在数百年的制作中,“耕且陶焉”的农民和工匠,把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未来的向往,都倾注在自己的产品中,把沉粘的陶土变成了一件件形态万千的生活器具和工艺品,使本无生命的陶瓷显得那么有生命活力,有生活情趣。

现古镇除了保存完好的24座古窑包遗址和明清建筑117栋建筑以外,还留下了诸如苏轼、黄庭坚、杨万里等历代名人在此游历、讲习、会友留下的许多诗词歌赋、遗迹名胜等,对于研究历史、科学和文化有着极高艺术价值。

目前,打造的吉州窑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集中展示庐陵文化和陶瓷文化,是集文化、旅游、休闲、考古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景区。陶瓷文化展示区,包括博物馆、文化广场、观演戏台、古村落等,展现了千年吉州窑陶瓷历史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旅游购物商贸区,主要是东昌路仿宋古街,游客可以在此休闲购物;遗址保护核心区,即遗址公园,由考古研究中心、陶艺展示中心、观光休闲中心组成,还原了吉州窑千年窑火的兴盛,再现古代陶瓷制作、煅烧的工艺,并设有游客手工作坊,供游客参与体验制作陶瓷。

2019年以来,伴随着吉安旅游业,千年吉州窑瓷器业、古庐陵吉州文化和永和饮食三大支柱产业迅速恢复而兴起。现吉州窑遗址公园成为了乡人津津乐道的宝贵旅游资源。

我每次回到家乡永和,吉州窑遗址公园宝地的瓷器国魂总给我震撼。如今,古镇的发展变化着实让我惊叹。应此景,作此诗以慰我心。

华夏釉陶誉载天,吉安木叶赋瓷延。

宋时工匠聘舒匾,今世泥师兆舜篇。

四海领骚南国第,五州风景永和宣。

桑田伊甸山河美,唱遍江湖笑傲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