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县永和镇千古吉州窑探古游记
(2019-04-15 23:09:36)分类: 个人诗文 |
吉安县永和镇千古吉州窑探古游记
文|01一线
4月13日,恰逢周六,作为当地诗词学会一员,我有幸应邀参加“美丽中国•锦绣庐陵”2019年吉安县吉州窑谷雨诗茶会并游园活动。
根据活动安排,上午,大家聚在永和窑尚房大厅观赏了诗词歌吟、吉州窑茶艺展示、国学经典礼乐展示和现代音乐舞蹈等节目表演。下午,开始了永和镇千古吉州窑游园活动。
我作为永和本地人,曾在镇上完成了中学学业,但对家乡瓷业有过的辉煌发达的事迹还只是在念大学时有听说。后来,几度返乡路经市镇,但多半是匆匆而过。对吉州窑的了解多半是陪同友人在此走马观花,或从历史书籍和网络媒体上读到过一些知识。这次听吉安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刘远春老师说,他曾有过一段文物保护工作的经历,并在永和镇吉州窑考察过一段时间,对吉州窑还算知之较多。为此,我建议本会的同志一道跟随刘远春老师去探寻吉州窑的古老经典遗迹。
吉州窑遗址地处吉安县东南隅永和镇,滨临赣江中游西岸,上溯赣州,下达南昌,浅山丛林绵亘数十里。距吉安县城十三公里。2001年6月25日,吉州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吉州窑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集文化、旅游、休闲、考古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景区,占地面积 280万平方米。景区依托现存的吉州窑遗址资源,以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庐陵文化、陶瓷文化、宗教文化和古镇文化为宗旨,秉承“保护第一,利用第二”的原则,坚持大遗址保护和基础开发。景区建设过程中,吉安县充分挖掘吉州窑陶瓷的历史文化内涵,开辟了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等一批旅游设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1980年10月)首次发掘开发至今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亿多元。现景点级别 AAAA,由商贸区(东昌路宋街)、陶瓷文化展示区(包括吉州窑博物馆、文化广场、观演戏台、古村落等)和吉州窑遗址公园(包括陶苑、陶冶坊、清都观、舒翁轩、环秀轩、本觉寺塔、龙窑等)三大主题区域组成。目前,吉州窑对外开放时间 8:00—17:00,乘吉安县城401路公交车10公里直达景区。从吉安市中心城区乘公交101路到达县城转,或从吉安火车站乘102路内环转83路,全程约29.3公里。自驾游从赣粤高速公路吉安段各互通口下,朱北公路可直达吉州窑遗址公园。
旅游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陶瓷文化展示区的吉州窑博物馆。在展厅总览台前,听解说员和刘远春老师讲述了吉州窑的兴衰历史,目睹了江南瓷韵。
东汉末年东昌县治地永和镇属吉州管辖,故名为“吉州窑”,又称为“东昌窑”、“永和窑”,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创烧于晚唐,而衰于元末,据《景德镇陶录》记载:“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时出吉州”;“先有吉州,后有饶州(景德镇)”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窑场,其产品种类繁多,风格多样,以黑釉瓷和彩绘瓷最负盛名,行销国内外。黑釉瓷中木叶天目、剪纸贴花、窑变釉纹等产品更是器走天下、誉满世界,被日、韩、美、英及东南亚各国列为国家级文物收藏。现存的吉州窑遗址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窑遗址群之一,遗址遗存废窑堆积24处,窑包总面积8万平方米,堆积为87万立方米,在永和镇西侧约2公里长、1公里宽的范围内,今永和镇仍残存着一条条匣钵和窑砖铺砌的长街古道,这一带就是古“东昌”县县城的所在地。
吉州窑为何到元末停烧?至今仍是一个中国文化史千古之谜,疑案重重。《景德镇陶录》云:“永和昔有五窑。”后来这五个有名望的瓷窑全都倒塌,遗留下了24处堆积物,当地人称之为“窑岭”。对“窑岭”,后人有过真切的记述:“吾乡永和,有宋之名镇也。地脉自娑山扶舆磅礴而来,至此为一大停蓄,宋时曾置陶场于此,所出陶器皆极古雅,今虽久废,人亦时有掘得者,而废窑则累累然罗列其地,如山,如阜,如冈,如陵,不知者多误为邱阜焉。”(见永和窑岭《曾氏族谱》)六街三市(即莲池街、锡器街、瓷器街、茅草街、米市街、鸳鸯街,上市、中市、下市),72条花街,现在仅仅还有两条街残存。有人认为吉州窑停烧,一则是窑场附近没有瓷土可取;二则是尹家、窑门村旁那口老的画水塘水质变坏,画不上釉彩。也有人说吉州窑停烧期间,正值金兵南下进犯,金军渡江南侵,沿途掠夺烧杀,几次经过吉州。永和在吉州上游赣江之畔,亦未能幸免,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窑工要躲避拉丁抓夫之害,有的只好弃窑逃散。“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是此情的写照。还有一种说法是文天祥带兵抗金,窑工投戎从军。但据资料查阅。除了明代手抄本《东昌志》外,《景德镇陶录》(简称《陶录》)记云:“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后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今景德镇窑工,故多永和人。”用科学的尺度来衡量,这个记载可靠性也不一定准确。瓷土人窑后能否烧制成为玉?未必。即使烧成了玉,为何要害怕,甚至害怕到封窑逃走的地步呢?何况,这事也还属于传说。以上几点,仅仅只能作一个方面的参考旁证。因此,吉州窑停烧衰败,究竟是什么原因?尚且是个谜。
在古窑瓷器业艺术各展厅,我们看到的产品有青釉、乳白、黑釉、彩绘、绿釉和黄釉等釉瓷。器型120 余种。从造型、纹样、釉色到烧造工艺,风格各异。彩绘笔法娴熟,生动活泼,富于民间生活气息。黑釉瓷运用复杂的窑变技巧,纹饰绚丽多彩,清新雅致,剪纸贴花更别开生面,在中国陶瓷史上诚可谓独树一帜。瓷业的兴旺带来了市镇的繁荣,商客络绎不绝,当年曾出现了“辟坊巷六街三市”的繁荣景色。“百尺层楼万余家”,“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宴舞”,便是当时永和镇的真实写照。
从吉州窑博物馆出来,我们来到吉州窑遗址公园本觉寺塔下附近的两座龙窑遗址前,搜寻千年古窑的先民智慧。
据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吉州窑遗址遭到盗掘破坏。1937年,英国人仆蓝柯司东,通过对在遗址上发现的一件细碎纹青瓷片的装饰技法和纹样研究,推定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釉凤首壶是吉州窑的产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何国维于1953年首启新时代的吉州窑研究,对吉州窑的分布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并画有第一张吉州窑窑址分布图。解放初期,故宫博物院、江西省的段从光、饶惠元先生又先后进行过多次调查。 1974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吉州窑遗址进行过小型试掘,发现吉州窑的宋代文化层直接叠压在五代文化层上。1980—1981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对吉州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重点揭露了窑床和作坊各1处。1998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队进行发掘吉州窑遗址,总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清理龙窑窑炉遗迹1座,作坊遗迹1处,出土瓷器3万余件(片)和大量窑具。2006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吉州窑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试掘,采用航空遥感考古技术,对吉州窑遗址进行探查。2008年,为支持吉安县永和堤除险加固工程的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吉安县博物馆的配合下于同年2至6月对永和改线段工程所涉及的吉州窑遗址外围边缘进行了考古发掘。2012年,根据《吉州窑遗址保护规划》,对东昌路路面进行维修改造,恢复原青石板路面,并同步进行街道管网改造。当年,吉州窑遗址考古发掘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其中,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安县博物馆、吉安市博物馆会同南开大学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与博物馆学系分别对吉州窑遗址中的老陶瓷厂遗址、尹家岭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现考古吉州窑存遗址有废窑24处,即窑岭、茅庵岭、牛牯岭、后背岭、窑门岭、官家塘岭、屋后岭、猪婆石岭、蒋家岭、七眼塘岭、松树岭、曹门岭、乱葬戈岭、尹家山岭、本觉寺岭、上蒋岭、讲经台岭、曾家岭、斜家岭、枫树岭、拓树岭、自家岭、天足岭、下瓦窑岭等。这些像一个个小山岗,延绵近两公里,人们称之窑岭。吉州窑遗址出土各类瓷器和窑具标本达4503件,从用途上分,有瓷窑产品、窑具、工具和生活用品;从质地分,有瓷器、陶器、铁器、铜器等,瓷器标本的数量占绝大多数,其中不少标青釉瓷、青白釉瓷、白釉瓷、绿釉瓷、黑釉瓷、彩绘瓷、雕塑瓷的。以及在大量瓷器标本中有少量酱釉乳钉罐残片,其胎色呈灰色,口沿或外腹施酱釉,颈部装饰一周白釉乳钉纹,与江西南部赣州七里镇窑出土的酱釉乳钉罐类同。所烧瓷器种类繁多,釉色齐全,纹饰精美。集南、北各民窑之大成,兼具陕西耀州窑、河北定窑和磁州窑、浙江龙泉窑、福建建窑和江西景德镇窑等窑系的风格特点,也是元至明清著名官窑景德镇瓷都烧瓷技艺的重要源头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研究中国陶瓷制造工艺、陶瓷业发展史、瓷城永和镇的历史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史都具有重大价值。
1950年,调查发掘共发现严和店、轧花沟、东沟、陈家沟等处窑址。产品以耀州窑系青釉瓷器和钧窑瓷器两大类为主。考古出土的瓷器,分青釉、青白釉、白釉、黑釉、绿釉等,其中有器形硕大的青白釉褐色点彩狮形香炉、绿釉剔花瓶罐、黄釉玉壶春瓶、印花绿釉碗及牛头印模。至今对吉州窑遗址23处废窑堆积逐个进行调查和小型探沟试掘,共开探方、探沟24个,揭露面积2191平方米。为研究吉州窑历史提供了丰富资料,基本廓清笼罩在吉州窑上的迷雾,初步解决了有关吉州窑的一些学术问题。研究证明吉州窑综合性瓷窑,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族艺术色彩。所烧瓷器种类多、釉色全,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80余处制瓷作坊遗迹之间,互相存在叠压打破关系,平面布局清楚,功能明了,分属宋代、元代、明代等不同时期,为研究南宋、元代吉州窑的制瓷工艺流程提供了重要资料,深化了吉州窑的制瓷文化内涵。吉州窑遗址不少新的器形、纹饰填补了以往吉州窑考古资料的空白,为了解吉州窑的瓷器品种、分期断代提供了有力支撑。吉州窑窑炉遗迹的发现为研究吉州窑的生产流程、窑炉砌造技术提供了新资料。通过发掘和研究,进一步探明了吉州窑遗址的分布范围,明代中晚期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明清时期吉安地区的人居环境、村落布局、建筑形式以及生存状况,对了解和复原古代吉安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风俗习惯乃至思想意识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丰富了庐陵文化。
舒翁作为吉州窑当时瓷塑技艺的一代高手和出类拔萃的制瓷大师、宋代著名的民间陶瓷家,舒娇从父学艺,瓷塑技术一亚其父。父女为中国瓷塑工艺一代名家。舒翁、舒娇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父女俩名重一时,遐尔并闻。
据《庐陵其志》引宋代欧阳佚《杂著》、清唐秉均《文房肆考》和蓝浦《景德镇陶录》等考证,北宋末至南宋初年,永和的5家窑场,以舒窑最有名。制品以白铀和黑釉为主。蓝浦《景德镇陶录》载:“吉州窑,昔有五窑,五窑中唯舒姓者颇佳。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舒娇,尤善陶。其护瓮诸色几与哥窑等价。”还赞誉其制瓷造诣当在舒翁之上。舒娇是我国陶瓷史上见见于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女制瓷名家。1980年,在吉安水和镇尹家山窑发现一件压印“舒家记”铭款的瓷枕残片,由此推测舒家窑当在尹家窑山附近。
作为唐宋时期江南地区著名的的综合性瓷窑,吉州窑瓷器融合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庐陵文化是指以庐陵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吉安市十余县(区)的区域性文化。庐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铜文化,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庐陵府不但考取进士三千和状元二十一,而且在明代建文二年(1400年)的庚辰科和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中鼎甲3人均为吉安人,这种“团体双连冠”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因而吉安有“一门六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的美誉。
永和古镇曾经不仅闪烁万家灯火,汇集八方商贾,而且还是“文墨之邦”。宋时商贾云集、樯桅林立、车辐辘辏,成为“舟东一大都会”成就了古庐陵“江南望郡”之美誉。对于永和镇昔日的繁荣,明初永乐年间的《东昌志》称:“异时谈吉安之盛,萃于庐陵,故庐陵为郡之望;谈庐陵之盛,萃于永和,故永和为天下三镇(注:当时另两大镇指佛山和汉口镇)之一。”自古以来,永和籍的仁人志士不胜枚举。南宋三朝宰相、文学家周必大,因“不善阿谀逢迎,没有附和权贵”,深得孝宗皇帝的器重,曾委托他辅佐过光宗、宁宗皇帝。晚年定居故里,著《平园集》200卷。自学成才的南宋教育家进士出身的欧阳守道学识渊博,先后受聘于吉州白鹭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培育了许多人才,南宋状元宰相、民族英雄、文学家文天祥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还有坚持抗金的名臣欧阳珣等许多名人志士。永和还是南宋文天祥的故乡。
永和的山山水水和因发达的制瓷业是许多文化名人游历之地,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基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大书法家和诗人黄庭坚、“诚斋体”创立者杨万里、民族英雄文天祥以及胡铨、刘辰翁、解缙、罗洪先、王守仁等,或于此访友、或于此览胜、或于此讲学、或于此小住,留下不少诗文和遗迹。
永和镇的名胜古迹甚多。据永和镇肖家村的《萧氏族谱》记载,根据永和古迹图所标识的宋代古街道和名胜古迹共有65处,而亭台楼阁、祠宗寺塔等名胜古迹达40余处。其中,最著名的名胜古迹有15处,称为“东昌十五景”,分别为凤冈精舍、丞相读书台、欧阳监丞祠、柳监镇祠、本觉寺塔、清都观台、秀水沟、东坡井、佛姥墓、绿野坊、金钱池、金凤桥、莲池街、秋月寒江亭和辅顺庙。“东昌十五景”一景一段历史,一桩故事,累被文人吟咏。“苏黄台”是苏东坡、黄庭坚讲经论道的地方;“明秀楼”有宰相周必大的诗咏;“金钱池”有状元罗洪先的诗咏;“东坡井”表苏东坡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他在这里小住,为观题名,在这里会见了农学家曾安止,曾为其所著《禾谱》补写了农具图,作《秧马歌》。永和,一个撮尔之镇,竟能在历史文化长河中与上郡昌邑声名媲美,除了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商业发达之外,还有众多的文化仕杰充驰期间,歌以咏志,物化历史,其奥秘大概如此。
如今古迹名胜历数百年,天灾兵祸,这些景观大多数已经荡然无存,有的仅存遗迹。如今,很多外来的游人前往永和镇一睹吉州窑遗址的风采。只有24个吉州窑遗址等,如冈似阜的古窑包错落有致相嵌在镇旁的田野上,用万古不化的语言向人们展示古镇昔日的辉煌。在“东昌十五景”中,清都观和本觉寺塔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都观位于永和镇桐木桥村,创建于南唐年间,而“清都观”三字为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春,66岁的苏东坡游永和镇时的手书。而位于永和窑岭耸立其间的本觉寺塔建于唐开元年间,塔高36米,砖木结构,八面九层,第一层至第五层中空,有螺旋台阶拾级而上。该塔成为永和古镇的标志性古建筑物之一。
吉安古庐陵文化不能失忆,物产不能失传。吉州窑,我国瓷苑中这朵璀璨夺目的奇葩在当地重现。1982年,吉安县在永和镇相继成立了“吉州古陶瓷研究所”和“吉州陶瓷厂”,熄灭了600多年的吉州窑火重新燃旺,名贵瓷品已逐步恢复生产,其中木叶天目盏经与国家陶瓷研究所合作科研攻关,终于破解千古之谜,其制造工艺于1985年在吉安县通过了国家级鉴定。目前,他们生产的仿古陶瓷品,已远销美国、加拿大、瑞士、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和中国香港。吉州窑遗址也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宣传和利用千年吉州古窑,开发旅游资源,弘扬庐陵文化,吉安县正加紧吉州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近几年来,永和依照古镇的独特风貌,着力建设小城镇,规划了古城区、名胜古迹旅游区和新城开发区,先后改造了18公里敦(厚)锦(源)油路,兴建了仿宋古色一条街,创办了锦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使遐迩闻名的江南古镇倍增秀色。如今的永和古镇,既保持着古风古韵的无穷魅力,又展现出青春焕发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