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2021-03-08 06:41:12)
标签:

转载

连江含光禅寺,位于敖江南岸的江南乡下斗门村。因村后秀丽的山峰,状如斗,称斗门山,故山上禅寺又称斗门寺。斗门山地处县城东面,含光禅寺的含光,即衔光的谐音,有衔来阳光之意。每当旭日东升,含光禅寺便迎来第一缕阳光。离含光寺东北面百米远的斗门山巅,建有一座红砖垒砌八角七层楼阁式的含光塔,它可与河南济湖县726米高的延庆寺舍利塔相媲美。彻夜通明的塔灯和几根光束,把偌大的县城装点得金碧辉煌。古往今来,它是连江县标志性建筑之一。
含光寺,距县城5公里。含光寺掩映在绿树丛中,环境十分清幽。一条公路直通寺门口,善男信女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寺左前方近在咫尺有一棵重阳树,高大挺拔,枝叶遮天蔽日,系乡贤明朝兵部尚书吴文华手植,被冠名为尚书树。相传,这位尚书晚年辞官归故里,重修了含光塔,募建了含光寺,手植寺前重阳树。如今,三者成了斗门山三大亮丽的风景。
含光寺占地面积50多亩,总建筑面积1103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依山而筑,后几经兴废。其间,清乾隆辛酉年(1741年)和民国乙卯年(1915年)两度重修,建筑面积243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四扇三间,单层石木结构。前座天王殿,供奉弥勒佛;中座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柱镌含在名山开佛阁,光从法雨惠人寰”“静观甘露年年盛,斜栽重阳岁岁春的楹联;后座大士殿,供奉观音菩萨。1978年,当地信众又集资捐建双层建筑面积180平方米的斋房、寮房等。三殿堂分布在同一条中轴线上,错落有致。均以石头砌基,四周围以风火墙,灰瓦盖顶。近年又募建新大雄宝殿780平方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寺不在大,有佛则灵。它虽然规模不算最大,但香火鼎盛,是连江200多个寺院中最知名的寺院之一。198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斗门山是一处风景区。敖江碧水萦绕脚下,沈海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似玉带飘然而过,含光宝塔如利剑刺破苍穹,加上含光寺晨钟暮鼓,佛灯长明,香火鼎盛,乃一方福祉吉祥之地。每逢九九重阳登高日,乡贤名士、八方游客慕名而至,一睹风采。品读含光寺内珍存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碣碑及现代新勒石碑墨宝,仿佛在品读一部古往今来厚重的史书。斗门山成了观光旅游雅集之胜地。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含光塔又名斗门塔,依敖江而建,耸立于连江县城东之斗门山上,距县城约3公里。此塔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屹立山巅,眺望风邑,为连江县治标志。塔下坐落着含光寺,寺门楹上挂有一诗匾:“橹声过寺潮初上,塔影横江月正来”,自古为游人所传唱。春江花月,塔影横斜,橹声伊哑,风物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游人亦可从诗中体会到塔区四周的山水景色。
含光塔属八角七层楼阁式红砖架构,高252米。第一层高4米,往上逐层缩减,塔内花岗石三角形石阶,绕塔轴中心盘旋而上,各层设门槛,含光塔除基座、翘角用花岗.石外,佛龛、塔檐出拱均以红砖砌造。据国家文物专家考证,楼阁式红砖砌造的古塔,在全国现仅存二座,对研究古塔建筑艺术富有价值。目前是福建省重点的省级保护文物。
1986
年连江县建设局勘测,塔身向东南倾斜10.20度,有倒塌危险。1987年福建省文化厅、县财政联合拨款对古塔全面维修。塔身东南基座用混凝土加固,更换翘角挑起,嵌补塔身裂缝,外表以水泥粉刷,顶层加一道圈木棵,塔顶加浇10厘米厚钢筋混凝土防水层和加高葫芦形塔刹等,全塔高度已达2687米。在塔基外围,砌两道宽4米的花岗石护坡,四周地面铺设方整块石,镶上石栏杆,塔身也安避雷针,以防雷击。整修后的含光塔美轮美奂,焕然一新,1988年重阳节已重新向游人开放。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转载]◇行走八闽~连江印象(五)含光寺与含光塔

 

■延伸阅读:含光塔与含光寺

含光塔,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高 25米,每一层高度均不同,第一层最高达4米,越往上高度越低。塔内三角形花岗岩石梯,围绕塔的中轴旋转攀升,每层均筑有石槛。塔内涂有白灰,所用建筑材料除塔基、塔阶、塔槛为花岗石材料外,其余的墙、檐皆为红砖建造。据史料记载,塔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自建成以来,便成为连江县治的标志。登临塔顶,东望同三高速公路汽车往来穿梭,南视群山连绵峰峦叠嶂,西瞰凤城繁华人稠楼高,北看敖江如黛蜿蜒曲折。据古建筑专家研究考据,目前全国仅存两座楼阁式红砖古塔,含光塔为其中之一,可见其在中国古建筑史上之重要地位。
沿山间石级回旋而下,步十余米,在含光塔下方有一座含光寺。寺内古朴幽雅,寺外古树繁茂,真是个幽静的禅林绝境。寺门前有一副对联:含在名山开佛阁,光落法雨惠人寰。这副藏字联十分巧妙地将寺名含光二字藏于首字,读来颇有情趣。寺内大雄宝殿门前有一块石碑,名为重建含光寺碑,此碑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立,是由寺内一位名叫际悟的住持所建,碑文记载着清朝乾隆时期重修含光寺的经过。寺前还有一株高大苍劲的古树,名为重阳木,树干粗壮,两人不能合抱。  

据悉,为保护含光塔,使之免遭崩塌,1987年,省文化厅与连江县共同出资,对古塔进行了维护整修。主要工程为:在东南方对古塔基础进行浇筑加固,对塔身裂纹进行修补黏合,对塔顶加以木梁圈箍,并浇筑混凝土,以防雨水的冲刷侵蚀,塔尖安置避雷针防止雷击,塔基四周砌以四米花岗岩围护。这项工程耗费13万元,工期6个月。经过整修,含光塔不再倾斜,并且比原先长高了1米多,现在的高度达到2687米。古塔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此塔叫含光塔者,也。含光塔高高立在东面山冈上,每当旭日东升,它就为县城衔来第一缕曙光,故而得名。
建塔者为吴文华。吴文华,字子彬,号小江,1521年出生于连江城关义井街。明丙辰年(1556年)会试第18名,殿试登三甲。他喜好兵书韬略,能文能武,从吏曹、南京兵部主事,迁郎中,晋湖广按察司佥事,到赣藩、河南左布政司、应天府尹、南京工部尚书,最后改兵部尚书,累官十九任,官宦生涯达30余年,南征北战,多建奇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吴文华建造含光塔的想法产生于河南。明万历年间他任河南左布政司。当时河南几乎每县都建一至几座高耸云天的塔,且大多是砖塔。他在河南三年,见到登封县内现藏我国最早的八角砖塔和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它们分别是该县西北处建于唐朝天宝五年(746年)高9米砖砌的净藏禅师塔和县西北太室山南麓建成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年)的15层、高40米呈12嵩岳寺塔。他还到过河南洛阳的齐云塔,开封的兴慈塔和祐国寺塔,济源的延庆寺舍利塔,武陟县妙乐寺塔,沁阳的天宁寺三圣塔和滑县明福寺塔。尤其,他对坐落于开封市东南郊、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兴慈塔备感兴趣。这座塔原高93167米,在他到来之前被毁只遗3层。可是,在遗址的壁面上嵌砌数十种佛像砖雕,刻工精美,姿态各异,堪称宋代砖雕艺术佳作。吴文华深深为民族灿烂文化所震撼,也为它们被毁而惋惜,他萌发要在家乡修建一座如同兴慈塔一样高塔,让它挺于华夏大地上。在河南期间,吴文华诏天下治行异等者二十五人复敕修太昊陵,建褒忠祠,祀铁铉等五人。在这过程中他积累了不少工程建筑方面经验。

可是,吴文华在家乡建塔愿望一直被历次升迁与肩负重任而搁置下来。他升迁应天府尹的途中又被委以巡抚赶赴广西。当时广西遭大旱,他忙于请赈恤,募垦荒,核田赋,均驿传,饬兵戎,建州学,击贼黎;后又督兵破柳州北三贼,连克河池贼巢,大胜而返。但相国张居正以为是督府之功,而薄其赏。他请终养归,但很快又被任命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仍抚粤西。在镇三年,屡有平乱功。当是时也,两广山海诸寇出没,蹂躏州邑,吴文华命将出师,授以方略,辄合时机,往无不克。接着,又过了数年戎马生涯,直到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吴文华回故里,才一方面着手为建塔募捐筹集经费,另一方面精心选择塔址,考虑如何节省造价,事半功倍。他利用本土烧成的红砖,借鉴故都开封用砖建塔的经验,选择吉日,破土动工。两年后,他乞休,专心建塔,终于用红砖砌成了的含光塔。它可与1034年河南济源县建成的726米高的延庆寺舍利塔相媲美。
含光塔,选定能鸟瞰县城的斗门山,选定能倒映倩影的鳌江水,伟然高哉,姿韵并美。邑绅明朝诗人周朝宗一睹其风姿后激情淋漓而出,口吟道:七层雁塔势凌空,螺级攀登曲折通。三柱笔峰城阙左,一江潮水海门东。摩崖细认前朝字,勒石大书故老功。百丈罗星临太乙,天然形胜画图中。

如今,含光塔成了人们登高远望的好去处。登上塔顶,放眼周遭,高速公路款款从山后绕过,含光禅寺掩映在山坳绿树丛中,如银练似的鳌江水平静地从脚下流过,村野拥金揽翠,城镇勃勃生机,让人恍惚如立仙境如进影画一般。含光塔巍峨耸立于山川,建塔人吴文华也巍峨耸立于历史。

 

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