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响2005年度棉花价格的因素分析

(2005-12-14 10:16:06)
分类: 资料库
2005年10月11日 08:52  期货日报  赵中华
利多因素

  一、从国内棉花总体生长情况来看减产已成定局

  1.新疆棉区今年再现高产稳产的特点。统计数据表明,新疆受其特定地理位置的影响,多数年份基本上都体现出高产、稳产的特征,今年更不例外,不仅丰收形成而且棉花质量好、色泽佳,二级棉将成为主流等级。目前北疆棉花收购进度已经超过70%,南疆进度稍缓,也已超过20%。新疆棉区今年植棉面积1730万亩,比去年稍增,产量180万吨应该是一个保守的估计,有预测为190万吨。

  2.内地棉区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全国植棉面积减少11.7%,具体到各地相信减幅会更大,流行版本为减少15%。再加上棉花生长关键期的绵绵阴雨,即使后期气候平稳,内地棉区大幅度减产降质也已经成为事实。8月上中旬黄河和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出现长时间阴雨寡照天气,棉花产量和棉花品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8月中下旬,黄淮和江淮西部、江汉、江南中西部地区出现异常低温天气,并伴随间断阴雨,致使部分棉花蕾铃脱落,棉铃难以开裂,对产量造成一定损失。进入9月下旬到10月1日前后,连续10天的阴雨天气笼罩了几乎全部的内地棉区,减产25%已经是一个谨慎的估计。这样,内地棉总产量将不超过330万吨,而且质量方面更不令人乐观,能形成3级以上棉花的数量将减半,也就是内地棉花的主流品级是中低等级棉。

  综上,年度棉花产量预计为520万—530万吨,较去年减产180万吨。受此影响,籽棉收购价格一路攀升,从9月初的平均收购价4.8元/公斤,升到9月底的5.6元/公斤,国庆节期间籽棉价格再度上行,部分地区突破6.0元整数关口。内地棉价呈现无量上行,因为阴雨天气,棉花产出受到影响,已产出的一方面惜售,一方面交收不便。新疆棉区呈现带量上攻,新疆棉区交收量即将过半。

  二、纺织企业生产能力的刚性需求使得国内供应缺口加大

  1.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的前景是乐观的。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不仅是纺织品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财经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其一,中美战略关系已经进入一个3—5年的相对稳定期。2005年美国制造了一系列包括政治、军购、贸易、汇率、能源等方面的摩擦,但是同样应当注意的是,美国决策层仍将中国作为合作伙伴,认为中美在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经贸关系的互利、反恐、反扩散等方面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具体表现是虽然存在矛盾和分歧,但是矛盾和分歧以及争端解决仍表现出相当强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其二,第五轮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我们认为第六次磋商可以乐观。

  2.2006公历年度的纺织品出口贸易是增长态势。中欧纺织品贸易协定的结果是在包含2005年前三个月基数增长基础上的8%—12%的增幅,10月6日商务部关于输欧纺织品部分出口许可数量第一次招标结束,输欧纺织品配额已在落实中,需要注意的是,输欧配额的使用今年下半年存在“寅吃卯粮”的特殊情况。总的来看,2006年的纺织品总体出口形势对棉花经营构成刚性利多。

  3.国内棉花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纺织工业协会、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等预计,2004年度全国纱产量1263万吨,如2005年度按增长10%预计,纱产量将达到1380万吨左右。但是考虑到高油价对宏观经济的反向制约作用,以及纺织行业战略调整的要求,和国际竞争加剧因素,笔者认为纱产量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也就是达不到上述数字。纺纱用棉比例按64%计算是比较适宜的,再加上纺纱以外用棉,2005年度棉花总需求仍将在900万吨左右徘徊。这也就意味着2005年度棉花产需缺口在380万吨左右,比上年度的230万吨缺口扩大了150万吨。

  4.如何看待美棉低位的影响。美棉低位徘徊的成因是美国政府补贴政策直接发挥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国际棉花的供求状况。美棉长期以来徘徊于5.3美分一线,折合国产棉在每吨11000元附近,从表面看这似乎对国产棉构成向下牵引力,但矛盾是会转化的,我们不能刻美棉的“舟”,来求中棉的“剑”。我们不妨用全球供求平衡的算式来分析一下美棉。

  在去年全球棉花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美棉振荡的结果是重心上移,今年美国农业部对全球棉花的预测是供略大于求,发布这个预测的时候还没有发生后期美国飓风和中国内地后期的阴雨。所以供求平衡应该是今年全球棉市的主调,明年供不应求将是经验数据的推算。美国是市场经济,是贯穿着美国国家战略的市场经济,美国棉花的生产补贴和出口商补贴政策本身也是个变数。美棉低位徘徊事实上是一个多头安全的信号,而且即将演变为一个重大利好。根据行情数据分析,美棉期货1995—2002年的跌势循环已经在2002年12月结束,前期的振荡是对主升浪的夯实准备,美棉的关键压力位在58—60美分一线,这个位置正是中国的滑准税政策底线。长期分析图表告诉我们,美棉同样也在一个涨势循环中运行,短期来看基金净多头率也出现了逐步上升的态势。在郑棉期货和美棉期货的对比分析图中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感受到中国购买力的强大,对比分析图看到的另一个现象就是郑棉期货的波段启动点总是领先于美棉。如果认为经济运行存在趋势的话,这也是一个趋势,而且是一个有理由的趋势,理由就是我国棉花产业链背靠三个最大——最大消费量、最大生产量、最大纺织产能。

  三、棉花库存储备低位运行

  2003年度国家按照13100元/吨的价格保护性轮进棉花30万—40万吨,2004年度按照11500元/吨和12000元/吨的价格轮进8万—9万吨,托住并稳定了2004年度棉花价格。后期为了不和工商企业争抢资源安排进口棉花若干吨,充实了国家库存,具体数量不详,只能根据港口到货粗略预计,但累加起来总体上国家储备仍在低水平上。棉花工商储备基本见底,流通库存上年结存可以忽略,国庆节后纺织企业平均储备在不足20天的水平上。工业库存见底反映在纺织企业增殖税的上缴额上,8月份纳税额快速上升,这是构成抵扣项的原材料库存减少的结果,这也印证了工业库存基本见底。

  四、“十一五规划”对棉花种植和产量的提法

  2006年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农业部官员在2005年度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国家把如何促进棉花生产恢复发展,适当增加棉花种植面积,进而保持稳定发展,着力提高棉花质量,满足纺织工业的需求,作为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提出在今后几年内,我国棉花面积要恢复、稳定在8500万亩左右,并通过增加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努力使棉花保持在68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棉花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农产品,用经济的办法来稳定棉花生产能力,就需要把棉花价格稳定在农民增种的积极性上。

  五、内需的进一步启动

  扩大内需、增进国内消费是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最终消费支持的经济增长才是良性增长,才是可持续增长。国家三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10亿农民的购买力是一个大基数,耕地收入的稳定增加对宏观经济的支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近年来国家在稳定和保护农产品价格、减少农民负担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经济越发展,大宗纺织品消费水平越高,二者正相关。美国年人均用棉量33公斤,近三年一直保持此水平,亚洲人均用棉5.6公斤,中国人均用棉量5.1公斤,并且近三年持续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是个逐步增长的潜力。

  利空因素

  一、高油价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抑制力

  国际油价居高对全球经济是一种抑制。历史数据表明,原油价格的每次快速冲高对次年或后一年的宏观经济运行都是一种压力,原因是高油价提高了整体经济运行成本,使宏观经济不堪重负。1980年油价冲高后,1981—1982年全球GDP增长出现回落,1990年后的1991年也是这样,2000年后的2001年回落幅度更大。今年石油价格再创新高,后期的经济增长要用谨慎的思路去看待,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更大,原因是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40%,而且是单纯的商业买方,不像美、日拥有海外石油投资。2004年中国GDP单位石油消耗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给零售能源产品提供价格补贴的做法意味着中国消费者受到的高油价的冲击得到缓冲,但政府却要面临更大的财务负担。高油价对宏观经济的后续影响力目前还难以量化,一般推算是50美元以上油价每上行1美元将对中国GDP构成0.1个百分点的压力。

  二、当前纺织企业处于“腹背受敌”的尴尬困境

  出口导向型的纺织企业下半年受到美欧设限的影响,2005年下半年出口额度枯竭,生产能力部分被动转向内需,但短短半年的时间显然难以消化,部分透支明年配额,会对明年潜力产生抑制,纺织企业眼下的困难是不难想象的,这是其一。第二,中国纺织业的对外竞争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同时内部竞争也是非常剧烈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份,在纳入统计的39个工业大类中,纺织业首次跻身新增利润最多的五大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88.7亿元,新增利润63亿元。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是总量的增长和速度的增长,单位产品的盈利能力早已步入跌势,激烈的竞争稀释了单位产品价格的上涨动力。以生产低支纱为主的中小型纺纱厂为例,吨平均赢利率今年8月份已经收缩到500—800元/吨的水平。目前棉花价格每吨上涨千元,而纱价及后端产品价格并没有全线跟上,部分产品有所跟进,但幅度有限,纺织企业的承受能力再度受到考验。

  纺织企业是棉花收购的一个重要买方,当前的资金困难对棉花行情的后续上升高度构成压力。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另外四方面:一是这种困难是暂时的,进入2006年出口的压力将转变为动力。二是纺织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也是变动的,均衡成本的原则使得中国的价格机制最终是不会拖民族工业后腿的,纺织工业的出口利益是国家核心利益之一。三是纺织工业的行业调整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重复的、落后的生产能力需要淘汰,需要上档次,上质量,上竞争力,调整是增长中的调整,增长是调整中的增长。四是国际棉价也是变动的,竞争的起点最终是基本均衡的。

  平衡因素

  一、全球棉市供求仍在总体平衡中

  根据9月初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的预测数据,2005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为2440万吨,比上年减少180万吨;消费量2390万吨,比上年增加47万吨。考虑到9月以后气候的负面影响,本年度总产量和需求量基本平衡。另外全球棉花库存104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50万吨。近年来,全球棉花产量和贸易量均呈增长的趋势,2002—2004年度全球棉花产量分别为1930万吨、2071万吨、2619万吨,贸易量分别为661万吨、725万吨、754万吨。预计2005年度全球贸易量达800万吨,其中美棉出口量将达到325万吨。今年美国棉花预计产量463万吨,比去年低8%—9%。印度、巴基斯坦年度棉花产量预计与去年持平,合计约620万吨。

  二、中国需求对国际棉花价格的影响力是一个增大的趋势

  近10年来,仅从国内棉花产需的角度来看,缺口经济运行状态是持续的,而且这个状态也将长期存在,弥补这个缺口的调节阀是进口,棉花进出口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棉花进口的潜力大致在350万吨,这个数额占全球棉花产量的比重是14%,占国外棉花产量的比重大致是18%左右,这是个举足轻重的数字。同时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国际棉花价格对国内棉花价格的影响力也同步增大。从战略的角度,这个比重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就为中外棉花价格并轨创造了条件。当然这个对接将会产生在高水准上,也依赖多方政策壁垒的拆除,所以当然不是今年。和轮储政策一样,配额和棉花进口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棉花价格的措施,在内地棉花收购期,大规模发放配额显然不是时机,目前全球棉花供给形势基本定型,从安排全年棉花供给角度,可以考虑从国际市场入手,锁定棉花资源充实储备以增加后续调控能力。

  三、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一对对冲因素

  7月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2%。经济学界对后续升值仍抱有预期,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对经常项目下进口较为活跃的棉花品种,影响比较大,其对国内棉花价格是一个向下的影响力。同时近年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也出现了刚性上升,即使在保护农民利益政策的干预下,今年汽柴油等动力成本也出现幅度较大的上升。这一对因素构成对冲,阶段性会有轻重缓急,但如果过分强调任何其一来指导操作,都会陷入追高杀低的误区。

  四、收购期棉花大量上市与收购资金配比的对冲

  收购期棉花大量上市,是很自然的农产品收获季节性周期规律。主流收购资金的到位情况是一个政策因素,其中农发行信贷是主导。收获季节的资金支持力度是影响收购期间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十一”过后农发行资金将进一步到位,这是2005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作出的部署。这里需要关注的,一是棉花收购季节保护农民的利益是一贯的政策导向,今年的价格势头似乎不需要国家使用价格机制托盘了,反而出现了市场力量推动的棉价上涨速度较快的情况。二是农发行资金更倾向区域化运作和限价收购运作,这应该是避免局部或阶段性价格大幅波动而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如果棉价过快上涨这个作用将逐步显现出来。

  这里顺便向有关宏观部门提出一个相关建议:棉花期货的推出是中国证监会贯彻落实《国九条》的举措,国九条对于资本市场的政策性提法是大力发展。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是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同时价格发现机制也能够起到市场导向作用。允许广大涉棉企业介入和积极参与这个市场,对其现货生产和经营是有利的。西方人认为,单纯的现货经营和单纯的期货投机经营存在同样的风险,西方银行甚至把是否参与期货套保和是否投放信贷资金联系起来。没有涉棉企业充分参与的期货市场不是一个完整的期货市场,没有期货机制这个保值手段的现货市场价格风险更大。目前期货市场发育逐步成熟,笔者认为允许拥有信贷资金的涉棉企业在有管理的条件下涉足期货业务,尤其是套保业务是适宜的,当然这也是贯彻落实国九条的一个问题。

  几个观点

  一、本轮国内棉价涨势的基本特征是:期货撮合引领现货,陈棉推新棉,新棉拉籽棉,内地减产降质的预期带动新疆棉,新疆棉价格高收最终使得晚收的内地棉价也高位盘整。

  二、棉花行情走在一个大的涨势循环中,今年棉价总的走势特征将是底部抬高、重心上移、幅度受限、难创新高(2003年)。过高过快的上升会使得政策面、金融面的压力产生。

  三、行情波动以脉冲形式运行,波动率加快的观点已经得到印证。理性经营是非常重要的,跌下去要看到机遇,涨上去要看到风险,是经营工作的硬道理。

  四、高等级棉是现货经营的重点,表现在期货上,可形成仓单的主要潜力在新疆棉区。

  五、从“期现结合”角度,目前走在正向套利的买期组合循环中,今年期现套利和去年的差别已经凸现,去年是“显性”,今年是“隐性”,也就是期货和现货价格走势的相关放大系数发生了浓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